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权恭  杨京  刘钟栋  陈肇锬 《茶叶》2005,31(2):88-90
本文采用SDE蒸馏萃取方法提取信阳毛尖茶叶的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及SE-54和强极性BPX70毛细色谱管柱进行分离分析比较,中等极性SE-54毛细色谱管柱分离效果较好,春茶挥发性成分中共分离并鉴定出47个峰;夏茶挥发性成分中共分离并鉴定出64个峰。对比夏茶与春茶在香气成分上的差异,综合评价春茶的香气品质优于夏茶。  相似文献   

2.
遮荫和施肥对夏茶醇系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香气与其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茶叶香气成分中,醇系香气物质占据了重要地位。试验表明,岭头单丛茶鲜叶中含量较多的香气物质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以及香叶醇和萜品醇;在肉桂茶香气中,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这3种醇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共占香气成分总量的50%以上;香叶醇、萜烯醇类物质、芳环醇(如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a-萜品醇等都是组成和影响祁门红茶香气的主要芳香物质;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等是韩国传统绿苯Jacksol茶的主要香气成分。由此可见,醇系香气物质对茶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3.
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及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戴素贤 《茶叶科学》1997,17(2):213-218
岭头单枞是广东省的优良乌龙茶品种,其成茶具有一种特殊的蜜香。对其鲜叶和成茶分析结果表明,其醚浸出物较高,儿茶素含量较低。检出了78种香气成分,秋茶的含量及种类比春茶丰富。成茶中含量较多的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秋茶13.41%,春茶9.45%)、法呢烯(秋茶10.76%,春茶4.71%)、橙花叔醇(秋茶8.58%)、己酸,2-丙烯酯(秋茶10.56%)、十六碳酸(秋茶5.12%、春茶1.57%)、植醇(秋茶3.04%,春茶8.61%)、亚油酸甲酯(秋茶5.7%)、γ-亚麻酸甲酯(秋茶3.35%)等,尤其是最后两种成分,在其他茶叶中少有检出。  相似文献   

4.
夏茶苦涩味的形成与内质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夏绿茶生产中,由于苦涩味的大量形成,使茶叶品质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各季茶产量的比重,春茶约占41%,夏茶36%,秋茶23%,夏秋茶的比重大于春茶,因此,提高夏秋茶的品质,对发展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已连续进行两年,目的在于探索夏绿茶苦涩味形成的时期及其成因,以便从品种、栽培、制造等方面研究减轻苦涩味的可行性,为最终提高夏秋茶品质提供实施方  相似文献   

5.
“春茶一担,夏茶一头。”这是湖南茶区对于各季茶叶产量的描述,它說明了历史上春、夏、秋茶的比例关系。但是在大跃进的1959年,安化茶叶試驗站春茶亩产61.12斤,占全年产量的31%;而夏茶亩产69.10斤,占全年产量的35%;秋茶亩产67.8斤,占全年产量的34%。在安化和全国各茶区都出現了許多夏茶超春茶,秋茶超春茶的典范后,打破了这一历史常規。  相似文献   

6.
保靖黄金茶品质季节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靖黄金茶1号品种为实验材料,测定分析了不同季节保靖黄金茶1号绿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黄酮、茶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保靖黄金茶1号绿茶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等品质成分季节变化明显。春茶品质明显优于夏、秋茶,秋茶品质优于夏茶。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季节(包括舂茶、夏茶、秋茶和冬茶)、不同部位(包括茶根、茶枝以及枯叶)潮州凤凰单丛茶为对象,分析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咖啡碱(CAF)、茶氨酸(TA)以及Fe、Zn、Mn、Cu、Ni、Pb、Cr.Cd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上述茶叶中EGCG与TP、TA与游离氨基酸以及TP与游离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并与市购茶叶比较。结果显示,各种活性物质如TA、游离氨基酸、EGCG、CAF在凤凰单丛春茶中含量最高,冬茶略低于春茶(但TP在冬茶中含量最大),综合判断凤凰单丛茶春茶和冬茶的品质不相上下,其次为秋茶和夏茶。在茶根、茶枝以及枯叶中无法检出TA、EGCG,而枯叶中虽无其它活性物质,但仍含有一定量CAF。凤凰单丛茶含有较大量的Fe、Zn、Mn、Cu金属元素,春茶未检出Cr、Pb、Cd、Ni,说明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本研究有助于综合、客观评价凤凰单丛茶的品质,为提高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方世辉  张秀云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146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不同萎凋程度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传统的做青工艺十分注重鲜叶似萎凋,不同的萎凋程度对做青品质有明显的影响.经试验得出的适宜萎凋程度,可使不同情况的鲜叶,通过控制萎凋程度以利于在人工气候环境中实现规程化做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茶季,萎凋程度有一定差别.毛蟹萎凋程度春茶以75-75.5%,夏茶以73-73.5%、暑茶以74.5-75%、秋茶以72-72.5%为宜;黄旦萎凋程度春茶以73.5-74%、夏秋茶以75-75.5%、暑茶以74.5-75%为宜;梅占萎凋程度春茶以75-75.5%,夏暑茶以76-76.5%为宜.  相似文献   

