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发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5个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对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的材料发生褐化的程度不同。参试材料以沈农糯玉米和白糯1号褐化率较低;培养基添加20 g/L甘露醇后褐化率由高于30%降到10%以下;培养温度为24~25℃时,幼胚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辽糯1号是由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利用外引系沈农糯267做母本,以自选系辽糯279为父本,采取人工杂交的方法,历经5年育成的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已于2001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辽糯 1号是辽宁省科委下达的“九五”重点攻关课题“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的部分内容。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而成。 2 0 0 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推广。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1 1 亲本来源辽糯 1号杂交种是以外引系沈农糯 2 67为母本 ,自选系辽糯 2 79为父本组配而成。辽糯 2 79是通过 1 997年引进的玉米单交种“春糯 1号”采用二环系选育方法 ,经 4代自交选育而成。该系抗病性好 ,花粉量大 ,配合力高。1 2 选育经过1 999年配制沈农糯 2 67×辽糯 2 79组合。 2 0 0 0年进行产量比较 ,该组合…  相似文献   

4.
辽糯1号是由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用外引系沈农糯267做母本,以自选系辽糯279为父本,采取人工杂交方法育成的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等特点的鲜食玉米新品种,是荣获2010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玉米优质抗源引进与创新利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宁夏玉米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宁夏玉米品种幼胚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培养基类型、基因型、外源激素、头孢霉素(Cef)对玉米幼胚培养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Ⅰ号和Ⅱ号培养基诱导率较高,宁玉12号和宁0816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相对较高,达到85.3%和82.1%;6-BA对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不同,添加6-BA对愈伤组织的分化均有促进作用;此外,当Cef质量浓度高于500 mg/L时,愈伤组织分化明显受到抑制。最佳诱导培养基为基本元素N6+水解酪蛋白200 mg/L+脯氨酸690 mg/L+2,4-D 2.0 mg/L+蔗糖30 g/L+肌醇100 mg/L+AgNO310 mg/L,最佳分化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N6+6-BA1.0 mg/L+蔗糖50 g/L。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8种玉米基因型的幼胚为外植体,以改良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对基因型、幼胚大小、培养基激素配比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玉米杂交种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各试验材料均能诱导出一定数量的愈伤组织,但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愈伤组织的胚性诱导和保持能力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的基因型依赖性。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种登海11号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胚性性状及其保持能力均十分优秀,是一个理想的供试材料。此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如选用1~2 mm长的幼胚,在诱导培养基中添中2~3mg/L 2,4-D以及分化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6-BA,可分别显著提高登海11号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广东玉米品种建立高效遗传再生技术体系。[方法]以穗甜1号、广糯1号和广黑甜3个玉米品种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N6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L-Pro、AgNO3、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率的影响。[结果]较高浓度的Pro(1 000~1 300 mg/L)有利于玉米愈伤组织诱导,而继代时在N6培养基中添加29.43μmol/L AgNO3则可获得较多高质量的胚性愈伤组织;对3个玉米品种而言,培养基中2,4-D的适宜浓度为1~2 mg/L。3种基因型的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基因型和激素种类与浓度均影响愈伤组织诱导效率。[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基因型选择最佳的L-Pro、AgNO3和2,4-D浓度配比,以获得较多高质量的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8.
沈阳地区春播鲜食玉米品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了10种鲜食玉米品种,以传统玉米品种垦粘1号为对照,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丹粘早1号、香糯5号和黑粘大棒是区域综合隶属系数较高的鲜食玉米品种,在区域种植中表现较为理想。垦粘1号、沈农金香糯、极早香糯、美国极早金大棒、沈甜6号和沈甜7号属于中等隶属系数品种,需要根据其分项的隶属系数进行选择种植。富粘1号和黄糯综合系数较低,属于低综合系数品种,但如果种植目标为获得较高的鲜食玉米产量,可以种植富粘1号,富粘1号是试验中产量最高的鲜食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9.
玉米茎尖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黑龙江省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茎尖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能力差异大,单一培养基效果不如复合培养基。2,4-D和6-BA的浓度及比例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重要因素。8种基因型中只有3种成功获得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植株,另有3种基因型获得水性愈伤但不能继代,2种基因型未产生愈伤。  相似文献   

10.
<正> 1 鲜食型玉米的类型 1.1 甜玉米类型 根据遗传基因型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型甜玉米,目前栽植较多的甜玉米品种有加强型甜8、kt110、甜单8号、中甜6号等。 1.2 糯质玉米类型 糯玉米又称粘玉米,籽粒全部为支链淀粉,籽粒成熟时,胚乳呈蜡质状。主要品种黑糯型陕鲜玉1号,白糯型中糯1号,黄糯型万粘1、2号,鲁  相似文献   

