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同塘生长差异常常导致鲟养殖产量受损,而肠道菌群是影响鱼类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肠道菌群与鲟科鱼类个体生长差异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同批次繁育、同条件养殖的生长速率差异大于体重50%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群体进行了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鳇和施氏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在种属间及生长差异群体间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生长快速达氏鳇群体(L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67.0%),生长慢速达氏鳇群体(S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29.5%)和狭义梭菌属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 54.2%);而生长快速施氏鲟群体(L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33.5%)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38.1%),生长中速施氏鲟群体(M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42.6%)、狭义梭菌属1(14.3%)和鲸杆菌属(33.0%)。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细菌是不同生长速率鲟肠道中的主要差异类群。综上可知,鲟...  相似文献   

2.
施氏鲟仔鱼消化系统发育与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施氏鲟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营养阶段的划分,食谱的组成与变化,昼夜摄食节律和食物在肠道中消化速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施氏鲟是濒危的珍稀淡水鱼类之一,其野生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也有极少分布。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目录,相当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施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养殖价值。施氏鲟苗种的人工培育,一般先采用活饵(水蚯蚓段)开口,再进行人工饲料的驯  相似文献   

4.
丁(鱼岁)肠道及肝胰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梅  戴伟  许童  冯妍  陈辉 《水产科学》2005,24(3):13-15
以体长4~6cm的丁幼鱼作为试材,用解剖、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像等组织学研究手段,对其肠道及肝胰脏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前、中、后肠粘膜皱褶的多少、疏密、高低以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说明肠道各段在消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肝胰脏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与鲤鱼相似,但胰腺细胞大部分都聚集在肝脏外部边缘和肠道的周围,只有一小部分弥散在肝脏之内,胰腺细胞间有较多胰岛。  相似文献   

5.
正施氏鲟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为黑龙江水系珍稀大型鱼类。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游的抚远、同江、绥滨、萝北、嘉荫、逊克、黑河等江段,其中以抚远江段的捕捞量最多,占捕捞总量95%以上。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中游施氏鲟的年捕捞量为15~40t。施氏鲟是淡水中个体大、寿命长的大型鱼类之一,具有性成熟晚(雌性施氏鲟为9~10龄)、群体年龄复杂、稚鱼成活率低、补充群体少等生物学特点,如果过度捕捞,其资源恢复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渤海口虾蛄的消化酶活性及部分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口虾蛄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肝胰腺最高,胃最低;口虾蛄胃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均为6,肝胰腺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均为7,肝胰腺和肠道蛋白酶的最适pH均为8;口虾蛄肝胰腺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0℃,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及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胃脂肪酶、肝胰腺蛋白酶和脂肪酶及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  相似文献   

7.
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旨囊和幽门,贲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胃盲囊厚度最大;肠道具丰富粘膜褶;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8~10个.肝小叶分界不明显,管状结构丰富.胰腺腺泡和胰岛分布于肝脏内大静脉周围,腺泡细胞染色深蓝色.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消化道粘液细胞分为4型,Ⅰ型为红色,Ⅱ型为蓝色,Ⅲ型为紫红色,Ⅳ型为蓝紫色.胃部町见极少量Ⅱ型及Ⅲ型粘液细胞,其余部位均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与对应部位消化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9.
鲟类约有2亿年的历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起源最早的生物类群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的影响,鲟类的自然资源量日益枯竭,70%的种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乃至极危物种。本文综述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阐述施氏鲟的分布、地理种群、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资源现状及其下降的原因,以期为施氏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我国珍稀濒危鲟类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施氏鲟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类。在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有长江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达氏鳇,新疆的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属于比较古老的鱼类,始于白垩纪,和恐龙生活在一个年代,是比较古老的鱼类品种,因此有着活化石之称。由于施氏鲟鱼子加工的鱼子酱被称作黑色黄金,因此黑龙江的施氏鲟具有极大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11.
史氏鲟鱼皮制革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永安  吴靖娜 《海洋渔业》2011,33(4):455-461
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皮为原料,对其制革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浸水中添加0.4%的甲醛,防止鲟鱼皮大骨板松动的效果最佳;浸灰液配比为8%石灰、3%硫化钠(含量60%)、1.5%硫氢化钠(含量60%)时,研制的皮革感官评价较佳;软化工艺以酶量0.8%、温度35℃、时间1.5h研制的皮革感...  相似文献   

12.
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及窒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种不同温度下测定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随水中溶解氧增减而升降,其呼吸类型属顺应型,耗氧速率还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随鱼体的增大而降低;在溶氧接近饱和值情况下,14℃水温时,平均体重7.8-26.9克鱼的耗氧速率为0.31-0.24mgO2/g/hr,窒息点1.35-1.32mgO2/L,水温25℃时,平均体重8.0-17.2克鱼的耗氧速率为0.61-0.53mg/O2/g/hr,窒息点为2.18-2.10mg/O2/L。  相似文献   

