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菲尔粒菌相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菲尔乳的风味和特性与开菲尔粒的菌相组成密切相关,对来自波兰的开菲尔粒中的微生物菌相进行分离鉴定表明,该开菲尔粒主要由干酪乳杆菌(9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6株)、肠膜明串珠菌右旋匍聚糖亚种(3株)、酿酒酵母(2株)以及巨大克鲁维氏酵母(5株)构成.  相似文献   

2.
开菲尔粒中微生物菌群及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佳  李艳 《中国奶牛》2014,(14):40-43
开菲尔粒是发酵开菲尔的传统发酵剂,是由乳酸菌与酵母菌等众多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作用而形成的粒状结构。因为其微生物菌群组成复杂且分布不均,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开菲尔粒中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简介了各个菌种分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开菲尔是通过开菲尔粒中的细菌和酵母发酵形成的乳制品,具有特殊的风味特征。体外和动物实验显示,开菲尔中的共生菌群具有抗癌、抗突变以及抗菌等功效。本实验采用开菲尔商用发酵剂制备开菲尔,分析了不同保藏温度对开菲尔中微生物菌相的影响,发现贮藏温度控制在4℃-15℃内,20 d保质期结束后开菲尔中菌株衰减量少,稳定性较高,可保证产品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葡萄、提子、开菲尔粒中分离纯化出5株酵母菌,分别涂布于黄油表面,22℃培养60 d,每隔15 d对样品进行感观评定、酸值测定,60 d后分析各样品的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得到黄油的酸败与低碳链脂肪酸有关,两株酵母菌对黄油的酸败有抑制作用,延缓黄油释放出哈败味道.  相似文献   

5.
开菲尔是一种由开菲尔粒发酵的功能性酒精性的乳制品.在开菲尔粒发酵培养期间,对外加营养元素进行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以研究其对开菲尔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菌灭菌乳中添加3%麦芽糖、4%蔗糖、4%葡萄糖时,开菲尔多糖的产量最高,达到1.92 g/L;在无菌灭菌乳中添加酵母膏0.2%、蛋白胨1%、L-酪氨酸0.004%时,开菲尔多糖的产量最高,达到2.07 g/L;在无菌灭菌乳中添加0.4% KH2PO4、0.08% MgSO4·7H2O、0.02%CaCO3、0.25%NaC1时,开菲尔多糖的产量最高,达到2.01 g/L.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乳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发酵型乳酒及其饮料的开发研究不断深化,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发酵型乳酒的开发研究类型及营养保健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影响其生产的发酵剂(开菲尔粒)和生产工艺等主要因素,并对其进一步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癌症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不仅使患者痛苦、费用较高,而且不安全,因此,患者对通过功能食品或营养补充品治疗癌症的需求越来越大。开菲尔是一种传统发酵乳制品,具有显著的抗突变、抗癌特性。约旦研究人员分析发酵条件对开菲尔抗癌特性的影响。通过四唑盐比色法评价标准条件下制备的开菲尔提取物对7株癌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结肠癌细胞和慢性粒细胞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部分养殖场中采集到的自然发酵的来年3~5月份青贮玉米饲料中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为:同一地区,3~5月份,乳酸菌数量变化较小,略有减少,酵母菌数量变化也较小,略有增加;不同地区,3~5月份,乐都的青贮玉米饲料中乳酸菌数量较湟中、民和都高。样品中分离出8株优势乳酸菌,利用16SrRNA序列通用引物PCR扩增和测序进行了鉴定,其鉴定结果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1株,开菲尔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i)1株,希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higardii)2株,帕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farraginis)4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认识鸡舍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同时比较ERIC-PCR和PFGE对细菌的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在两个鸡舍的舍内、舍外上风向10 m和50 m和下风向10、50、100、200、400 m的距离处收集空气样品,同时采集鸡的粪便,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根据每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的相似性指数,确认动物舍内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传播的模式,并比较这两种方法对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分型结果,分析这两种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本试验共采集到28株大肠埃希菌,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同源性鉴定显示,从鸡的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到的部分大肠埃希菌(62.5%)具有相同来源;从鸡场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多数大肠埃希菌(20%)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来源相同。而从鸡舍上风没有分离到大肠埃希菌,排除了下风向采得的大肠埃希菌来自上风向的可能。而很多从舍内空气和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与粪便中的具有相同来源,说明粪便中的细菌能够形成气溶胶,并且通过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依气象条件传播到舍外不同的距离。造成周边环境的生物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本研究同时对ERIC-PCR和PFGE两种方法所得的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PFGE的分辨率高于ERIC-PCR,而且PFGE的重复性也很高,不同试验室得出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是细菌基因分型的"金标准"。但是PFGE试验费用高,需要时间长,对试剂、仪器和操作都具有很高的要求;ERIC-PCR虽然分辨率不及PFGE,但是ERIC-PCR简单、快速,成本低,对操作和试剂以及仪器要求都不高,所以ERIC-PCR也可以对肠杆菌进行同源性鉴定,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对气源性微生物传播的鉴定。由于ERIC-PCR和PF-GE是根据DNA中不同的遗传特征进行分类的,所以这两种分型技术结合起来分析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基本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对家蚕肠道好氧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同时分离出了部份兼厌氧微生物。将分离的253株菌作了鉴定,证明它们分属细菌的16个属。然后,选用其中5个属的5株菌,加上另一种菌配成4种混合菌液,在4龄最后一天进行添食试验,其结果是发病率明显降低,全茧量和茧层量也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6,(5):79-81
从信阳地区发病孔雀肝脏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编号为KQY),通过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发现其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变形杆菌的特点。进一步对该分离菌的16S rRNA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与奇异变形杆菌参考株同源性为99.3%~99.9%,确定该分离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株为孔雀的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12.
熟肉制品的特点是可直接食用,而其在食用前又很容易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所以保证其食用安全性尤其重要。为了解熟肉制品中微生物携带情况,对从沈阳市某熟食店购买的猪头肉和鸡肝中分离到的2株微生物进行了培养鉴定,从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均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均发酵葡萄糖、产生硫化氢,甲基红试验和三糖铁试验阳性;与GenBank中公布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综合分析后确定分离的2株菌均为奇异变形杆菌(分别命名为SZ2101菌株和SJ2124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等药物不同程度敏感;对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不敏感。结果表明,从熟肉制品中分离的2株菌均为奇异变形杆菌,研究结果为肉品污染防控和食品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对两种市售水产养殖用复合微生物粉剂中微生物菌种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分离技术对粉剂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进行了形态学观察、16S rDNA和26S r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种微生物粉剂中菌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S1粉剂中鉴定出5株芽孢杆菌和2株酵母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或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葡萄牙棒孢酵母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S2粉剂中鉴定出3株芽孢杆菌、1株放线菌、2株酵母菌和3株肠球菌,分别为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或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芬氏纤维微菌、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鹑鸡肠球菌、屎肠球菌或乳酸肠球菌。明确水产养殖用复合微生物粉剂的菌群结构为同类产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上海某羊养殖场获得了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CMG47。为了确定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多重PCR对该菌株进行谱系和血清型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采用PCR方法对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体外观察和荧光定量PCR对菌株溶脂溶血特性进行分析。将菌株通过腹腔注射ICR小鼠和静脉注射斑马鱼,测定其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谱系Ⅰ,1/2b血清型;序列分型为ST619;携带prfA、inlA、inlB、plcA、plcB、mpl、actA、hly等主要毒力因子;体外无明显溶脂活性,溶血活性较弱;小鼠和斑马鱼试验均显示,该分离株属于强毒株,与强毒参考株EGDe的毒力相当(P0.05)。该分离株的谱系/血清型为引起李斯特菌病的主要型别,拥有整套主要毒力因子,为单增李斯特菌强毒株。本研究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建立健全李斯特菌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从青贮料中分离肠球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与筛选,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温度、初始pH和瘤胃液含量对3株分离菌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作为奶牛饲用微生物的菌株。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相同为:培养基含葡萄糖2%、蛋白胨1%、瘤胃液20%、初始pH为5.8,接种量为3%,装液量为40 ml, 36℃培养24 h。 在该条件下,3株分离菌的生物量分别为1.9907、1.2963和1.2752。选择生物量最高的1号菌送中科院微生物所鉴定,结果为屎肠球菌。  相似文献   

