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对茭白生长环境(地温、气温和光照强度)和夏茭苗期生长、物候期、肉质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膜覆盖栽培模式地(气)温上升快,湿度降低,光照充足,茭白萌芽早、生长快、产量高、采收早、品质好、效益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浙北地区双季茭白中的夏茭不同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试验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使茭白生育期提前,其中大棚+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模式可提早一个月采收。5种模式下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模式比露地模式产量分别提高35.2%、32.7%、28.0%和12.8%;产值分别提高111.5%、76.1%、29.1%、16.2%;利润分别提高149.8%、102.7%、42.9%、34.5%,因此设施栽培条件越好,相应的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  相似文献   

3.
提出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使夏茭的采收期又比大棚栽培提前了10~15 d,经济效益显著。总结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陆玉英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08-108,110
阐述了大棚栽培茭白的优势,总结了双季茭白夏茭大棚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茭白的大棚设施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棚、中棚、小棚等设施栽培方式对不同茭白品种进行促早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合缙云县栽培的茭白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浙大茭采用大棚覆盖的栽培方式采茭期最早、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6.
桐乡市茭白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品种多,种植模式多样,不同品种及模式搭配种植有利于错期上市,延长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双季茭白露地栽培选择抗性强、丰产性好的龙茭2号或浙茭911,7月中旬定植,大田放养浮萍或干燥茭叶覆田降温,采用干湿交替管理法。大棚促早栽培在12月底1月初扣棚,薄肥勤施,注意通风及锈病防治,保持浅水,4月上旬揭膜,根外追肥,以促进茭白迅速膨大,提高品质。单季茭一种双收:6月下旬开始采收,避开其他茭白品种上市高峰期,品质较好,秋茭为割叶再生,其生长速度快,9月底即能上市。单季茭一种三收:通过薹管育苗,6月上中旬定植大田,9月下旬采收秋茭,第2年在6月下旬和9月下旬分别采收夏茭和秋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全面推广大棚覆盖栽培、培土护茭栽培及科学肥水管理等新技术,茭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断提高.但是,茭白胡麻斑病、锈病、纹枯病、茭白瘟病、小黑菌核病、灰茭病等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胡麻斑病发生普遍,蔓延迅速,为害严重.一般大棚叶发病率为57.5%,严重大棚叶片发病率高达95%以上,且多数叶片变黄枯死,导致茭白严重减产,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大棚双季茭5—8月茭白田空闲期套种一季丝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创建了茭白—丝瓜—茭白的新型种植模式,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下秋茭、大棚夏茭、丝瓜栽培技术,以期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对双季茭浙茭2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在冬季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23 d后,出苗期提前,生长进程加快,产茭时间提早,株形增高,叶片增宽,茭白个体变大,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露田茭白对照。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 d处理与23 d处理,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茭白浙茭2号大棚窝泥栽培技术.2年的茭白大棚窝泥栽培试验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较,浙茭2号整个生长期不施农药,茭白粗壮、洁白、脆嫩,上市时间提早40d左右,667 m2产量达2 432~2 486 kg,增产150~652 kg,增加效益1 256~1 346元.  相似文献   

