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7~1998年,在四川三个主要生态麦区就综合性农艺措施对小麦品种“川麦28”产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综合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生态环境而异。盆西平原麦区播期〉N肥〉密度〉P肥〉K肥;盆中浅丘麦区N肥〉播期〉P肥〉K肥〉密度;盆东南麦区P肥〉N肥〉播期〉密度〉K肥。(2)某一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生态区域和其他栽培因素所处水平不同,其作用规律与作用大小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2.
高肥地冬小麦再高产施肥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高肥地区土壤条件下冬小麦再高产以施肥为主的农艺措施与产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与施肥、播期、播量等6个因素的回归方程,并模拟了试验取得最高产量时的相应措施量。模型分析表明,基N、基P和基K化肥对产量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拔节期追N为正效应。利用回归模型对目前小麦生产技术量值的产量效应分析表明,在高肥地力条件下,现今生产中底施N、P化肥,实质上在对产量的形成帮“倒忙”。因此,在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免施底化肥,增加追N量,“稳前攻后”成为高肥地冬小麦再高产的重要施肥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培试验,在不施肥(CK)和施肥(NPK)条件下,研究了100个春小麦基因型NPK营养效率差异的几项评价指标的总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相同供肥条件下,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体内NPK含量及其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等参数,基因型间差异显著;在不同供肥条件下,相对产量、相对生物量、增产率和肥料养分利用效率等参数,基因型间差异十分显著,且以籽粒产量计算的各参数的变异大予以生物产量计算的各参数的变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施氮水平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历经3a设置不同施N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吸N量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呈曲线增加,但N肥回收率和生产物质及稻谷的效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干物质积累量,稻谷产量与施N量呈抛物线型相关,试点施N130~144kg/hm^2,可保持较高的N肥回收率和生产效率,取得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出杂交稻主要生育期叶片含N率的高产诊断指标为分蘖期4.3%~4.5%,苞分化期3.7%~4.1%,齐穗期2.8%  相似文献   

5.
氮钾营养与葡萄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N、K供应状况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土壤N、K供应充足,葡萄枝条和根系生长良好,浆果产量提高N、K两种元素对浆果产量存在正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供K水平。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含量显著增加,而浆果的含酸量随供N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证实,福建红壤区土壤有效钾不足是葡萄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盆栽试验证明;如果施N过多而增施K肥.不但无法减轻过量N的危害,反而会促进土壤N的释放,加剧过量N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建设施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建设施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新建设施基地,以菜瓜为供试作物,通过开展传统堆沤粪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等多种措施培肥,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产值的影响,同时,重点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肥后比培肥前作物产量和产值明显提高,土壤真菌、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培肥前后变化明显,而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差异明显。试验结论说明,秸秆+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集成培肥措施作物产量产值相对最高,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供试甘蔗品种的有效茎数和植株干重均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素生产效率下降.提高施N水平,蔗汁中N和Ca的含量则相应增加,而蔗糖分以及P、K、Mg含量反而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供试的3个品种中,闽糖70—611蔗茎产量最高,耐肥性较强;福引79—9蔗茎产量较低,耐肥性较弱,但其蔗糖分含量高,适量施N可获最高产糖量;闽糖77—208居中.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供N水平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试甘蔗品种的有效茎数和植株干重均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素生产效率下降,提高施N水平,蔗汁中N和Ca的含量则应增加,而蔗糖分以及P、K、Mg含量反而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供试的3个品种中,闽糖70-61蔗茎产量最高,耐肥性较强;福引79-9蔗茎产量较低,而肥性较弱,但其蔗糖分含量高,适量施N可获得最高产糖量;闽糖77-208居中。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N量为主区,对吉组培28号、组培13号与插秧方式的处理组合为副区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穴距变小而提前;(2)两品种在行距为29.7cm、穴距为9.9cm时,产量最高;(3)增施N肥对基部Ⅰ、Ⅱ节间有明显促进作用;(4)产量与施N量间基本呈抛物线;(5)施N量、密度对产量作用存在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0.
氮钾营养与葡萄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土壤中N,K供应状况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土壤N,K供应充足,葡萄枝条和根系生长良好,浆果产量提高,N,K两种元素对浆果产量存在正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供K水平,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含量著增加,而浆果的含酸量随供N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证实,福建红壤区土壤有效钾不足是葡萄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盆栽试验证明,如果施N过多增施K肥,不但无法减轻过量N的危害,反而会促进土壤N的释放,加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水氮配合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的效应,以期确定出其水氮配合的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氮肥早施比晚施好,低量氮肥比高量氮好。而且不同施氮处理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差异显著,但对千粒重无明显影响。水氮配合条件下,氮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都产生显著的影响。拔节期是冬小麦对水氮配合效应的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拔节期供水供肥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同时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分析其机制发现拔节期供水供肥可以促进作物地上部的迅速生长和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和利用氮素的能力,同时还可延缓根系衰老,保持后期旺盛的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12.
Po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status of soil moisture, so that the key and sensitive stage of winter wheat responses to water and nitrogen coordina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 was more effective in early stage than in later stage, and at the lower N rates than at the higher N rates under non-irrigated conditions. N treatments had great effect on spikelet bearing number and grain number per spike, but had no effect on 1 000-grain weight;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 responses to N treatment were greater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than under non-irrigated conditions. The joining stage was the key and sensitive stage of winter wheat responses to water and nitrogen coordination, and the grain yield,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1000-grain weight increased, when water and N Fertilizer were applied at this stage. The mechanism is that water and fertilizer supply at joining stage can speed up the growth of above-ground crops, enhance the abilities to absorb and utilize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meanwhile, delay the aging of the root and keep the root vigor for a longer period.  相似文献   

13.
