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固定农药剂量条件下,综合分析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及助剂对农药在水稻片上沉积的影响,为稻田的农药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生物染料丽春红-G为示踪剂,采用自动行走式喷雾塔,配置3种TEEJET喷嘴TP80050、TP8002、TP8005进行细雾滴、中等雾滴及粗雾滴喷雾,分析农药在倾角为0°、15°、30°、45°、60°、75°、90°水稻叶片上的沉积量随施液量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和助剂四个因素对农药的沉积都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效应叶片倾角施液量雾滴大小助剂。丽春红-G在稻叶上的最大沉积量随叶片倾角值θ的增大,呈减少趋势。对于细雾滴喷嘴TP80050,丽春红-G的沉积量先随施液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增加施液量,沉积量减少。对中等雾滴喷嘴TP8002和粗雾滴喷嘴TP8005,施液量20~40 L时,丽春红-G沉积量即达到最大值,加大施液量则减少沉积量。不添加助剂,低施液量时丽春红-G沉积量TP8002TP8005TP80050;高施液量且叶片倾角θ45°时,TP80050沉积量最高;θ≥45°时,雾滴大小间无显著差异。添加助剂,低施液量时TP8002沉积量高,高施液量时TP80050沉积量高。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及助剂4个因素均能影响水稻叶片上的丽春红-G沉积,且存在互作效应。建议田间喷雾时,根据叶片形态、药液表面性质及喷嘴特性科学确定施液量及是否添加助剂。  相似文献   

2.
无人机喷雾粒径对水稻冠层雾滴沉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无人机喷雾粒径对水稻冠层雾滴沉积效果的影响,以丽春红2R为示踪剂,检测了粒径分别为218、200、178、145μm的雾滴在水稻冠层上、中、下部的沉积分布。结果表明:雾滴在水稻冠层上、中、下部的沉积量之间差异显著,下部的雾滴沉积量高于上部和中部;不同粒径雾滴沉积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即喷雾粒径显著影响雾滴在靶标上的沉积量。不同粒径雾滴的小区试验中,采样点平均单位面积药液沉积量具有随喷雾粒径减小而增大的趋势,粒径218μm喷雾的冠层中部单位面积平均沉积量最小,为0.52μL/cm~2,粒径145μm喷雾的冠层下部的平均单位面积沉积量最大,为0.99μL/cm~2。粒径145μm喷雾在植株上、中、下部冠层采样点沉积量变异系数最低,分别为8.40%、17.86%、14.92%,粒径218μm喷雾的冠层采样点沉积量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3.86%、32.04%、34.06%。以上结果说明,雾滴在水稻冠层的分布均匀性和穿透性都较好,且雾滴粒径越小,水稻冠层单位面积药液沉积量越大,分布均匀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川楝素(Toosendanin)的沉积量与所用喷头粒径的关系,笔者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Makino)、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为植物材料,2%川楝素乳油、2%川楝素微乳剂、2%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选用德国Lechler公司生产的ST110-03、ST110-04、ST110-05及ST110-06 4种扇形雾喷头,研究了3种制剂形态的川楝素在3种作物上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喷雾雾滴VMD在151.7~215.3μm范围内,在叶片临界表面张力较大的黄瓜和小白菜上,川楝素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稀释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沉积量有随着雾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而川楝素微乳剂稀释液在小白菜和黄瓜叶面上的沉积量随雾滴直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叶片临界表面张力较小的甘蓝植株上,3种川楝素制剂稀释液的沉积量均随着喷雾雾滴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建议使用ST110-03(151.7μm)型喷头,以提高药剂沉积量。  相似文献   

4.
