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 要:为了校正产犊月份和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本文以河北双娃奶牛场815头中国荷斯坦奶牛DHI测定结果为材料,利用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制订了不同产犊月份和胎次对产奶量的校正系数。并且对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305天产奶量估计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的第一胎305天产奶量估计值与利用回归分析法得出的估计值之间差异显著(P=0.04<0.05),且1至4胎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值与实际测定值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1 抓好奶牛的产犊间隔 产犊间隔时间是衡量奶牛繁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奶牛最理想的产犊间隔为365d。但在实际生产中要达到这一指标是比较困难的,若能坚持正常的奶牛产犊间隔期395~400d,规律性繁殖生产周期是可行的,做到这一点须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奶牛流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产犊率下降,奶牛的产犊间隔和空怀时间延长,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近年来,牛群的流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简要介绍奶牛流产原因、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胎次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指导实际生产工作,本试验选用体况相近的不同胎次荷斯坦奶牛,对奶牛的血液样品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常规测定发现5胎奶牛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显著高于2~4胎奶牛(P0.05);2~4胎奶牛红细胞数显著高于5胎和1胎奶牛的红细胞数(P0.05);1胎奶牛的血红蛋白却显著高于2~5胎奶牛;5胎奶牛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血液生化测定发现1胎奶牛内ALKP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2~4胎(P0.05),趋势都是随着胎次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得出母牛胎次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不同胎次母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新疆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奶牛场饲养的5 435头奶牛蹄叶炎流行病学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奶牛蹄叶炎平均发病率为9.12%~19.78%,淘汰率8.1%~15.3%。犊牛、青年牛发病率为0。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蹄叶炎发病有品系间差异,加拿大系荷斯坦奶牛发病率高于澳大利亚系荷斯坦奶牛(p<0.01)。1~2胎发病最高。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19日内,发病季节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5月间,临床病牛产奶量显著下降(p<0.01)。对11头淘汰病牛进行跟踪调查,并采集蹄不同部位的病变组织220块,分别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蹄叶炎病牛血液生化参数-组胺水平较健康奶牛显著升高(p<0.01)。本次调查对奶牛蹄叶炎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进行了探索,为临床防治这一重要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血统含量奶牛泌乳性能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荷斯坦牛血统含量对头胎泌乳性能和早期体重的影响,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选取荷斯坦牛血统含量不同的荷黄级进杂交奶牛和纯种荷斯坦牛共85头,分为三组,分别测定其头胎泌乳性能及初生、2、4、6、9月龄体重,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月龄体重与头胎泌乳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期体重和泌乳性能随着荷斯坦牛血统含量的提高均有上升趋势,且三组奶牛的6月龄体重与头胎泌乳性能呈极显著相关(P<0.01);初生重、9月龄体重与部分泌乳性能指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表明随着荷斯坦牛血统含量的提高,杂种牛与纯种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和早期体重的差距逐渐缩小;不同血统含量奶牛的初生重、6月龄体重与泌乳性能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奶牛品种 当前全世界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黑白花牛)、娟珊牛、更赛牛、爱尔夏牛及瑞士褐牛。我国饲养奶牛品种中95%以上是中国荷斯坦牛(中国黑白花牛),此外还有新疆褐牛、三河牛及草原红牛等。荷斯坦牛属大体型奶牛,产奶量最高。所以为了获得奶牛高产,首先应选择荷斯坦牛。在饲养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选择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胎次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指导实际生产工作,本试验选用体况相近的不同胎次荷斯坦奶牛,对奶牛的血液样品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常规测定发现5胎奶牛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显著高于2-4胎奶牛(P<0.05);2-4胎奶牛红细胞数显著高于5胎和1胎奶牛的红细胞数(P<0.05);1胎奶牛的血红蛋白却显著高于2-5胎奶牛;5胎奶牛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血液生化测定发现1胎奶牛内ALKP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显著都高于2-4胎(P<0.05),趋势都是随着胎次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得出母牛胎次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不同胎次母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奶牛子宫内膜炎常发生在分娩后的数天之内,患病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时的环境卫生;助产人员助产时操作是否规范;奶牛的生产胎次;奶牛的产犊时间及奶牛生产后的膘情等,如不及时治疗,炎症扩散,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并转为慢性,最终导致长期不孕,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酒泉地区不同受体胚胎移植荷斯坦奶牛生长指标的研究,探讨胚胎移植荷斯坦奶牛对酒泉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性。采用生长指标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对甘肃酒泉地区土杂、西杂和黑白花三种受体牛所产45头胚胎移植荷斯坦奶牛0日龄、6月龄、12月龄阶段的体尺体重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三种受体胚胎移植牛体尺体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0—12月龄体重增长快速,体高、胸围增长较快,管围生长较慢。三阶段体尺体重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各相关数之间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0<0.01)。体尺体重彼此呈显著正相关,线性程度非常好。胚胎移植荷斯坦奶牛对酒泉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菌、纳豆芽孢杆菌、乳酸菌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48头体重、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均相似的泌乳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组、乳酸组和纳豆芽孢杆菌组,分别添加不同的益生菌。预试期2周,正式期7周。结果表明:乳酸菌和纳豆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P<0.05),其中乳酸菌提高的幅度最大,明显改善乳品质;酵母菌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乳酸菌、纳豆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显著降低了牛奶电导率(P<0.05),有降低体细胞数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炎诱导子宫发生炎症从而影响奶牛的生育能力。