13.
史氏鲟及杂交鲟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03,27(2):177-182
史氏鲟(AcipenserschrensckiBrandt),系黑龙江的特产鱼类。我国早在1957年就成功地进行了史氏鲟的人工繁殖,并获得少量鱼苗。后来又在黑龙江建立了史氏鲟增殖放流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关单位还开展了池塘养殖、饵料生物学以及鲟鳇杂交等方面的研究[1]。近年来史氏鲟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但在史氏鲟人工饲料的驯化养殖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了解史氏鲟及其与鳇(Husohuso)的杂交种仔鱼的消化系统发育可为鲟幼鱼的养殖及营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关鲟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国内外都有过一些报道[2-5],但多是从生态学和形态学角度开…  相似文献   

14.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诺氟沙星在鲟养殖中的科学使用方法,对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情况下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体内蓄积规律及毒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0、30 mg/kg、50 mg/kg、100 mg/kg的剂量对西伯利亚鲟连续口灌诺氟沙星3~5 d,每天1次,并于停药后24 h及240 h采集实验鱼血、肝、肾及软骨组织,对4种组织中药物蓄积量进行测定,并对肝、肾和软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增多,实验鱼4种组织中诺氟沙星浓度逐渐升高,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为:肾、软骨、肝、血清,且血清中药物浓度远远低于另外3种组织。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时血清中药物浓度无显著差异;而肝、肾和软骨中均差异显著,停药240 h后,显著性消失。切片结果表明,50 mg/kg剂量连续给药5 d后,实验鲟肝、肾组织开始结构损伤变化,100 mg/kg剂量连续给药3~5 d后,损伤情况持续加重,停药240 h后,肝组织损伤情况有逐渐恢复趋势,而肾组织未见明显恢复趋势;而100 mg/kg连续给药3~5 d后,软骨组织出现软骨膜内层细胞减少;停药240 h后有恢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鲟中使用剂量应小于50 mg/kg,连续给药次数低于5次,以避免对鲟肝组织造成损伤,引起肾不可逆损伤及影响软骨细胞发育和再生,对软骨组织造成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十三种淡水养殖鱼类的DNA含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范兆廷 《水产学报》1995,19(4):322-326
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了青鱼等十三种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外周血红铁DNA含量。其中青鱼、草鱼、鲢和鳙的DNA含量比较接近,其2C值 2.20、2.18、2.18、2.15pg,四种鱼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The oxidative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lifespan, metabolism, activity and circadian rhyth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study the time course of the oxidative status over a daily cycle in the plasma, liver and brain,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lasma cortisol levels of sturgeon and trout. The knowledge of daily oxidative status will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out and sturgeon physiology and adequate maintenance and food supply of farmed fish in relation to photoperiod.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lutathione reductase,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DT-diaphorase activitie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cortisol were measur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the liver of trout and sturgeon changed through the day, with increased levels in lipid peroxidation of liver in the dark period for sturgeon. Thi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activity time in both species, an issu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signing the guidelines of the maintenance of these species in fish farms. On the contrary, there was not clear influence of the daily rhythms on brain oxidative status. The higher efficiency of the antioxidant defences in the brain of sturgeon, which displays les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higher antioxidative activity, could be related to its longer life expectancy. The absence of any apparent daily rhythm in the plasma cortisol levels in sturgeon could indicate a lower susceptibility to stress, and that mechanisms involved in cortisol secretion in chondrosteans c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at described for teleosteans.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 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 12570 尾, 标志回捕中华鲟 24 尾次, 接收 18 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 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 7°, 纬度跨度 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及黄海海域, 主要聚集分布区为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 (2)标志放流中华鲟具有显著的降海洄游趋势, 放流后短期滞留在长江口淡水环境, 7 d 后具有进入海洋的行为; (3)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后, 其迁移方向会出现随机性, 在迁移过程中具有折返、转向、停滞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标志回捕信息开展研究, 旨在揭示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为中华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3℃、pH值6.5、溶氧10mg/L、氨氮含量小于0.1mg/L和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001mg/L的条件下,将恩诺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mg/kg浓度,连续口服给平均体重50.0±5.0g的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及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5d,停药2d后测定其血浆及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力,以期掌握不同恩诺沙星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趋势,探讨分析该酶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两种鲟两种组织内均含有一定量的SOD酶,且在对照组及所有给药组肝脏中酶活力均高于血浆中。不同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均先受诱导升高,而后被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40mg/kg浓度组达到最大值。血浆中SOD活力受给药浓度影响较小,起伏较平稳,而小体鲟SOD活力始终高于史氏鲟。肝脏中SOD活力变化较剧烈,在低浓度组(〈40mg/kg)史氏鲟肝脏中SOD活力明显高于小体鲟,而在高给药浓度组(〉40mg/kg)则小体鲟略高于史氏鲟。  相似文献   

20.
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脑垂体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中华鲟神经内分泌多肽(7B2)基因的3个重叠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986 bp全长基因序列,其中包括5'端非翻译区(5′-UTR)14 bp、3′端非翻译区(3-′UTR)261 bp和开放阅读框711 bp。翻译编码236个氨基酸。其中前43个氨基酸为7B2的信号肽。经BLAST比对发现中华鲟7B2蛋白的同源性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性最高为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华鲟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脑中7B2 mRNA表达量最高,心脏、性腺、胰等组织中表达次之,肠、肾、皮肤等组织中少量表达,肝和鳃几乎不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