严君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29-1938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明确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响应,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氮肥及与大豆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下的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在R4期时达到最大值。R6期时大豆平均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表现为:V2期>R5期>R3期>R1期,较CK处理根瘤平均干重分别下降15%、18%、17%和32%;根瘤数量下降13%、18%、19%和20%;固氮酶活性下降19%、22%、23%和3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与R6期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无机氮浓度越大对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R1期>R3期>V2期>R5期。除R5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V2、R1和R3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N3和N4处理的生物量、株高、株荚数、株荚重、株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最大,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不抑制大豆固氮同时还提高大豆产量的土壤无机氮浓度不同: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35.8 mg•kg -1;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58-91 mg•kg-1;R3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29.4-62.8 mg•kg -1;在R5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02.3 mg•kg -1。【结论】大豆对氮肥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大小,而土壤无机氮浓度大小的调节,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外还与大豆的生育时期有关系,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进行调节。其中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14.
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在相同氮肥施用量(100kg·hm-2)条件下,不同穗肥施用时期和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对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小,仅使整精米率提高了4.4%~9.9%,不同叶龄期追氮对垩白率影响不尽一致,推迟追肥叶龄期可以降低垩白率。前氮后移处理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没有降低稻米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对稻米食味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把氮素供应与作物氮肥特性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分期优化供氮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0~30cm土壤Nmin大于30kg/hm2时,不施基肥(氮),足以满足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对氮素的需求;返青期保证供氮量90kg/hm2(0~60cm土壤Nmin 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返青期到拔节期对氮素的需求;拔节期保证供氮量100kg/hm2(0~90cm土壤Nmin 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对氮素的需求,最终达到目标产量。上述返青期90kg/hm2,拔节期100kg/hm2的优化供氮量下,氮肥利用率可达44%,收获后0~90cm土壤残留Nmin低于50kg/hm2,从而使氮素资源高效利用,并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资源分期优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冬水田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与施氮处理,研究了超稀栽增产的作用时期、影响因素与施氮方法。结果表明,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是栽秧后第5周以前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大穗而增产,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水稻生长中期群体光照条件是影响成穗率和穗部性状的主导因素,该期增施氮肥只有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才有效果;在超稀栽培的较小群体下,于最高苗期施氮肥具有降低苗峰、壮苗大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而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磷、钾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分配及运转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长期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为优化小麦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磷、钾对冬小麦体内氮、磷、钾的吸收、分配和运转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与对照相比,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氮、磷的最大累积量均在成熟期,而钾在挑旗期。在缺钾高磷条件下,满足植株对氮的需求后,施钾肥能明显提高植株对氮、钾的累积吸收,而磷肥效果不明显。冬小麦氮、磷、钾的阶段性高累积量和较大吸收速率,分别在拔节-挑旗期和灌浆-成熟期,起身-拔节期和挑旗-灌浆期,以及拔节-挑旗期。为实现小麦高产,应在维持原有氮肥水平上,适当增施钾肥,减少磷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石灰性土壤施用碱性粉煤灰与作物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加工番茄和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区灌耕灰漠土施用粉煤灰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并以春小麦为二茬作物研究粉煤灰的残效作用.[结果]施用粉煤灰可以增加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量,同时增加花期叶片氮含量,减少茎秆和叶片磷含量;但是增加收获期叶片氮、磷、钾的含量.同时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的氮、钾的积累量,而减少加工番茄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磷的积累量;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的积累量.残效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粉煤灰残效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减少春小麦花期茎秆和叶片氮、磷、钾含量;22.50t/hm2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和叶片的氮、磷、钾含量.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和钾积累量和叶片、植株磷的积累量;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粉煤灰及其残效作用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结论]使用粉煤灰可以增加收获期加工番茄和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积累量,同时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19.
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氮素积累量,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不同施氮时期条件下,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促进强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提高中弱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利用。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呈降低趋势。推迟施氮时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基肥氮的比例增加,来自追肥氮的比例减少。随施氮时期后移,肥料氮在0~100 cm土壤中的残留呈现增加趋势。与起身期和孕穗期追氮相比,拔节期灌溉后追施氮肥,肥料氮在20~60 cm土壤中残留量最大。综合分析肥料氮在小麦季的去向得出,拔节期追氮肥料氮去向更均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缓释尿素减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为缓释氮肥在玉米减氮增效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在常规施氮(普通尿素,施氮250 kg/ha)基础上,设减氮20%和40%的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基于土壤氮供应和植株氮吸收动态、光合特征、氮同化关键酶活性及产量构成,评价缓释氮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减氮增效潜力。【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2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变化(P>0.05),但显著增加了收获指数(P<0.05,下同);而减氮40%后玉米显著减产20.6%~22.5%;各减氮处理均导致地上部氮吸收量显著降低,减氮20%缓释尿素处理各生育期的地下部氮吸收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减氮20%处理显著增加了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减氮40%处理的氮吸收总量、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下降。氮同化酶中谷氨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对减氮敏感,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8.6%~61.0%和13.8%~29.7%。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4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苗期除外);减氮20%处理显著增加了各生育期的铵态氮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生物量、收获指数、氮吸收总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氮利用率及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秃尖长、谷氨酸合成酶及大喇叭口期和抽穗期的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谷氨酸脱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谷草转氨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氮20%后,施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均可维持玉米产量,而减氮40%后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与普通尿素相比,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无显著的减氮增效优势。导致减氮后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氮吸收总量、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