以薄壳山核桃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叶片表面及滞尘颗粒物微形态结构,同时采用滤纸恒重法测定其叶片滞尘量,并与5种绿化树种(桂花、女贞、紫薇、夹竹桃和樟树)的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叶片上、下表面结构粗糙呈沟脊状并且有纤毛分布;其中,上表面放大8 000×可见颗粒状组织,而下表面较为光滑并具有气孔;薄壳山核桃叶片表面滞尘主要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经过简单清洗后,可将叶片表面大部分颗粒物去除。另外,薄壳山核桃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为0.055 4 mg/cm2,仅次于夹竹桃。因此,薄壳山核桃具有固定悬浮颗粒物并缓解城市大气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国农药用量最大的作物。由于水稻叶片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清水在水稻叶片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34°.属于极难润湿植物叶片,市场上购买的农药制剂,对水稀释后.雾滴在水稻叶片上的接触角也较大.不能形成很好的沉积分布.雾滴容易滚落。因此,在水稻上进行农药喷雾.更需要添加喷雾助剂,以提高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铺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橡胶叶片颜色随缺素程度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色差直方图特征改进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橡胶缺素叶片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利用图像RGB三分量计算色差图像,保留更多的图像颜色空间信息;然后计算图像的色差直方图,并改进Otsu阈值分割算法;最后利用改进算法对缺素叶片图像进行分割。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缺素叶片图像分割上优于传统Otsu算法。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7):87-91
为综合评价3WG-1200A型风送式果林喷雾机在现代矮砧栽培苹果园的应用与喷施效果,本试验对该喷雾机在苹果树体上、中、下不同冠层(2.0、1.5、1.0 m)以及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的雾滴密度、覆盖率及雾滴粒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树体上的雾滴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66.99个,雾滴覆盖率为48.23%,雾滴粒径为138.63μm;雾滴密度和覆盖率在树体上、中、下冠层的变化趋势一致,上部冠层与中部冠层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下部冠层,而树体不同冠层的雾滴粒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雾滴覆盖率和粒径在树体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的变化趋势一致,中和东方位的数值最高,其次分别为北、南和西方位。本试验表明,3WG-1200A型风送式果林喷雾机在现代矮砧苹果园中的雾滴特性符合病虫害防治要求,可为矮砧苹果园中施药器械的应用及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物最佳粒径理论,以离心雾化技术为核心,在撞击式低速离心雾化器、夹管式流量阀等关键基础部件创新及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研发一种通过雾化器转速变化即可精准控制雾滴粒径,满足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求的3WKL-100型远程可控雾滴喷雾机。结果显示,离心雾化器的转速越高,产生的雾滴粒径越小,转速为2 400 r/min时,雾滴粒径为101μm,接近于弥雾机的雾滴细度;转速为2 700 r/min时,雾滴粒径为65μm,远低于超低容量喷雾雾滴粒径≤100μm的要求;转速为3 000 r/min时,雾滴粒径减至41μm;随着离心雾化器转速的提高,雾滴谱趋窄,当转速在2 400~3 000 r/min范围内时,雾化质量较为理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喷雾量低,平均施药量为127.5 L/hm2,但可提高药液在靶标作物上的覆盖率和分布均匀性,从而可在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9.
