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广西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2处网箱和2处池塘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4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进一步确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生爱德华氏菌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鮰爱德华氏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M DmC herry表达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法将载体成功导入鮰爱德华氏菌zbl141菌株中,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鮰爱德华氏菌菌株。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鮰爱德华氏菌显示特异性红色荧光。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传至28代,重组质粒稳定率仍为100%。用标记菌株感染斑马鱼仔鱼后,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实时观察到细菌在鱼体内的分布情况;标记菌株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也能观察到病原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情况。说明标记菌株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视性,为鮰爱德华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张芹  宋威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21-20122
[目的]研究爱德华氏菌的鉴定方法,为爱德华菌病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表皮、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疑似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及生化特性试验鉴定菌株。[结果]共分离得到3株形态不同的肠杆科细菌,经过鉴定其中1株为鲇鱼爱德华氏菌。[结论]患病斑点叉尾鮰感染了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Ⅵ型分泌系统(T6SS)EivpP与其他分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克隆到eivpP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基础上,采用融合PCR技术制备了eivpP基因缺失用的融合片段,并成功克隆到自杀质粒pDM4内,再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S17-1λ(pir)中,与鮰爱德华菌野生菌株ATCC33202共培养。经同源重组和蔗糖负筛获得鮰爱德华菌eivpP基因缺失突变阳性克隆,经PCR鉴定结果显示,突变株未检测出eivpP基因,即eivpP基因彻底敲除成功。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eivpP基因在鮰爱德华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资料,为鮰爱德华菌弱毒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感染对其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黄颡鱼免疫器官中朗格汉斯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黄颡鱼免疫相关组织内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黄颡鱼头肾和脾脏中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CD207蛋白,且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类似,即细胞质中大量的伯贝克颗粒围绕着中心粒呈放射状排列。在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在黄颡鱼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含有朗格汉斯细胞,并且其可能参与了机体抗鲶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饱和硫酸铵(SAS)盐析法结合Protein A亲和柱层析法提取了黄颡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经SDS-PAGE测定该纯化蛋白重链和轻链的分子量分别约为73 ku和30 ku。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2株抗黄颡鱼免疫球蛋白的单抗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B10-C3和F6-F2,并对这2株单抗的特性进行分析。2株单抗的亚级份测定均为IgG2a;腹水抗体效价为1∶(7.29×10~5);2株单抗具有Western-Blot反应特性,能识别黄颡鱼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单抗F6-F2对纯化的黄颡鱼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灵敏度为20 ng,单抗B10-C3对纯化的黄颡鱼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灵敏度为39 ng;2株单抗都与黄颡鱼免疫球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与鲇鱼、鳗鲡、鲫鱼、草鱼、鳊鱼、鲈鱼、鳜鱼和白鱼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无交叉反应。上述结果表明,B10-C3和F6-F2这2株单抗具有高度灵敏和特异等特点,可用于黄颡鱼病原早期诊断和免疫应答水平监测,同时揭示了同目不同属的鲇鱼和黄颡鱼血清Ig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从发病马口鱼脑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株ObB210709B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分离菌株为鮰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马口鱼发病死亡,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3种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5种喹诺酮类、2种四环素类、1种氯霉素类、1种多粘菌素类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5种药物耐药.对健康对照组、自然发病组和病原菌回归感染120 h组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马口鱼病理表现为:鳃丝崩解、肝空泡坏死、脾出血且坏死、肾小球出血与肾小管破裂,多组织器官均有细菌团块的聚集,肠道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发1种黄颡鱼鲇鱼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以开展候选弱毒株的筛选,从湖州地区患"裂头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暂命名为AW30726K。应用理化特性及16S rRNA对其进行鉴定,并展开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显示,AW30726K为鲇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该菌对黄颡鱼(100±2) g的LD50为9. 33×109CFU/mL,不同免疫途径下的活菌免疫保护率为74%~100%,血清抗体效价均在21 d达到峰值,且免疫效果以注射免疫为最佳,而浸泡与口服免疫效果相近。上述研究表明,新分离的AW30726K为鲇鱼爱德华氏菌弱毒株,能有效防御鲇鱼爱德华氏菌的感染,可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9.
