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成贤  林雄平  李凤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42-147,165
为了解宁德金涵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变化,于2019年四季分别在金涵水库的8个样点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鉴定出的浮游植物有6门24属32种,其中,绿藻门12种,蓝藻门7种,硅藻门5种,甲藻门3种,隐藻门3种,裸藻门2种.金涵水库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在2.9×106~2.4×107cells/L,平均值为9.86×106±4.8×106cells/L,春季较高,夏季达到最高水平,秋冬两季逐渐下降.其生物量范围为在3.64~50.14mg/L,平均值为16.30±11.25mg/L,四季变化趋势为春>夏>秋>冬,最高点出现在春季的4号点.金涵水库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36~2.87;分布均匀度平均值为0.859±0.056.各采集点四季溶氧量的平均值为10.1±1.01mg/L,硝酸盐氮的含量为0.002~0.202mg/L;总氮含量为0.067~2.745mg/L;总磷含量为0.01~0.059mg/L;氨氮含量为0.112~0.287mg/L,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内,处于Ⅰ~Ⅱ类水源地.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为氨氮和总磷,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温度和TP、TN等呈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安全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上海青草沙水库生态护坡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上海青草沙水库建设了生态护坡,为探究其对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8年1-12月逐月对该水库生态护坡区和库内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比较。共鉴定出生态护坡区浮游植物201种,库内对照区194种,两区域物种达中等相似,且种类组成均为绿藻-硅藻-蓝藻型。各季节生态护坡区和库内对照区优势种以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且基本相同,优势度较大的优势种为隐球藻属未定种(Aphanocapsa sp.)、湖泊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和模糊沟链藻(Aulacoseira ambigua)。生态护坡区生物密度、生物量年均值依次为(578.46±455.30)×104cells/L、(1.55±1.03)mg/L,库内对照区依次为(706.95±643.24)×104cells/L、(1.66±1.12)mg/L,两区域浮游植物现存量无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PCOA分析表明生态护坡区和库内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南海湖冬季浮游植物特征及与水质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包头市南海湖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关系,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区的12个采样点进行水环境样品的采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0属51种;以绿藻的种类数最多,优势种主要为四尾栅藻、镰形纤维藻、纤细月牙藻、螺旋弓形藻、水华束丝藻、微小色球藻、近缘针杆藻、普通等片藻、多形裸藻。各月浮游植物单位体积细胞数量(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3.17×10~6~16.96×10~6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2~3.00 mg·L~(-1)。由浮游植物丰度来看,南海湖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基于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南海湖水质总体呈现中污染状态。浮游植物主要种类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排序结果显示:多数绿藻受总氮、化学需氧量、氨氮影响较大;硅藻主要受pH值的影响;蓝藻主要受水温和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苗晓青  宋义辉  李文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99-12901
[目的]探讨影响3个池塘形成不同藻类水华的生态学原因。[方法]2007年7~10月对河南省延津县3个形成不同藻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逐月定点水生生物学和水化学调查与检测。[结果]1号塘为绿藻水华,优势种为衣藻、小球藻;2号塘为裸藻水华,优势种为裸藻(Euglena);3号塘为微囊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绿藻水华的发生与低含量的总磷(约0.86mg/L)和高的氮磷比(约13.1)有密切关系,裸藻水华的发生与高的总磷含量(约2.08mg/L)和低的氮磷比(约7.3)有显著关系,而微囊藻水华发生与较高的总磷含量(约1.30mg/L)和较高的氮磷比(约9.2)有密切关系。[结论]池塘藻类水华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重点是调节控制好水质。  相似文献   

5.
