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鸽Ⅰ型副粘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1,PPMV-Ⅰ)病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概述了PPMV—Ⅰ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鸽新城疫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PPMV-Ⅰ)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流行期长,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了养鸽业的发展。就鸽Ⅰ型副粘病毒的病毒结构、分类地位2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且分析了鸽新城疫疾病的危害与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鸽新城疫   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病鸽精神萎顿、垂头缩颈、嗜睡、食欲减退,多数咳嗽、张口呼吸,部分病鸽口角流涎、频频甩头,有的病鸽拉黄色稀粪等.病程长短不一,多数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  相似文献   

4.
一、鸽新城疫 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病鸽精神萎顿、垂头缩颈、嗜睡、食欲减退,多数咳嗽、张口呼吸,部分病鸽口角流涎、频频甩头,有的病鸽拉黄色稀粪等.病程长短不一,多数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  相似文献   

5.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病原回归及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除鸽Ⅰ型副粘病毒感染外,还伴有沙门氏菌感染。针对这一新的流行特点,利用鸽Ⅰ型副粘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加丁胺卡那霉素抗菌药物和多种微量维生索的综合防治措施,能防治当前流行性鸽Ⅰ型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分离了山东半岛地区的4株禽Ⅰ型副粘病毒强毒株,并对其血清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鸡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属于强毒株,鸽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对鸡不发病,对鸽则表现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养鸽防鸽瘟     
鸽瘟是由鸡Ⅰ型副粘病毒引起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至次年夏初最易流行.病状特征是经常下痢,1/3~2/3的病鸽出现偏头扭颈、共济失调的中枢神经紊乱症状,病死率达90%.  相似文献   

8.
<正>鸽新城疫又称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病,是由近年来发现的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型传染病,该病毒与鸡的Ⅰ型病毒同为一属,具有高度交叉免疫原性。鸡新城疫可感染健康鸽,而鸽新城疫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9.
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病(PMV-I)是曲鸡新城疫的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又称鸽的新城疫,俗称"鸽瘟".近几年来,福州地区随着养鸽业的发展,PMV-I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为此,现将该病综介于下.  相似文献   

10.
鸽新城疫流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东省十余个鸽场的新城疫流行的调查,我们发现鸽新城疫流行期,病鸽死亡率可达50%,其中幼鸽易感性较成鸽高。病鸽症状以下痢和神经症状为主,消化道出血少见;通过病原分离,引起鸽新城疫的病原为Ⅰ型副粘病毒的不同株;注射鸡新城Ⅱ且系、Ⅲ系弱毒疫苗或鸽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可及时控制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鸽Ⅰ型副粘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鸽Ⅰ型副粘病毒(鸽PMV—1)人工感染病鸽的临床症状,鸽PMV—1的抗原性、生物和理化特性以及对鸡的致病性,并与鸡新城疫病毒(NDV),特别是速发型亲内脏性新城疫病毒株(VVNDV)进行了比较。此外,初步测试了几种常用的鸡新城疫疫苗对鸽抗NDV或抗鸽PMV—1的免疫效果;对广州、深圳地区的鸽子进行了鸽PMV—1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交叉中和试验测定鹅源副粘病毒(MQG株)、鸭源副粘病毒(Lg株)和新城疫标准毒(F48E8株)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病毒之间的R值很小(R<0.2),抗原相关性较低,表明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的抗原相关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鸽瘟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鸽瘟的发生。[方法]利用分离到的鸽I型副粘病毒研制了油乳剂灭活疫苗。[结果]该疫苗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疫苗注射后1周就可检测到HI抗体,3周后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并可持续6个月;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4 d,用强毒攻击,保护率达100%,而对照组,10只鸽全部死亡。[结论]应用鸽瘟油乳剂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鸽瘟,且比使用鸡新城疫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鸡新城疫由于其流行范围广,危害大,而备受关注。目前,对于散发新城疫多采用卵黄抗体治疗。本文阐述了鸡新城疫卵黄抗体制备工艺,并对制备出的卵黄抗体在鹅疑似副粘病毒病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杜宗沛  吴植  徐小琴  叶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01-3901,3904
[目的]调查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鹅大批死亡的原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动物回归感染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对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发生的疑似鹅副黏病毒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毒能使SPF鸡胚以及10日龄鹅和鸡全部死亡,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发病死亡与人工感染死亡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颗粒呈圆形,直径在150 nm左右,有囊膜及纤突。该分离毒株经灭活后免疫鹅群,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病毒为禽Ⅰ型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镜负染技术对长春市某猪场病死仔猪的肠道内容物、肾脏、脾脏、肝脏、肺脏、脑等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在肠道内容物中发现大量副粘病毒,同时在肾脏、肝脏和肺脏中也发现数量不等的副粘病毒,在脾脏和脑组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取肾脏为病料,采用同步培养方法接种于PK细胞系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电镜负染技术可对猪感染副粘病毒进行快速诊断,该方法操作程序简便,速度快,从取样到结果判定在1h之内即可完成.细胞分离培养结果证实此病例中的猪副粘病毒可在PK细胞中克隆增殖,并引起细胞典型的病变(CP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的流行特征、毒力强弱及基因类型,为今后开展猪源副粘病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有效防控副粘病毒感染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疑似发病猪组织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后,分别进行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T)测定,然后运用RT-PCR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扩增部分F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从广西疑似发病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其HA、HI效价均为26,鸡胚最小致死量为10-8/0.1mL,MDT为60 h,ICPI为1.45;分离株F基因112~117位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R-R-Q-R-R-F,与NDV标准强毒株HER33、F48E9的裂解位点一致;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中等毒力代表毒株BeaudetteC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6.5%和85.7%,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1%和90.8%.[结论]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为强毒株,属于基因Ⅱ型,是传统型毒株,广西地区禽Ⅰ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Electron microscopy of small perivenous demyelinating lesions in a formalin-fixed brain of a multiple sclerosis subject revealed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particles resembling paramyxovirus nucleocapsids. These particles, 18 to 20 nanometers in diameter, were found in mononuclear cells related to the central vein and infiltrating the zone of active demyelin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ultiple sclerosis lesions may be initiated by seeding of lymphocytes bearing latent paramyxovirus to white matt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9.
针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血清型众多、临床检测不易的难题,用我国自已研制的2株IBV单克隆体,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与鉴定,建立起活用于定性检测IBV的包被鼠源IBV单抗的Mab-ELISA方法,其操作程序是:包被鼠源IBV单抗-被检测病毒-鸡抗IBV高免血清-兔抗鸡IgG(AGP效价1:32)-羊抗兔IgG-HRP;用本方法对国内46个IBV分离株及NDV、AIV-H9N2、PPMV-I等的检测,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晨  张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37-11838
[目的]为了确定江苏省某养鹅场2007年春季发生传染病的病因。[方法]从发病鹅群采集病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红血球凝集试验和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通过交叉HI试验测定F2代分离株和Lasota毒株的HI效价,并用稀释的F2代感染鸡胚尿囊液分别感染鹅和SPF雏鸡,观察其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通过SPF鸡胚接种与传代从病、死鹅的脑、脾、胰混合病料分离到1株病毒。经HA和HI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禽I型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鸡和鹅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鸡和鹅都具有高致病性,同群混饲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属强毒型NDV。这进一步证实该病毒属禽副粘病毒的新成员,即鹅副粘病毒I型。[结论]该研究为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以及其对鹅同样具有致病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