两种鮰爱德华菌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水产动物致病菌鮰爱德华菌进行早期、快速地检测,以鮰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5D11作为检测抗体,分别建立了间接ELISA和竞争ELISA两种快速检测鮰爱德华菌的方法,并用棋盘滴定法进行了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间接ELISA实验中采用37℃过夜这种包被方法能有效促进酶标板对细菌的吸附作用,单克隆抗体和二抗的最佳稀释倍数分别为1∶80和1∶1 000,病原菌的检测灵敏度为5×106 cells/mL,交叉反应实验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并且可用于对鮰爱德华菌标准菌株及其分离株的快速检测;同时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了竞争ELISA实验中包被抗原-抗体最佳工作组合为5×108~1∶80、抗体和竞争抗原比例为3∶7,并制作出了相关系数为0.990 1的标准曲线,该方法特异性强,最低检出限106 cells/mL,可在一定范围内对鮰爱德华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弥补了间接ELI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从正常养殖的黄颡鱼肠道中分离得到218株细菌,通过产酶能力测试,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拮抗作用以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1株益生菌HS140菌株。通过测定HS140菌株对黄颡鱼的致病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部分序列分析,对HS140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HS140菌株具有很强的分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能力,能够抑制温和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和鳗弧菌的生长。HS140菌株对氨苄青霉素、磺胺异恶唑、先锋霉素VI等3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另外13种抗生素均敏感或中度敏感。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浓度为1.0×108cfu/mL的HS140菌悬液对黄颡鱼没有致病性。HS140菌株为革兰氏阳性可动杆菌,16SrR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HS140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具有99.3%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上HS140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FJ435674)聚为同一分支,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最终鉴定HS140菌株为B.licheni formis。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相似文献   

12.
鸡新城疫病毒中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鸡新城疫病毒(NDV)标准毒株F48E8,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抗NDV单克隆抗体,旨在为NDV中和抗原表位分析奠定基础。将NDV感染BHK-21细胞,建立异源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筛选获得14株分泌抗N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其单克隆抗体腹水IPMA效价均在0.50×10-2~2.56×10-5(F48E8株和La Sota株)。血凝抑制试验(HI)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1G6、2C1、4D2、5F2和13A5具有血凝抑制活性,其HI效价在(6~12)log2(F48E8株)和(9~11)log2(La Sota株)。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5F2和13A5对F48E8株和La Sota株均有明显的病毒中和活性,中和效价分别为1∶400~1∶800和1∶25。夹心ELISA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5F2识别NDV HN蛋白,13A5识别F蛋白。综上,成功制备了具有中和活性的NDV单克隆抗体(5F2和13A5)。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报道从湖北省宜都市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清江河内养殖网箱中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和体表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结果。从患病斑点叉尾鮰上共分离19个菌株,经分别采用注射和浸泡法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11个菌株能导致试验鱼80%~100%的死亡。根据对菌株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11个菌株中的BH-001、BH-005、BH-009和BH-011等4个菌株属于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而BH-002、BH-015、BH-017和BH-019等4个菌株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而BH-004、BH-013和BH-016等3个菌株尚未能鉴定其种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病鹌鹑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生化鉴定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诊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在不同禽舍中采取的三处水样中,同样分离出了上述两种细菌,分离的6株大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Y2,Y6,Y8为O1;Y3,Y7,Y9为O22,并且均产生肠毒素,药敏试验结果从脏器中分离细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高度敏感;水样中分离的细菌对氯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利用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中提取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作为免疫原,注射接种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sque)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采用A. hydrophila活菌攻毒方法,比较了3种致病菌OMP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OMP对斑点叉尾鮰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鱼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鱼相比,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对吞噬原的吞噬活性和对A. hydrophila活菌攻毒的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明显上升。说明在3种供试菌的OMP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共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制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PRSV)的单克隆抗体,利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PRSV)GP5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和NS0浆细胞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化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RRSV G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mAb)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4B7、2C5和2E4。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结果显示,3株mAb均与感染PRRSV BJ 4株的Marc 145细胞特异性反应,表明其可识别天然病毒蛋白。mAb的Ig亚类均为IgG1,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的ELISA效价分别为1∶256和1∶51 200,Western blot分析表明,mAb均特异性识别PRRSV GP5蛋白。  相似文献   

17.
用温酚法分别从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3种鱼类致病菌中提取粗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接种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Rafinsque)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对A.hydrophila活菌细胞内的杀菌活性,探讨了3种致病菌的粗LPS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LPS对斑点叉尾鮰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鱼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鱼相比,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对吞噬原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a活菌杀菌活性明显上升。说明在3种供试菌的粗LPS上不同程度地存在3种致病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8.
用纯化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Ag8.653融合。对杂交瘤细胞及时筛选,阳性孔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成功获得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F4F7D9、3E9G3D4、48883F8。通过间接ELISA、血凝抑制以及琼脂糖扩散等方法检测,3株单克隆抗体的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