淀山湖夏季蓝藻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淀山湖夏季蓝藻时空变化特点,于2009年6月至9月对淀山湖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共发现蓝藻11属28种,微囊藻属(Microcystis)、颤藻属(Oscillatoria)和色球藻属(Chroococcus)为淀山湖夏季蓝藻最主要的构成群落。调查期间,淀山湖蓝藻平均密度为16.48×106cells/L,在1.01×106~59.76×106cells/L范围内变化,特点为9月〉7月〉8月〉6月,9月时,由于微囊藻的大量繁殖、聚集导致部分水域水华现象严重。空间上,淀山湖西部及西南部点位蓝藻平均密度大于东部及东南部点位。在营养物质充足时,温度是影响蓝藻水华生消的主要因素,风向也是影响蓝藻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环境治理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投放食藻虫控藻,提高水体透明度,继而采取以恢复沉水植被为重点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食藻虫控藻引导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以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圆明园凤麟洲于2007年9月至11月,方河、鉴碧亭、玉玲珑馆3个景观水体于2008年4月至6月分别实施了食藻虫控藻引导的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实施后水质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等主要水质指标均有极大改善。修复后,水体浊度仅为1~2NTU,COD为6~11 mg/L,TN为0.28~0.98 mg/L,TP为0.019~0.044 mg/L, Chla为2.1~8.5 mg/m3。与修复前相比,浊度、COD、TN、TP分别下降了74%~99%、63%~87%、77%~85%、77%~85%,水质从V-劣V类改善为II-Ⅲ类。  相似文献   

7.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姚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86-5188,5285
分析了东风西沙水源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群落结构分布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共监测出藻类6门共64种(属),分别为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金藻,其中硅藻和绿藻共47种,为水源地的主要浮游植物种类;浮游植物优势种单一,主要为硅藻门的短小舟形、克洛脆杆藻,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以及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且优势度值较小;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为8.20×10^5 ~8.40×10^6 cells/L,均值为3.71×10^6 cells/L;群落特征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东风西沙目前水质较好,总体上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1年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场及其外河道进行了16次调查,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33种(轮虫2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4种),优势种6种(轮虫4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1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为养殖塘和外河道共同优势种。Jaccard相似性分析表明,养殖塘与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整体上处于中等相似水平。总体上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优势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外河道。养殖塘和外河道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1.56±0.48和1.55±0.34,表现为中度污染;Gleason-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81±0.32和0.76±0.33,表现为重度污染;养殖塘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外河道水体则处于轻度富营养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WT、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COD、悬浮物(SS)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具有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TP和COD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属、DO、和TN则是影响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且明显区别于外河道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了人工干预对虾养殖生产会显著改变天然水体中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变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态养殖和水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水华时期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支流水华中、后期进行采样,通过镜检法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真核浮游生物18S rRNA基因的V4可变区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大宁河采样点水华中期(DNH1)优势蓝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而水华末期(DNH2)以隶属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占优势.水华中期和末期真核浮游生物分别涵盖了9纲989种和9纲922种.水华中期绿藻纲所占比例最大,为34.88%,水华末期羽改硅藻纲所占比例最大,为31.42%.此外,与中期相比,水华末期硅藻纲和前口纲的丰度比水华中期高,但双壳纲和颚足纲的丰度明显降低,表明不同水华时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同时,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变化可能影响蓝藻水华的生消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的多样性及主要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的浮游藻类群落构成、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开展了逐月监测,分析浮游藻类多样性及水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结果]2007~2011年,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属的多样性呈略微上升趋势,近岸区域属的多样性低于远岸区域;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呈降低趋势,远岸区域呈略微升高趋势;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结论]该研究为滇池蓝藻水华控制及各项治理工作的成效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种深度养殖池塘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珠海市之山水产养殖基地的3个浅水池塘(1.3±0.1) m和3个深水池塘(2.2±0.1) m中的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以及理化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的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为传统池塘挖深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藻类组成及藻类优势种群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的藻类密度、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浅水池塘(P<0.05)。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中的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显著高于浅水池塘(P<0.05)。深水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与TN和T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浅水池塘的藻类密度和TN、TP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次级河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尹真真  邓春光  徐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998-5000
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135 m水位线下的支流尽管多数仍保持狭长的河流态势,但回水段的流速明显降低,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湖泊,适合藻类生长。库区支流的总磷、总氮浓度普遍偏高,能为藻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盐,2005年4月的监测资料表明TP平均浓度为0.148 mg/L,TN为1.90 mg/L,远远高于湖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TP和TN临界浓度0.020、.2 mg/L。如果气候条件合适,支流回水河段就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所需的流速、营养盐、水温等基本条件,有可能出现“水华”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在2005年4月,库区13条支流有5条的回水河段水体营养程度达到富营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黑河金盆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源水库沉积物生源要素形态显著影响上覆水体水质,为给深水型水源水库水质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对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库库区和上游入库6个代表性沉积物样的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盆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范围为987~1326 mg·kg~(-1),从上游入库至库区,总磷含量逐渐增加;无机磷(IP)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成分,占总磷(TP)的比例为62.5%~78.9%;Ca-P是IP的主要组成成分,占IP的比例为72.0%~90.5%。沉积物-水界面存在明显的磷浓度梯度,当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时溶解性磷易从间隙水扩散到上覆水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盆水库整体的营养水平。TP与I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TP的变化主要由IP决定,IP的增减因Ca-P和Fe/Al-P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道真县沙坝水库的浮游生物现状及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对水库的浮游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7门59种,其中以绿藻门为主,共22种;其次是硅藻门21种、蓝藻门8种、甲藻门4种、裸藻门2种,隐藻门及黄藻门分别为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7.39×10~4ind./L,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906 4~4.225 0之间,平均为3.358 2。浮游动物共计3门40种,以原生动物为主,共16种;轮虫15种;节肢动物9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0.089×10~4ind./L。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321 9~4.084 2之间,平均值为3.265 5。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高,水质属于清洁贫营养型。本文为道真沙坝水库内的水生生物研究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6.
