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苜蓿切叶蜂是苜蓿种子田高效传粉昆虫,研究其田间筑巢规律对于释放、回收及扩繁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方位、不同颜色巢板对苜蓿切叶蜂蜂茧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进口绿黑巢板,选择东南方向放置,适宜于苜蓿切叶蜂筑巢和田间回收。  相似文献   

2.
在杂交大豆的育种过程中,利用人工控制条件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很重要的一种育种手段.通过在网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大豆不育系进行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试验,证实了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都是很好的传粉媒介,其中以苜蓿切叶蜂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中国苜蓿切叶蜂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及现状,其中包括在苜蓿制种和大豆杂交授粉上的应用效果、生物学特性和天敌情况。提出了在苜蓿切叶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 .)繁殖中 ,病害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引发与苜蓿切叶蜂有关的病害主要是霉菌 ,包括真菌和细菌 ,大多数为腐生菌 ,部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的繁殖危害较大。霉菌存在于蜂巢材料、蜂茧表面、花粉球、成虫及幼虫尸体上。多数为常见的腐生性菌类 ,部分霉菌可能对蜂造成很大危害 ,其中一些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对这些霉菌的防治方法 ,包括蜂巢和蜂茧的漂白液浸泡、蜂巢干热灭菌、用多聚甲醛或硫磺熏蒸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达 90 %以上。国内外广大养蜂者利用可拆卸式薄片巢来进行苜蓿切叶蜂的人工繁殖 ,从而大大降低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苜蓿切叶蜂对绿僵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切叶蜂的预蛹和成蜂对绿僵菌显著敏感。感染绿僵菌的苜蓿切叶蜂预蛹和成蜂分别在4d和5d时死亡率达50%以上,并在7.5d和10d后全部死亡,死亡的预蛹和成蜂分别有100%和98%的死亡虫体上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昆虫都是大豆不育系的有效传粉昆虫,用它们授粉后可使网室内大豆不育系的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明显提高。释放熊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21.3个和43.1粒,释放苜蓿切叶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56.8个和128.2粒,苜蓿切叶蜂的授粉效果显著高于熊蜂。  相似文献   

7.
首次明确了不同化性种群的苜蓿切叶蜂滞育前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入滞育前期,一化性种群苜蓿切叶蜂前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分别低于二化性种群2.03℃和2.89℃,过冷却点间的差异随低温(5℃)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低温处理12个月后,两种类型种群的苜蓿切叶蜂前蛹过冷却点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8.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杂交大豆研究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昆虫传粉和制种技术正在逐渐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以苜蓿切叶蜂和蜜蜂传份为主的多昆虫网室内、网室外传粉技术,通过大豆杂交组合配置并生产杂交种子。目前不育系的结实率已经达到56%以上。在较为开放的条件下,山西一些地区可以利用苜蓿切叶蜂等昆虫传份技术,不育系的结实率达到80%以上,在制种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西省农科院近年来在山西境内多个地区建立了较为标准的制种基地,对杂交大豆进行制种,现阶段制种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的效果。结果表明,尽管雄蜂的传粉效率显著低于雌蜂,但雄蜂在网室内的传粉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释放雄蜂网室内大豆不育系JLCMS8A和JLCMS17A的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10.3个、16.6粒和37.8个、84.3粒,分别是释放雌蜂后结荚率和结实率的35.0%、34.9%和77.5%、70.2%。过去数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育系在网室内没有传粉昆虫时,结荚率和结实率均低于3%,表明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是大豆不育系有效的传粉昆虫。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江西种群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养虫室自然条件下系统观察了棉铃虫的化性。越冬蛹春季羽化的早批种群一年能繁殖5代,少量不完全的6个代;尺批种群只繁殖4代。影响化性波动(第4代和第5代的发生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越冬后成虫的羽化时间和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时间,越冬后成虫羽化的早晚与4月份的温度密切相关;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早晚取决于9月下旬至10月份的温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化性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前蛹在5℃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后,在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各阶段的滞育解除过程中,二化性种群羽化总是早于一化性种群,滞育完全解除后,在30℃、相对湿度为70%下加温,二化性种群雄蜂比一化性种群雄蜂羽化提前2.00 d,雌蜂羽化提前1.67 d,羽化高峰期提前2.00 d.  相似文献   

13.
室内测定了不同化性苜蓿切叶蜂成蜂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的敏感性。在28℃,RH60%的条件下,喷施白僵菌后二化种群死亡速度较快,72h后死亡率为67%,而一化种群72h后死亡率为38%。结果表明,成蜂对白僵菌的敏感性在化性间存在差异,二化种群成蜂对球孢白僵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的效果.结果表明,尽管雄蜂的传粉效率显著低于雌蜂,但雄蜂在网室内的传粉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释放雄蜂网室内大豆不育系JLCMS8A和JLCMS17A的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10.3个、16.6粒和37.8个、84.3粒,分别是释放雌蜂后结荚率和结实率的35.0%、34.9%和77.5%、70.2%.过去数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育系在网室内没有传粉昆虫时,结荚率和结实率均低于3%,表明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是大豆不育系有效的传粉昆虫.  相似文献   

15.
茉莉酸甲酯和剪叶互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李鲁  徐迎波  葛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89-1309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与剪叶互作对烟草防卫性酶一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5为供试烟草,通过测定PAL和PI)o活性并利用SPSS12.0版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Duncan’s分析,研究了机械损伤与同源信号激发子MeJA闻的互作。[结果]浓度5mmol/LMeJA单独激发的PAL活性最高,其次是浓度5mmol/LMeJA+剪叶双激发的PAL活性.再次是浓度1mmol/LMeJA单独激发和浓度1mmol/LMeJA+剪叶双激发的PAL活性,对照的PAL活性最低,MeJA单激发的PAL活性高于其对应双激发的PAL活性,但差异不显著。浓度5mmol/LMeJA单独激发的PPO活性最高,其次是浓度5mmol/LMeJA+剪叶双激发的PPO活性,再次是浓度1mmol/LMeJA单独激发和浓度1mmol/LMeJA+剪叶双激发的PPO活性,对照的PP0活性最低。MeJA单激发的PP0活性高于其对应双激发的PP0活性,且差异显著。[结论]该试验初步研究了MeJA与剪叶的互作。  相似文献   

16.
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剪叶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抽穗期剪叶的反应。结果表明:剪叶可提高剩余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茎秆贮存物质向子粒转移,但仍会降低每穗粒数、粒重、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着剪叶数增加、被剪叶位升高,其效应增大。剪叶后多穗型品种“豫麦49”剩余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较多,粒重降低更为明显;大穗型品种“宿2001”茎秆贮存物质被动用较多,节间单位长度的重量明显减轻,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下降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