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扬麦9号、“94—1”、扬麦158(CK)等10个小麦品种(系)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麦9号矮杆、分蘖力强,产量达3500.025kg/hm2,比对照增产20.18%,居试验首位。“94—1”株高94cm左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强,高抗梭条花叶病和纹枯病,轻感白粉病,产量达3487.5kg/hm2,比对照增产19.75%,名列该试验第二,可望成为滁州市小麦理想的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染色体工程培育小麦抗白粉病代换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扬麦1号”小麦单体系统,经连续6次的代换程序,将品种“贵早白”抗白粉病基因所在的一对5D染色体代换入“扬麦1号”中,所获得的三个代换系经农艺必状鉴定、抗白粉病性田间自然鉴定、异地人工接种鉴定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O2”代换系可作为抗白粉病育种的优良亲本加以利用,也说明利用小麦染色体工程进行普通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来培育抗病代换系,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是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3.
优质弱筋小麦“扬麦13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经近两年试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现为高产优质,耐肥抗倒,抗白粉病、赤霉病。2005年我镇种植“扬麦13号”19980亩,在旱灾、虫灾严重情况下,平均亩产355.4kg,其中两块千亩丰产方亩产达3814kg,比相邻的大面积“扬麦13号”单产增7.4%,比常规品种增21.7%。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抗梭条花叶病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梭条花叶病的宁麦9号、苏麦3号、宁麦7号高感梭要花叶病的扬麦5号、扬麦158、宁9415为亲本,配制成13个组合,在田间病圃鉴定了亲本,F1、F2和回交后代对小麦梭条花叶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这一性状受1-2对基因控制,宁夏9号和苏麦3号各含有2对抗病基因,宁麦7号含有1对抗病基因。抗病性为显性,感病性为隐性。并提出通过常规育种手段选要花叶的小麦品种是可  相似文献   

5.
经5年试验研究,培育出了生长快,材质好,具有较强抗虫能力和早期速生特性的3个杨树新品种-中忻1,2,3号,其各项测树指标均超过我国“北方型”杨树良种群众杨。新品种立木材积生长量较群众杨提高58.5%-117%;在抗蛀干害虫能力上,中忻3号较群众杨虫害参率和虫害指数分别降低23.3%和5;3个新品种在海拔1200m,最低气温达-30.1℃条件下,未发现冻害。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扬麦158和扬麦5号抽穗到成熟37d。扬麦158抽穗后干物质重增长日数为34d,扬麦5号为31d。扬麦158灌浆干物质积累前期13d,平均日增长量0.56g;中期12d,平均日增长量2.06g;后期12d,平均日增长量0.98g,呈一条前慢中快后缓的logistic曲线。若与扬麦5号比较,日增长量扬麦158比扬麦5号前期高3.6%,中期高7.85%,后期高139%。抽穗期干旱与渍害均影响千粒重。就品种而言,穗期抗逆(干旱、渍害)能力扬麦158强于扬麦5号。  相似文献   

7.
白皮优质小麦宁麦7号,经江苏省淮南片两年14个点(次)试验,平均亩产376.37kg,比扬麦5号增产4.12%,正常年份可具有超平均稳定性。在其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的作用每穗粒数>每亩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血缘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对河南省近年推广的109个小麦主要品种的血缘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品种可归为阿夫,内乡5号,丰产号,阿勃,碧蚂麦,辉县红,玛拉,郑引4号,郑引1号,偃麦草,黑麦,洛夫林,高加索,山前麦,阿芙乐尔和其它亲本品种等16个亲本系统。分析还发现亲本系统的地理来源主要是意大利;来自国外的亲本以及我国的亲本品种仍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生产上利用品种大都具有相似的遗传构成。据此对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优良品种的  相似文献   

9.
丰产优质小麦——宁麦7号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麦7号在1990~1992年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北片)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347.05kg和426.83kg,分别比扬麦5号(CK)增产15.76%和2.12%,在1991~1993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01.20kg和351.53kg,分别比扬麦5号增产4.26%和4.08%,在1992~1993年上江苏淮南片小麦良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389.96  相似文献   