16.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临床分离鸡致病菌,并分别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并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各种抗生素对非产酶菌、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鉴定分离的33株致病菌有大肠埃希氏菌30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法氏柠檬酸杆菌1株。在这些菌株中,首次从鸡中检测出法氏柠檬酸杆菌,所分离的33株致病菌中产ESBLs8株。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而抗生素与抑制剂联用能降低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  相似文献   

17.
对患病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进行细菌学检查和分离,对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细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征、VITEK 2 ZOMPACT 30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合16S rDNA序列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到1株优势菌,根据此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征、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合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此菌对供试健康黄喉拟水龟和小鼠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对供试20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米诺环素高度敏感;对洛美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等3种中度敏感;对头孢噻吩、环丙沙星等13种表现耐药。表明所检出的维氏气单胞菌,是导致黄喉拟水龟以出血和腹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5):872-877
恶臭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人兽共患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水生动物疾病,其对禽类的致病性研究目前没有引起关注。本研究从临床上78日龄脚软病鸡的跖趾关节腔中分离出1株病原菌,结合临床症状、细菌培养和血清学凝集反应,前期一直怀疑为沙门菌,通过进一步的微生物质谱检测、生化反应和16S rDNA测序,确定为恶臭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新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7种受试抗菌药物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呋喃唑酮、磺胺异噁唑、氯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红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10种受试抗菌药物均耐药。本研究首例报道从软脚病鸡临床分离到恶臭假单胞菌,对兽医临床鉴别诊断恶臭假单胞菌感染及临床防治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的成虫为材料,分离其肠道细菌并从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了解害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寻找具有应用价值的高产脂肪酶的微生物资源。从黑广肩步甲成虫的肠道中共分离出21个好氧细菌分离株,进一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并检测酶活力,获得4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经过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4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属于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研究结果表明,黑广肩步甲成虫肠道内的细菌种类丰富,分离的4株产脂肪酶菌株的产酶活力较高,可进一步研究评价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豫北地区规模化鸡场病原菌及耐药性趋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规模化鸡场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于2006年至2007年间从豫北地区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1128份病料,通过分离培养、应用MicroScan微生物分析系统,结合K-B法药敏试验对分离的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性测定。结果分离到674株病原菌,主要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真菌、嗜血杆菌、志贺氏菌等。药敏试验显示主要病原菌对20种抗菌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