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集具有推广前景的12个单季茭白品种(系),采用室内叶片离体培养方式进行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八月茭、大洋茭、余茭1号B和金茭1号的叶片相对病斑面积较小,对胡麻叶斑病表现出较高抗性;杭州一点红的叶片相对病斑面积最大,抗病性最弱。田间抗病性调查的结果与室内评价的抗性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茭白瘟病,又叫茭白灰心斑病,是茭白的重要病害,在茭白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30%-50%,严重时可达70%-80%,影响茭白生产。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茭笋等部位。平均气温达20℃时(5月上中旬)开始为害,温暖、高湿利于发病。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土壤湿度低,利于发病。植株过密、长势弱,有邻近稻田时发病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中旬至7  相似文献   

3.
胡美华 《新农村》2012,(11):22-23
近期笔者到茭白产区调查发现,有部分产区的茭白锈病发生较重,已对茭白产量和品质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绝收,茭农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做好锈病防治工作。1.锈病的发生与症状茭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及叶鞘。一般茭白锈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老株上或以冬孢子堆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菌丝长出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长出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侵入。发病初期叶反面呈褪绿小点,后稍大,呈黄褐色隆起的小疱斑,病斑散生或排列成行,之后叶鞘和茎上也出现病斑,严重时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夏茭适宜的栽培模式.[方法]以双季茭白龙茭2号和浙茭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棚覆盖、小拱棚覆盖和露地栽培3种模式,分别考查分析不同模式对茭白萌芽、生长发育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利用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均可以提高早期温度,促进茭白萌芽,促进提早上市,提高市场销售价格.但小拱棚栽培保温效果相对大棚栽培较差.[结论]夏茭栽培以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棚、中棚、小棚等设施栽培方式对不同茭白品种进行促早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合缙云县栽培的茭白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浙大茭采用大棚覆盖的栽培方式采茭期最早、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6.
陆玉英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08-108,110
阐述了大棚栽培茭白的优势,总结了双季茭白夏茭大棚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茭白的大棚设施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个茭白品种以不同的间栽模式对茭白主要病虫害二化螟、长绿飞虱、胡麻斑病和锈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茭白品种河姆渡:水珍1号=3:1的间栽模式能有效地减轻各种病虫的发生,二化螟、长绿飞虱、胡麻斑病和锈病的发生均比河姆渡和水珍1号单栽田轻。同时河姆渡:水珍1号=3:1的间栽模式能促进2个茭白品种提早孕茭,提高产值,间栽区667m^2产值分别比河姆渡单栽田和水珍1号单栽田增收290.5元和811.8元。  相似文献   

8.
茭白纹枯病过去少见,七十年代只是零星发生。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施肥水平不断提高,种植密度增加,茭白纹枯病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茭白的重要病害之一。茭白发生纹枯病后,一般减产5~10%,连作田减产20%左右。 一、症状 茭白分蘖盛期至孕茭期最易发病。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的椭圆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中部浅灰色,外圈暗绿色,潮湿时成灰绿色。病斑由下向上蔓延,逐渐增多。茭叶和茭肉上的症状与叶鞘上的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茭叶提早枯死,茭肉干瘪,失去食用价值。高温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集结白色菌丝团,逐渐生成黑褐色的菌核。但叶鞘上的菌核,大都附着于叶鞘内侧。菌核成熟后易掉落于土表,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9.
水稻胡麻斑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在10万亩左右。受胡麻斑病影响,为害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限制,植株的营养生长减弱,并且后期容易引起叶鞘腐败病,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严重的达30%以上。近年来,我们对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  相似文献   