奶牛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在发生子宫内膜炎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然而,对于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选取年龄、体重和胎次相近的20头健康奶牛,分别于产前15 d,10 d,5 d,0 d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后,无论是否患子宫内膜炎,在该20头荷斯坦奶牛产后5 d,10 d,15 d跟踪采集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对比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相对于未患病奶牛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早期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用24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全混和日粮饲喂,自由采食,分别饲喂含0,100,150,200mg/kg的二氢呲啶日粮20d,研究二氢吡啶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及体温、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二氢吡啶日粮可以使奶牛产奶量提高17.5%~28.3%,延缓奶牛产奶后期产奶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含二氢吡啶日粮对奶牛的体温、呼吸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二氢吡啶日粮有降低奶牛呼吸频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榆林市规模化猪场母猪生产、提高母猪繁殖力水平,以榆林市一规模化养猪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测定、统计该猪场繁殖母猪生产记录。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比较系统的繁殖性能指标。结果表明:2013年母猪群情期受胎率、分娩率、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窝产活仔数、产房成活率分别为86.47%、80.64%、9.80头、9.16头、61.90%。不同品种母猪繁殖性能不同,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窝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均以‘长白猪’最高,‘大白猪’次之,‘杜洛克’最低;‘长白猪’与‘杜洛克’的平均窝总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差异显著(P<0.05),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P>0.05);‘长白猪’断奶仔猪数与‘杜洛克’差异极显著(P<0.01),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母猪繁殖性能不同,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窝产活仔数均以第3胎最多,第9胎最少,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月份母猪繁殖性能不同,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窝产活仔数均以4月份最高,11月份最低,二者差异显著(P<0.05);平均窝产健仔数以4、5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该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相对较低,母猪的品种、胎次、产仔月份、疾病均能影响其繁殖性能,其中以疾病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SSCP法对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3基因的外显子2进行多态性分析.在223个个体中共获得10种等位基因,其中D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0.228 7,A等位基因频率最低为0.013 5;等位基因型18种,其中FG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125 6,其次为HH,基因型频率为0.112 1;ML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004 5.另外分析发现,在不同家系中,DRB3基因外显子2等位基因具有特异性,等位基因的类型和频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D等位基因对305 d产奶量和305 d乳蛋白量有明显的负效应,ME基因型个体305 d乳脂量显著低于其他个体.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的BoLA-DRB3外显子2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并具有家系分布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为了解河南省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采用现场诊断和试剂检测等调查方法,于2009年4月份、8月份和12月份分别对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及郑州市五地区的87个奶牛场24257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奶牛乳房炎总发生率为70.66%,其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7.18%,隐性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63.48%,两者之比为为1:8.84;郑州地区乳房炎发生率最高,为74.13%;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在8月份发生率最高,为82.25%;4胎以上奶牛乳房炎患病率显著高于1~2胎奶牛患病率(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结果提示,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生率较高,和不同管理水平、季节、胎次、不同泌乳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奶牛乳房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地防控奶牛乳房炎,并掌握其发病原因,试验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品种、年龄、胎次、泌乳月和采样季节诸因素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结果发现:乳用牛比乳肉兼用型牛更容易患乳房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上升;在潮湿多雨的季节里,奶牛更容易得乳房炎;随着泌乳月的加大、胎次的升高乳房炎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阳离子盐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离子平衡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泌乳期、产奶量和胎次都无显著差异的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各组每头分别饲喂阳离子盐0 g/d(对照组)、20 g/ d(试验Ⅰ组)、30 g/ d(试验Ⅱ组)和40 g/ d(试验Ⅲ组),试验期共55天。(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产奶量普遍提高,但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变化不明显,同时提高了牛乳中K+、Na+、Ca2+、Mg2+,而阴离子Cl-和SO42-离子基本无变化(P>0.05);血清中K+、Mg2+、Na+、Cl-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但显著增加了SO42-离子含量(P<0.05)。(结论)可见,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阳离子盐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维持离子平衡,有利于保证奶牛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体细胞克隆荷斯坦奶牛出生后死亡的原因,对新生后死亡的克隆荷斯坦公牛和自然繁殖的荷斯坦公犊的主要组织器官进行比较。通过解剖和石蜡切片-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技术,对主要的组织器官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后死亡的克隆荷斯坦公牛肺部结构清晰;肝脏的肝细胞明显肿大,出现脂肪轻度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心肌的肌纤维间空隙增大;骨骼肌纤维间隙明显,空泡变性,这可能导致该克隆牛犊肌肉无力并功能不全;淋巴结皮髓质界限不分明,淋巴小结细胞较稀疏,生发中心不明显,淋巴窦细胞较少;脾脏内红细胞较少,这说明该克隆牛的造血功能可能不完善;胸腺的皮质部分和髓质部分界限不明显,嗜酸性胸腺小体不易辨认,可能发育不全。该克隆公牛免疫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现象较严重,这有可能是其出生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性别控制一直是动物繁殖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可以按照生产需求控制仔畜的性别,对家畜进行性别控制,能显著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性控精液的出现不但使动物繁殖在性别上实现了人为的控制,而且使人们对动物繁殖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控制更加容易实现。利用X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可成倍提高产母犊的比例,是扩增高产奶牛数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加速高产奶牛的繁育、缩短奶牛世代间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