雾滴参数是衡量喷雾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喷雾压力对远射程及宽喷幅风送式喷雾机雾滴参数的影响,分别以远射程及宽喷幅风送式喷雾机为试验平台,利用激光粒度仪分别测量6种喷雾压力下2种喷雾机的雾滴参数,分析雾滴粒径的大小、分布及均匀性随喷雾压力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喷雾压力对2种喷雾机的雾滴参数均有一定的影响。远射程风送式喷雾机射程方向7 m处没有50μm的小雾滴,400μm粗雾滴出现的比例随喷雾压力的增加而变小,粗雾滴出现的比例0.400%。雾滴扩散比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介于0.62~0.68。喷雾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喷雾质量的提升。宽喷幅风送式喷雾机射程方向2.5 m处的雾滴中,50μm小雾滴出现的比例为4.772%~22.603%,没有出现400μm的粗雾滴。雾滴扩散比介于0.77~0.88。喷雾压力的改变对喷雾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树种叶片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滞纳能力在降水事件中的恢复特征。【方法】对颗粒物滞纳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核桃、刺槐、加拿大杨和银杏4个树种的叶片进行模拟降雨处理,降雨量设置为0,0.66,1.32,1.98和2.64mm,测定并计算单位面积叶片粒径2.0~8.0μm的颗粒物(PM2.0~8.0)和粒径小于2.0μm的颗粒物(PM2.0)的洗脱率,并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分析其对颗粒物洗脱作用的影响。【结果】单位面积叶片颗粒物饱和滞纳量最大的是核桃,其对PM2.0~8.0、PM2.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为(37.05±2.54)和(5.30±0.74)μg/cm2,其次为刺槐(对PM2.0~8.0和PM2.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为(8.17±1.15)和(2.47±0.14)μg/cm2);加拿大杨和银杏叶片的饱和滞纳量较低。洗脱率测算结果显示,银杏叶片表面2个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均最易洗脱,在降雨量为2.64mm时,PM2.0~8.0、PM2.0的洗脱率分别为99.36%和99.44%;刺槐叶片表面PM2.0~8.0比PM2.0更易洗脱,在降雨量为2.64mm时,PM2.0~8.0、PM2.0的洗脱率分别为78.79%和52.02%;核桃叶片表面PM2.0比PM2.0~8.0更易洗脱,在降雨量为2.64mm时,PM2.0~8.0、PM2.0的洗脱率分别为83.13%和95.84%;加拿大杨叶片表面2个粒径范围颗粒物的洗脱率相近,在降雨量为2.64mm时,PM2.0~8.0、PM2.0的洗脱率分别为87.36%和80.29%。扫描电镜图显示:核桃叶片表面呈现不规则平滑褶皱,气孔较小,数量较多,蜡质呈无定形态;刺槐叶片表皮毛分布丰富,表皮细胞呈顶部平缓的凸起状,且表面分布形态规律的蜡质晶体,气孔十分稀疏;加拿大杨叶片表皮细胞无明显凸起,蜡质层平滑,气孔较大,数量与核桃相比较少;银杏叶表皮细胞具有明显的穹状凸起,整个叶片覆盖厚且形态规律的蜡质晶体,气孔大而稀疏。【结论】具有规则形态结构的蜡质层(加拿大杨、银杏)和穹状凸起表皮细胞及不具有表皮毛(银杏)的叶片颗粒物饱和滞纳量较低,而洗脱率较高;反之,叶片(核桃,刺槐)的颗粒物饱和滞纳量较高,洗脱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 3个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和 2个国产非抗虫棉品种 (G hirsutumL )的叶片生长特性 ,结果表明 :主茎叶数随生育进程缓慢增加 ,至打顶 (8月 1日 )后迅速下降 ;果枝叶数随生育进程迅速增加 ,至最大值 (9月 1日 )后又迅速下降 ;果枝叶数是主茎叶数的 3~ 4倍。主茎叶平均单叶面积是果枝叶的 2~ 3倍 ,单株总果枝叶面积是总主茎叶面积的 2倍左右。叶片厚度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 ;果枝叶比主茎叶厚。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在盛铃期 (8月 1日 )。品种间主茎叶数、面积、厚度均有差异 ,而果枝叶除数量有差异外 ,面积和厚度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2.