10.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品种单1茭、柳州茭和单2茭、单3茭、金茭1号、金茭3号为试材,研究各品种在夏秋季(柳州茭为CK)和冬春季(单1茭为CK)的生长发育、品质及病虫害发生情况,旨在进一步确定海南省适栽的茭白品种。结果表明,单季茭冬春季种植的植株高大、雄茭率低、采收期长、茭笋个体大、产量高(单3茭产量为1 610.67 kg/667 m2);双季茭夏秋季种植无雄茭,其中金茭1号植株较高(195 cm)、采收期最长、茭笋最大(96.43 g/支)、产量最高(1 616.76 kg/667 m2)。夏秋季锈病发生最严重(单3茭居首,病指0.911),胡麻斑病其次(金茭1号最重,病指0.727),纹枯病轻(金茭3号最重,病指0.449);冬春季种植病情与夏秋季类似,仅纹枯病稍轻;冬春季茭白虫害(二化螟)稍轻于夏秋季。综合考虑主要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后,参试品种在海南省应分季节种植;其中,单2茭和单3茭适合冬春季种,金茭1号、金茭3号则适合夏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11.
枇杷大棚栽培湿度大 ,温度适宜 ,有利于病害发生 ,叶斑病和灰霉病是其中两大病害。通过 1997- 2 0 0 1年的观察调查 ,初步掌握了枇杷大棚栽培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1 病害的发生规律1 1 枇杷叶斑病叶斑病是叶片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的总称 ,常在叶片上混合发生。叶片发病后 ,随着病斑扩大 ,互相连接成不规则状 ,难以区分 ,严重时病斑周围失绿、黄化、脱落。斑点病、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灰斑病除为害叶片外 ,还为害果实。果实发病时 ,初为紫褐色圆形斑点 ,病斑迅速发展后 ,呈明显凹陷 ,影响食用。大棚内温度 15 - 2 5℃ ,相对湿度8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对双季茭浙茭2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在冬季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23 d后,出苗期提前,生长进程加快,产茭时间提早,株形增高,叶片增宽,茭白个体变大,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露田茭白对照。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 d处理与23 d处理,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茭白浙茭2号大棚窝泥栽培技术.2年的茭白大棚窝泥栽培试验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较,浙茭2号整个生长期不施农药,茭白粗壮、洁白、脆嫩,上市时间提早40d左右,667 m2产量达2 432~2 486 kg,增产150~652 kg,增加效益1 256~1 346元.  相似文献   

14.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世界稻区都有发生。胡麻斑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生,但一般不足以造成严重损失。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山区冷授稻田和晚稻秧苗发生较多。主要引起叶片早衰,干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一般造成减产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1症状识别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等。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丙环唑对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250g/L丙环唑EC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0g/L丙环唑EC对茭白胡麻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适宜稀释倍数为1250-2500倍,持效期在14d以上。  相似文献   

16.
剥老叶对茭白主要病虫害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比,茭白剥老叶对二化螟和胡麻斑病的发生有较的强抑制作用,对长绿飞虱没有抑制作用.同时,剥老叶可以提高茭白产量,改善茭白商品性状.  相似文献   

17.
<正>1、栽培背景我市新发乡是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供应量占我市蔬菜总量40%。2011年6月上中旬,正值高温天气,80%的大棚,黄瓜根腐病、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提前发生,造成大面积大棚黄瓜植株枯萎,叶片斑黄,有10%大棚黄瓜绝产,大部分减产,只有一栋新建大棚,黄瓜叶片浓绿,长势良好.2011年7月茄子黄萎病,辣椒三落病严重发生.2012年依然如此,但不如2011年严重,我们对这种情况做了详  相似文献   

18.
试验比较了苯甲·丙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3种杀菌剂对茭白锈病、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防治3次对胡麻斑病、锈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70%以上。450 g·L-1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对胡麻斑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治2次以上防效在65%以上,但是对锈病防治效果较差。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茭白锈病、胡麻斑病防效均不佳,不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另外大田试验表明,连续使用苯甲·丙环唑、咪鲜胺3次以上会造成茭白植株矮缩与茭白上市时间推迟。生产上建议不同种杀菌剂轮换使用,以延缓病害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峰源乡高山茭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茭白是峰源乡高山蔬菜的主要农产品,年种植面积约1500亩。随着茭白产业的发展,病虫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高山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性的探讨,影响峰源乡病虫害的有大螟、二化螟、长绿飞虱、稻秆潜蝇、诱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茭瘟病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促进茭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出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使夏茭的采收期又比大棚栽培提前了10~15 d,经济效益显著。总结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