11.
张清安  姚建莉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3430-3447
苦杏仁是一种优良的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苦杏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我国杏仁产量的80%左右仍以原料形式售卖,未充分发挥苦杏仁加工增值率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苦杏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的产品加工企业较少、技术落后,对苦杏仁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功能性成分的损失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苦杏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是苦杏仁加工行业面临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苦杏仁去皮、脱苦及干制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随后又对苦杏仁油、精油、蛋白和苦杏仁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着重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苦杏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为高效综合利用苦杏仁资源,提高其加工附加值和促进苦杏仁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制约苦杏仁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展望:一是建议后期应采用现代食品绿色去皮技术替代传统沸水烫漂去皮法,加强去皮废水中的活性成分的回收利用和皮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二是采用超声波等新技术实现苦杏仁的快速高效脱苦,减少苦杏仁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和脱苦废水排放;三是创新技术努力实现主要成分同时综合提取利用,即在提取苦杏仁油的同时抑制苦杏仁苷酶的活性并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和苦杏仁苷的降解,使苦杏仁中各主要成分互不影响,从而得到最大化综合利用,并将此技术早日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总之,对于苦杏仁的开发利用应注重其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和产品的创新研究,同时提高杏仁产业的融合度,进而提升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杏仁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自然分布区内马尾松花粉为试材,对花粉的形态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花粉有两个气囊,气囊外壁为不规则的网状纹饰。花粉全长、体长、体高、气囊宽、气囊高、气囊壁厚及帽壁缘宽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各地马尾松花粉形态变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石榴具有2轮心皮,形成独特的合心皮雌蕊;子房中具有2种不同类型胎座:下部为中轴胎座,通常为3室,上部为侧膜胎座,5—10室(室数随位置而变化)。胚珠为具有两层珠被的、厚珠心型的倒生胚珠,珠心由周缘组织扩展而成。1个孢原细胞可直接发育或分裂形成1至多个大孢子母细胞,但只有1个正常发育。线型排列的四分体中,合点端的1个具有功能,其余3个退化。石榴胚囊的发育方式属蓼型,成熟胚囊中极核在受精前靠拢,但未发现愈合,3个反足细胞中一个退化较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吡虫啉和啶虫脒树干注射对垂柳叶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杀虫剂树干注射均可引起垂柳叶片PPO活性上升,POD活性下降。吡虫啉处理对PPO和POD活性的影响均大于啶虫脒,两种药剂处理后15 d PPO活性均达到最大值,10 d POD活性均最低,药后30 d PPO和POD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吡虫啉处理使PPO同工酶酶带E1(Rf=0.71)消失,E2(Rf=0.77)活性升高;啶虫脒处理使PPO同工酶酶带E1活性升高,E2消失;药后10,45 d各处理酶带带型基本稳定。吡虫啉处理使POD同工酶药后10 d酶带P1(Rf=0.51)、P4(Rf=0.67)消失,45 d P1消失而P4又出现;啶虫脒处理使POD同工酶酶带P1活性升高,P2(Rf=0.56)消失,药后10,45 d酶带带型相同。说明PPO和POD活性变化及其同工酶谱变化与注药种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树干注药对树体生理影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水花生的根、茎、叶形态解剖特征及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水花生的根、茎、叶营养器官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根的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三原型和四原型;初生结构和早期次生结构正常,异常的次生生长是由于次生韧皮部外侧发生的额外形成层所致,后一轮额外形成层起源于前一轮向外产生的薄壁细胞,结合组织为发达的薄壁细胞,二-四轮三生维管束排成整齐的同心环类型,不定芽主要起源于异常根的额外形成层,芽外有二至三轮鳞片,其内着生许多毛状物;水花生茎有气腔,薄壁细胞间有间隙,形成层细胞层数多。地下茎比较粗,形成层细胞层数少,薄壁细胞较大。地下茎加粗过程中形成三生结构,其异常结构是由于次生韧皮部外侧发生的额外形成层所致,其起源于薄壁细胞;水生叶与旱生叶在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以及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细胞大小方面存在差异。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水花生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蒙脱石、高岭石和有机质胡敏酸以及浙江省有代表性的小粉土、海涂土、青紫泥对三环唑的吸附、解吸和pH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它们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经验方程,前三者等温线分别属S-型,L-型和C-型,三种土壤都属C-型,蒙脱石、高岭石和胡敏酸对三环唑的吸附能力均较土壤强得多,三种土壤的吸附性能以涂土最差,小粉土和青紫泥相差不大,pH值对吸附和解吸影响很大;pH=2时,吸附量最大,解吸率最小,pH值变化时高岭石吸附、解吸影响最大,随pH值增大,对三环唑的吸附量减少,解吸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6个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旗叶中Gly.、Cys含量越高,有翅蚜的着落量越大,而Leu.、Ala.、Pro.含量越高,着落量越小;Gly.含量越高,rm值越小,而Pro.、Met.、His.含量越高,rm值越大Lys.、Val.、Cys.、Tyr.、Met.含量与蚜群发育历期有关,前2种含量越高,D值越大,后3种含量越高,D值越小His.、Tyr.、Lys.、Ala.含量与蚜群平均产仔量有关Cys.、Glu.、Gly.、Val.含量与平均产仔速率有关;品种耐害性强弱除与品种小穗密度有关外,也与品种旗叶中氨基酸含量密不可分,His.、Glu.、Lys.含量越高耐害性越差.而Pro.、Met.、Val.等含量越高,品种的耐害性越强.  相似文献   

19.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iotypes B and Q are two invasive biotypes in the species complex.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two biotypes is of significance to show their invasive mechanism and to their control. The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marke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16 B-biotype populations and 4 Q-biotype populations worldwide with a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popul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a B. tabaci non-B/Q-biotype popul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was used as control populations. Th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showed that the diversity indexes of biotype Q including Nei's gene diversity index, Shannon informative index, and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iotype B. The high genetic diversity of biotype Q might provide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 excellent ecological adaptation. 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ISSR could not be used i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ough it could easily distinguish the biotypes of B. tabaci.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between the biotype B and the biotype Q exists based on the ISSR marker. Meanwhil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lecular marker has its limitation i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ong the biotypes of B. tabaci.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