11.
水体镉污染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水体镉污染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绿豆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5、30、100 mg/L)的CdCl2溶液模拟水体镉污染,研究其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高浓度的Cd2+明显抑制绿豆种子的萌发及幼株的生长,并导致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质膜透性增强,随着Cd2+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逐渐升高。[结论]高浓度的Cd2+对绿豆幼苗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利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04-4505,4508
[目的]解决圆菇夏季因温度较高而不宜栽培的问题。[方法]分别采用3个培养料配方,对圆菇夏季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用棉籽壳为主料,菌丝生长最好,现蕾期较短,感染率最低,产量最高,但发菌期最长;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好,现蕾期较短,感染率较低,产量较高;用玉米芯、苜蓿废料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差,发菌期最短,现蕾期较长,感染率最高,产量最低。夏季,在日光温室前屋面盖上草苫,周围种植长蔓植物,可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创造适宜圆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结论]为圆菇的高效低投资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特性及贮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秀  熊友华  刘念  寇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96-9497
[目的]为姜花属植物的引种驯化、杂交后代的培育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温度、基质、光暗条件对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且对其适宜的贮藏温度和湿度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普洱姜花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5~30℃;在珍珠岩、沙子、滤纸3种基质中,以珍珠岩为基质黑暗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且萌发整齐、迅速;种子不存在休眠现象,种皮也不存在抑制物质;贮藏时适宜保持干燥。[结论]影响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基质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中添加不同剂量保水剂对土壤总含水量及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然光照和遮阴条件下,比较添加不同剂量保水剂(0、3、6、9 g/m2)的基质对土壤总含水量及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保水剂在不同基质中对提高土壤总含水量和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土、营养土、黄土。在保水剂施用量为6 g/m2、土壤基质为混合土时,土壤总含水量最大,黑麦草种子发芽率最高。[结论]保水剂的施用对不同基质的土壤总含水量和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影响效果显著,以土壤基质为混合土、保水剂施用量为6 g/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拱棚栽培半夏需水规律和干物质积累的研究,为半夏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以清水县主栽的山东济宁半夏为试验材料,对温室盆栽半夏设置高、中、低三种水分作为处理,每天称重,记录耗水量,研究半夏的需水规律;在不同生育阶段每处理随机取一盆半夏,测定半夏的根系、块茎、珠芽和叶片的鲜重和干重,研究半夏干物质积累。结果表明,小拱棚栽培半夏以中土壤水分处理为最优处理,其需水规律表现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特点,即出苗初期RH55-70%,齐苗期、快速生长期、珠芽生根发芽期RH70-85%,灌浆期和成熟期RH55-70%为最佳土壤湿度,其需水临界期为珠芽生根发芽期;半夏块茎的干物质积累从播种至快速生长期持续减少,从珠芽生根发芽期至成熟期持续增加;珠芽的干物质积累从发芽后开始持续增加;根系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从生根发芽后至快速生长期持续增加,从珠芽生根发芽期至成熟期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王世敏  程金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63-15264,15267
[目的]建立马利筋组培苗快繁体系,为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野生马利筋种子为材料,在无菌萌发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马利筋的萌发、分化、增殖及生根的诱导效果。[结果]Ms培养基对野生马利筋种子的发芽效果较好;4号培养基MS+0.2 mg/L6-BA+0.5 mg/LNAA对芽的增殖效果较好;7号培养基Ms+0.5 mg/LNAA对根的诱导效果较好。[结论]马利筋适合用组培快繁技术来加速获得种苗。  相似文献   

17.
申承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71-15872,15875
[目的]为西葫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已经保存4年的西葫芦品种西葫芦1号种子为供试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多效唑进行浸种处理,并采用青霉素200 mg/L分别和不同浓度多效唑混配处理,以清水为对照,进行室内发芽和田间种植试验,研究青霉素和多效唑对西葫芦陈种子发芽及田间成苗的影响。[结果]用青霉素200 mg/L、多效唑500 mg/L处理对西葫芦种子发芽率、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田间成苗效果较好,二者复配青霉素200 mg/L+多效唑500 mg/L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选择适宜浓度的青霉素、多效唑以及二者复配,可促进西葫芦种子新陈代谢系统的修复和恢复,使幼苗达到正常常规种子生长的指标,建议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松涛  赵杨  王秀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02-4503,4559
[目的]提高单性木兰种子发芽率。[方法]对单性木兰种皮透水性、种皮和胚乳抑制物及浸种催芽进行研究。[结果]单性木兰种皮透水性较好,不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皮和胚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可能不存在发芽抑制物;温水、双氧水和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均能使单性木兰种子发芽,提高发芽率,其中以400 mg/L赤霉素浸泡12 h效果最佳。[结论]研究结果为单性木兰种质资源保存与栽培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藏茵陈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藏茵陈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西獐牙菜和抱茎獐牙菜2种藏茵陈种子为材料,用纳米TiO2溶液对其进行浸种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浸种时间、TiO2浓度及光照条件对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结果]当TiO2浓度为400mg/g时,川西獐牙菜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较对照高16.4%和17.5%,当TiO2浓度为200 mg/g时,抱茎獐牙菜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较对照高14.1%和17.2%;浸种9、12 h时,川西獐牙菜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为74.4%、79.3%和74.1%、77.7%;浸种12 h时,抱茎獐牙菜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为56.9%和83.8%;日光照射下,川西獐牙菜和抱茎獐牙菜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为71.7%、73.2%和81.4%、86.9%。[结论]纳米TiO2浸种可提高藏茵陈种子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棚与露地豇豆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设施大棚与露地栽培条件下豇豆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设施大棚病虫害防治及其在海南省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1年冬季和2011年春夏季,分别进行露地与设施大棚豇豆栽培试验,调查记录不同季节大棚及露地豇豆斜纹夜蛾、豆荚螟、斑潜蝇、蓟马、叶螨、白粉病、锈病、轮纹病、煤霉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结果】大棚内豇豆斜纹夜蛾、豆荚螟、斑潜蝇、蓟马等虫口数略低于露地,其中蓟马在豇豆整个生育期虫口数较高,是危害豇豆的主要害虫;豇豆病害以锈病和轮纹病为主,其中2011年春夏季种植的豇豆锈病和轮纹病明显比2010~2011年冬季重。【结论】设施大棚对豇豆害虫有一定的隔离作用,达到降低害虫虫口基数的目的;但对于病害,露地与设施大棚豇豆病害总体未见太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