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提高青贮玉米制种产量,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玉米品种豫青贮23施肥量、播期、密度、多效唑用量、人工辅助授粉次数与制种产量的关系,建立高产制种技术措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5个制种技术措施对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密度人工辅助授粉次数施肥量多效唑用量播期。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经模型分析,制种产量达6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方案为:施N 256.3~284.9 kg/hm~2、P_2O_5 139.8~155.4 kg/hm~2、K_2O 174.8~194.3 kg/hm~2,播期4月12—13日,密度9.29万~9.65万株/hm~2,多效唑627.0~729.0 g/hm~2,人工辅助授粉2.3~2.6次。  相似文献   

2.
选用耐密高产的抗倒品种且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的主攻方向。大量的栽培试验表明,针对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产。近几年,郑单958、KWS2564等耐密品种在玉米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试验对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确定其在生产中的最佳种植密度,使良种良法配套,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2)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2),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2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2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2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2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配合128 kg/hm~2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2;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德利农318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密度对德利农318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德利农318玉米籽粒产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大值密度为82 500株/hm~2;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穗数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密度为90 000株/hm~2,穗粒数及千粒重下降,最大值均出现在密度为60 000株/hm~2。因此,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德利农318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5.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进行青贮玉米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青贮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此密度条件下鲜草产量96 072.0 kg/hm~2,产值28 821.1元/hm~2,纯收入为16 335.0元/hm~2,投产比达到1∶2.3。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玉米杂交种丹玉336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在75 000株/hm~2的化控处理产量最高,达13 736.6 kg/hm~2,高于60 000株/hm~2条件下的常规种植产量;在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密度下同密度水平内比较,化控和常规种植产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在75 000株/hm~2密度下,常规种植的丹玉336发生38.5%的倒伏,而化控处理的玉米没有倒伏;在90 000株/hm~2密度下,常规种植的丹玉336发生84.6%的严重倒伏,而化控处理的玉米倒伏在35.8%,相比之下减少48.8%,说明在中高密条件下,化控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株高、穗位和重心高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株型、改善茎秆质量性状、增强抗倒伏能力,从而增强了田间通风透光能力、提高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实现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7.
修丽  陈丽红  费瑶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157-158
近几年长春市农业科学院新品种繁育中试基地种植玉米制种“长单506”,为提高玉米制种的产量,增加单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2015年在单位基地制种生产田进行了玉米长单506制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以确定最佳种植密度,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制种“长单506”种植密度在9万株/hm 2时,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鲁单818和花育22为研究对象,采用玉米花生3:4宽带间作种植模式,设置4.8万株/hm~2、5.4万株/hm~2、6.0万株/hm~2三个玉米间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玉米间作密度对花生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随着玉米间作密度的增加,玉米秃尖长增加,茎粗变细、穗长变短、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减轻;试验条件下,鲁单818最优间作密度为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在桦甸市开展吉单441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生育期、叶面积系数、生物学性状、产量构成以及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5 005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即11 476.5 kg/hm~2,可为桦甸市玉米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耐密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肥料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甘肃半干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肥料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年降雨量400 mm左右的半干旱湿润区,67 500粒/hm~2密度双粒播种,经济最佳施肥方案为N 187.6 kg/hm~2,P2O598.2 kg/hm~2,K2O 85.3 kg/hm~2;90 000粒/hm~2高密度三粒播种,经济最佳施肥方案为N 242.8 kg/hm~2、P2O5114.2 kg/hm~2、K2O 68.1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辽单565、KWS3376这2个玉米品种的丰产性,在塔城地区设置了供试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辽单565在每667米~2种植密度6 000株时,667米~2产量最高,为1 100.6千克;KWS3376在667米~2种植密度7 000株时,667米~2产量最高,为1 211.7千克。  相似文献   

12.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4万株/hm~2、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9万株/hm~2等6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6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为8 411.6 kg/hm~2;当种植密度在6万株/hm~2以上时,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及抗性,需合理控制其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在110 cm垄栽培模式下,对5个早熟、高产、优质、适合机械化的玉米品种进行密度试验,分析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表现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可能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密度从6.75万株/hm~2增加到9.00万株/hm~2,绿单2的产量增高,德美亚3的产量呈下降趋势,而龙福玉10、38P05、垦沃6的产量变化无规律。[结论]绿单2、龙辐玉10、38P05、垦沃6、德美亚3的最适密度分别为9.00万、8.25万、8.25万、8.25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对中熟玉米新品种吉单441,开展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70 005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2 607.5 kg/hm~2。试验明确了玉米吉单441的种植最佳密度为70 005株/hm~2,使玉米吉单441能够获得最高生产能力,为该区域种植玉米吉单441达到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玉米杂交种邯丰79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玉米杂交种邯丰79的高效制种技术,指导优质种子繁育工作,以邯丰79的母本H7和父本H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母本种植密度、父母本行比、父母本播期和施肥量对邯丰79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邯丰79高产高效制种技术为父母本同期(4月18日)播种,父母本行比1∶5,母本种植密度75 000株/hm~2,经济施肥量为氮(N)210 kg/hm~2、磷(P2O5)165 kg/hm~2、钾(K2O)180 kg/hm~2。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德州市几个主要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最佳组合进行了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在6.60万~7.50万株/hm~2范围内,登海618、登海605密度越高则产量越高,纯收益越大,先玉335密度超过7.05万株/hm~2后增产不再明显。2次施肥比1次性施肥玉米长势好、产量高,但由于人工成本增加,增收不明显。建议在试验地或相似地域条件下,登海618和登海605在6.60万~7.50万株/hm~2范围内,可适当增加密度。先玉335种植密度则不宜超过7.05万株/hm~2;在施肥方面,为了获得高产,可进行2次施肥,但增效不甚明显,应根据情况确定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及氮肥、磷肥施用量的数学模型关系,并对数学模型寻优,以期得出不同产量范围下的种植密度和氮肥、磷肥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河西灌区,种植密度、施N量、施P_2O_5量3个因子对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产量影响以种植密度最大,施N量次之,施P_2O_5量最小,其中种植密度和氮肥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显著。通过模型寻优得出,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在河西灌区种植密度为66 000株/hm~2,施N 390.00 kg/hm~2、P2O573.05 kg/hm~2时产量最高,可达14 831.908 45kg/hm~2。表明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在河西灌区栽培时,需要中等种植密度和中等氮肥水平。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玉米品种选育和大田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三北61、三北63、先达607三个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晚熟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穗长、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有所抬高,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着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三北61、三北63均在密度67 500株/hm~2产量最高,大田生产上密度应控制在60 000~67 500株/hm~2较为适宜;先达607受株型的影响在密度9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根据试验产量、试验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地力、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需要,密度控制在67 500~7 50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要根据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密度获得安全的生产和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试验于2013年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以郑单958、先玉335、通科8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45 000株/hm~2、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均表现为4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90 000株/hm~2处理,而秃尖表现为9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45 000株/hm~2处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郑单958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804.85 kg/hm~2,先玉335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808.91 kg/hm~2,通科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009.90 kg/hm~2,金山27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796.91 kg/hm~2。行粒数与穗长间相关系数最大,r=0.93,秃尖与出籽率间存在负相关,r=-0.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