石鲁娜  李正魁  吴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78-15182
[目的]研究铁、磷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FACHB1028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与微囊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柠檬酸铁铵[Fe3(C6H5O7)2]和磷酸二氢钾(KH2PO4)作为培养基的外加铁源和磷源,考察不同浓度铁、磷对水华微囊藻FACHB1028生长的影响、铁对磷吸收的影响以及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各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水华微囊藻达最佳生长状态时,铁、磷的浓度分别为0.54、50.00μmol/L;不同浓度的铁影响着微囊藻对磷的吸收率,铁影响下微囊藻处于最佳生长时对磷的吸收速率也最高,但高浓度铁则抑制磷的吸收速率。在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波长680nm处吸光度值、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等与藻个数呈显著相关,可以表示FACHB1028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磷在浓度小于175.00μmol/L时与微囊藻的生长呈显著相关,但是当浓度大于175.00μmol/L时则不呈现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蓝藻水华爆发机制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竞争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启华  赵林  谭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90-1991,2031
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液N、P含量变化,探讨其竞争优势.结果表明:单独培养时,水华束丝藻生长优势最显著,其次是螺旋鱼腥藻;共培养时,水华束丝藻完全被抑制,P含量较高时,螺旋鱼腥藻生长占优,P含量较低时,铜绿微囊藻占优.铜绿微囊藻和螺旋鱼腥藻均向水体中分泌或释放较多的含N化学物质,而水华束丝藻几乎不分泌或释放含N物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和混合藻吸收的N、P比值分别为12.1、14.8、12.5和15.2,推测此比值是它们生长最适N、P比.该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优势种演替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人工潟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山城市沙滩是东海杭州湾的一处人工潟湖,是上海首个滨海4A级景区,由于潟湖本身复杂的物理海洋学性质,为了确保金山城市沙滩水质优良,近年来一直在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本研究从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夏季对该潟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种类不断增多,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0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较多。优势属共发现13个,优势度较大的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直链藻属(Melosir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其中微囊藻属是夏季第一优势属,其他优势属重合度小。2016—2018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很大,分别为50.78×10~4~5 957.52×10~4个/L、5.35×10~4~25.67×10~4个/L和474.87×10~4~1 026.94×10~4个/L,其中微囊藻丰度最大,分别占97.88%、68.18%和77.2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一优势属优势度总体下降,说明经过生态修复,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正向演替,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RD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铵盐、亚硝酸盐、无机磷和硅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硅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无机磷与该潟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江西省鄱阳湖4个采样点进行了采样,并对表层水体中藻类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类丰度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P0.05),夏季最高[(2.58±1.85)×10~6CFU/L],冬季最低[(4.3±3.2)×10~5 CFU/L],水体理化因子也随季节和采样点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通过相关分析和GAM分析表明,鄱阳湖藻类丰度与水温和叶绿素a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氨氮、总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从总体情况看,鄱阳湖水体藻类丰度呈上升趋势,水质正在逐步恶化,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巢湖水质现状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巢湖全湖水体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监测巢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多样性。[结果]巢湖氮磷比仍较适宜蓝藻生长,巢湖水域共鉴定出7门42属93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为优势种(50种),浮游植物密度在1.48×10~7~17.44×10~7cells/L,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浮游动物4门35属70种,其中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浮游动物总种类的45.71%,巢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巢湖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