以春萝卜品种"韩国白玉"作为试验材料,以叶长、叶宽、叶干重、叶鲜重等作为指标,计算出叶面积与有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这些回归方程与指标的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为萝卜叶面积的测定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测定方法,特别是通过叶长、叶宽与叶面积的回归方程可不破坏植株从而测出田间萝卜植株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烘烤管理过程中减工降本途径,对烟夹和挂竿2种装烟方式进行烟叶烘烤,从装烟量、装烟用工、烤后烟叶质量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烟夹方式比挂竿方式,装烟量增加22.5%~30.9%,综合用工降低约44.4%,用工成本降低73.9%~76.9%,中上等烟比例增加1.52%~2.99%,均价增加2.8%~9.8%,对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有一定改善作用。采用烟夹装烟能够实现烟叶烘烤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方法和叶面积仪法测定作物叶面积、叶长、叶宽等参数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提出苹果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周长的图像测定法。首先采用颜色空间转换法转换RGB(红、绿、蓝)图为HIS(色调、亮度、饱和度)图,并以大津法(Otsu)阈值色调(H)获取二值图像;再根据二值图中苹果叶边缘像素坐标分布特征,计算叶长、叶宽和叶周长,根据苹果叶片像素数计算叶面积;最后对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进行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计算,并以测定硬币周长的方式验证周长算法。结果表明:苹果叶面积、叶长、叶宽的RMSE值分别为0.58cm~2、0.46和0.10cm,R~2值分别为0.99、0.93、0.97,测定的1元、5角、1角硬币的周长分别为7.68、6.42和6.10cm。RMSE取值较小和R~2取值较高表明叶面积、叶长和叶宽算法结果可靠,周长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周长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叶片形状系数(α)为测量作物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方法。然而,以往研究表明对作物叶片形状系数的选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标准,且通常将其视为常数,不考虑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叶片形状系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10月生长季6个夏玉米品种,将玉米生育期划分为三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成熟等6个不同生长阶段,每6天采样一次,测量叶片面积(LA)、叶片长度(L)和宽度(W),计算各个阶段的α值,同时对比α值在单个玉米植株不同叶位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别建立线性、二次、对数等3类共5个叶面积估算模型,以RMSE、RRMSE和ARE 3个统计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各叶片面积估算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对全生育期6个夏玉米品种的760个叶片的面积和长宽乘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夏玉米叶片形状系数均值约为0.78;在被验证的5种叶面积估算模型中,叶面积模型LA=α×L×W,其中α=0.78时精度最高,其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约为9.50%,绝对相对误差(ARE)约为6.96%。α值范围为0.72—0.87,并随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自三叶期到开花期逐渐增大到全生育期最大值0.87,开花后缓慢下降至0.78,其中开花期叶片的α值与开花前各阶段的α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开花后各阶段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熟性的夏玉米品种之间叶片α值也只在开花、吐丝期表现显著差异。不同叶型叶片α值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三叶期到拔节前,短宽型叶片的α值大于细长型叶片,此后一直到成熟期,细长型叶片的α值则大于短宽型叶片。在单个植株不同叶位叶片之间,α值变异性明显,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均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规律,其中植株中部棒三叶位置α均值最为稳定,为0.78,对应的标准差在0.05以内,而植株上部和下部α均值约为0.84,对应的标准差在0.03—0.10。其中拔节、抽雄期不同叶位叶片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花、吐丝、成熟期则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叶面积模型LA=0.78×L×W更适于估算田间夏玉米叶片面积,较一般采用叶片性状系数0.75时提高模拟精度(ARE)3.86%。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分别采用不同的叶片形状系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叶面积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比较荷叶、箬叶、芦苇叶、槲叶这4种常见粽叶的超声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炎沙门氏菌等食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稳定性,测定了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与细胞膜渗透性,以及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种提取物中,荷叶、芦苇叶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几乎均明显(P<0.05)大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荷叶提取物对所有致病菌的MIC与MBC最小;4种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小,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BC相同;浓度达到0.5倍MIC值及以上的提取液浓度可显著(P<0.05)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通透性。这4种粽叶提取物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具有紫外照射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在pH值5~7的弱酸性与中性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为水稻株型设计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优108、86优8、南粳43及扬稻6号为材料,设置品种、氮肥与密度田间试验,观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长度和宽度,分析了水稻主茎叶片长和宽的关系、比叶重(SLW)随叶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叶片干重与叶长和叶宽的关系,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结果】叶长与叶宽的关系可用幂指数方程表达,比叶重随叶位呈二次曲线变化。采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模型,主茎叶片叶长、叶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55和0.06 cm。【结论】几何属性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的主要几何属性,为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烟叶的造碎除了与烟叶质量有关外,还与加工过程中的温湿度、工艺参数等有关。本文分析了烟叶加工过程中烟叶造碎的原因,烟叶造碎与烟叶质量的关系,并系统地分析了如何降低烟叶造碎,旨在为降低烟叶造碎、提高原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