10.
在安溪县茶科所茶园开展铁观音伏季休茶试验。结果表明:采制春、暑、秋茶,留养夏茶的处理方式,秋茶采摘面平整、成熟期一致,秋茶产量、品质较佳,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做青温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度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29℃)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25℃)、低温(21℃)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精油总量高、特征组分含量高。说明做青温度是影响乌龙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漳平水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前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沸乙醇法提取漳平水仙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再经双相酶解法释放香气物质,经标准质谱图库检索、标准样品质谱图对照和保留时间比较等方法,鉴定出漳平水仙茶中主要含有青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等6种糖苷类香气前体。实验测定了整个加工过程中12个工序的茶样的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结果表明,漳平水仙茶春茶和秋茶各加工工序茶样含有相同种类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但各组分的含量存在差异,秋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含量明显较春茶的高;晾青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较鲜叶有显著增加,摇青工序使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发生变化,说明摇青叶在做青过程中存在着糖苷合成与酶解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川红(CH)和祁红(QH)香气特征及成分差异,以两个地区的红茶样品为材料,运用感官因子审评法结合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SPME/GC-MS)对CH和QH典型样品的香气特征及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依据各物质相对含量与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评估呈香贡献率。结果表明:‘川红1号’(CH1)呈现出以果香、甜香和烘烤香浓郁,花香适中,木香和鲜香较淡,有微弱清香的特点;‘川红2号’(CH2)则以花香和甜香为主,果香、清香和烘烤香较突出,鲜香和木香微弱的特征;QH呈现出甜香和果香明显,其余香型均较突出的特点。ROAV分析结合香气特征性描述表明,3种红茶共有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为芳樟醇和香叶醇;CH1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还有2-己烯醛、柠檬烯和糠醛,其ROAV分别为362.59、6.74和1.05;CH2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顺-3-己烯醇和苯甲醇,ROAV分别为1472.33、462.22、383.92和4.42;QH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正己醛、苯乙醛、正壬醛、顺-3-己烯醇和2-戊基呋喃,ROAV均大于100。此外,3种红茶中共有的12种香气物质,包括芳樟醇、苯乙醛、正己醛、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正壬醛、2-戊基呋喃、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正庚醛、柠檬烯和苯乙醇,可能是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已醛、正戊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2)-已酸-3-已烯酯+苯乙醛、α-法尼烯、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等香气组分随做青强度增加而积累,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表明,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高含量的橙花叔醇可以作为优质肉桂茶的香气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白叶1号茶树品种的不同采制时间对长兴紫笋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白叶1号加工的紫笋茶外形和叶底质量有下降趋势,但在开采约1周之后至结束约1周之前期间滋味、香气和汤色均较佳;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比较稳定,茶多酚的量呈上升趋势,氨基酸含量表现为下降变化,开采1~2周的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均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摘期二标准进行名优茶机采,春茶机采间隔期约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确定机采间隔期,春季鱼叶展后15d,秋季鱼叶展后12d为机采适期。杭州茶区春季平均展叶间隔期为5.4d/叶,秋季为4.2d/叶。适当调整机采时间,可获相应的名优茶生产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18.
遮荫、有机肥对夏茶叶片内醇系香气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pNP法测定了夏茶叶内的β 葡萄糖苷酶活性 ,同时通过GC分析法测定了夏茶叶内 17种醇系香气的游离量和结合态香气量。夏茶中结合态香气总量远远高于游离香气量。遮荫及有机肥为基肥的处理均能大幅度提高夏茶叶片中 β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其中遮荫处理的效果明显优于有机肥处理 ,且二者的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叠加作用。β 葡萄糖苷酶活性高的处理游离香气量相应较高 ,而结合态香气量相应较少。遮荫及有机肥处理后 ,夏茶中芳樟醇、香叶醇等游离香气量的增加较为明显 ,有利于提高夏茶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