10.
用种子发芽法,整穗发芽法测定了4个面包小麦新品系的抗穗发芽性。结果显示,节硬偏1号的抗性最强,GP%,SP%值分别为1.5和0,比对照高,可作为性资源利用。野二燕4号的抗性与对照品种贵农10号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比较国内选育的几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粉质曲线和拉伸曲线,初步得出:安农8455蛋白质含量最高,尤是碱溶性组分显著高于豫麦14,扬麦5号;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比值,三个品种分别为1.1、1.7和2.0。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的田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12.5%的Mon65506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优良种子处理剂,在1kg种子拌药量0.5~4.0ml的范围内,对全蚀病所致小麦白穗的防效为73.3%~98.5%,保产效果为6.3%~22.5%,其防效与保产效果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优于粉锈宁常量处理种子的效果,且在重病田的防效和保产效果高于轻病田,该药剂处理种子后小麦出苗正常,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3.
野生种抗豆象绿豆种质资源TC1966对多个豆象小种均具有很好的抗虫性。通过对抗虫亲本TC1966、感虫亲本绿1号及以中绿1号为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后获得的3个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抗虫鉴定.结果轮回亲本中绿1号的种子被害率〉90%.表现高感(HS);抗性亲本TC1966及三个高代材料种子被害率〈10%,表现高抗(HR).说明抗虫亲本TC1966中的抗虫基因呈显性遗传,且能够在后代材料中稳定遗传和表达。本文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该5份试验材料进行了多态性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从83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在抗、感虫材料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组合100对。将部分多态性AFLP特异扩增条带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回收,然后将二次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同源性序列比较的手段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抗豆象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其转化研究乃至抗豆象基因的克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回交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Yuma/8^*Chancellor为抗病基因供体亲体,以综合家艺性状优良的扬麦5号,85-85,扬麦158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综合和“滚动”回交,温室加代,白粉病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记选择,开展抗白粉病回交育种,育成了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综合农艺性状优秀的小麦新品系,93-1111,96G25,经过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为扬麦10号,扬麦11号,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将引自以色列的4份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从F5、BC1F4、BC2F3代中选出的128个外部形态性状已基本稳定的株系中,选出千粒重高于对应普遍小麦亲本(扬麦5号和扬麦158)5g以上的株系17个,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亲本高4%以上的株系12个,其中有5个株系的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可用于提高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且可以实现两者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16.
利用“神舟1号”飞船搭载大,小麦种子开展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对SP0种子浸种催芽20h后检测种子吐白发芽势,小麦SP0种子发芽势为3.45%-72%,重复太空处理的为37%-71%;大麦SP0种子发芽3.03%低于小麦,但全部对照的大,小麦种子均未萌动吐白,表明太空种子生活力加强。田间播种观察大,小麦SP1各生育阶段的发育进程,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小麦SP1表现分蘖,拔节及孕穗,抽穗均比对照提早2-7d,并以重复太空处理品种优势更强;大麦SP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增长(提高)优势,千粒重比对照高6.35%,小麦SP1的株高,穗长呈负增长(降低),受迟播气候影响较严重,未能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17.
经多年试验,豫麦33号产量比豫麦17号增产4.4%-8.5%,居一、二位。抗多种病害,具有丰产、早熟、适应性广的特点。该品种的选育表明,采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的南、北品种杂交,其后代表现广泛分离;冬春性小麦杂交可丰富其遗传基础;复合杂交有助于优良基因的组合和累积,这是选育抗病,高产品种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渝椒三号是采用优良育种方法,经纯化自交系“42-2”为母本,“5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组合1。杂一代优势强,早熟,丰产。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改良早丰增产61.0%和36.1%,比湘研1号增产56.8%和22.5%。抗性鉴定表现耐赛,中抗疫病,鲜椒肉厚,多汁,微辣商品性好,耐贮运。宜春季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19.
用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研制的“茄种衣剂1号”包衣的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对照提高20.0%,195.2%和78.6%,平均发芽天数缩短2.5d,且种子包衣利于幼苗生长。用人工快速老化测定种子的耐藏性表明,人工老化处理不仅不降低包衣种子发芽,反而极明显地加速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对无花果地下部分形态学的观察表明:无花果地下部分可分为根与根茎;根茎部位易产生萌蘖,根茎扦插萌芽率达96.2%,根段则无萌蘖发生。无花果品种间根茎扦插萌芽率差异显著。以“布兰瑞克”最高,达90.0%;“绿抗1号”和“紫果1号”次之,分别为75.6%和70.7%;“玛斯义.陶芬”最低,仅47.5%。以1mg/L和10mg/L 6-BA处理根茎,萌芽率分别为90.0%和90.3%,显著高于对照(清水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