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灌溉与深松对夏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5,(6):1407-1414
为探明灌溉与深松对夏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大田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水方式、灌水量与深松对夏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灌溉与深松对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同,灌浆成熟期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大于苗期,苗期真菌数量大于灌浆成熟期;灌水方式对苗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灌浆成熟期真菌数量均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对苗期的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灌浆成熟期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微润灌溉条件下真菌变化幅度最小,滴灌下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幅度大;深松对苗期放线菌数量,灌浆成熟期细菌和真菌数量有显著影响,深松40 cm可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数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红壤茶园中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和种群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学因子。结果表明 ,随着树龄的增长 ,茶树根层土壤的酸度增加 ,pH值下降 ,土壤交换性酸组成从交换性H 为主转变为以交换性Al3 为主 ;同时 ,土壤有机碳、可溶性酚总量和全氮含量随树龄而增加。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量以树龄 1 0年的茶树根层土壤中数量最多 ,4 0年和 90年树龄的茶树根层土壤中的较接近 ;树龄 1 0年和 90年的茶树根层土壤中真菌数量相当 ,其大于 4 0年树龄的茶树根层土壤真菌数量 ;而芽孢杆菌数量以 4 0年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最多 ,而 1 0年和 90年树龄茶树的接近 ;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树龄增长而增加 ,但与茶树根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无显著相关。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pH、有机碳、可溶性酚和全氮分别呈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0 1 )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结线虫接种对黄瓜植株根际土壤pH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根结线虫卵,测定了黄瓜植株根际土壤的pH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随接种数量的增加,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数量、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及细菌/真菌(B/F)逐渐降低;真菌数量却逐渐升高;放线菌数量在接种量为2000个·株-1时显著升高,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放线菌/真菌(A/F)在接种量为2000个·株-1时略有升高,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接种根结线虫后,黄瓜植株根际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数量和B/F值与pH呈显著正相关,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放线菌数量以及A/F值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植株导致根际土壤发生"真菌化",显示土壤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全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等氮技术及原状土柱法研究了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配施〉有机肥〉尿素。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以越冬期最大;真菌数量以抽穗期最大;放线菌数量则随小麦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20-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0~20cm次之,40~120cm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随小麦生育期推进,3种处理0~20cm土层全氮含量逐渐减少。配施处理土壤剖面全氮含量整体变幅较大,其次为有机肥和尿素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0~20cm和0—40cm土层中的全氮量占0—120cm土层全氮总量的比例均表现为配施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尿素处理拔节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机肥处理扬花期的放线菌和灌浆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各处理各生育期微生物数量与全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试验下,研究了冬小麦在不同的臭氧浓度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微生物数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其中微生物总量在抽穗期达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抽穗期和孕穗期达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随生育期呈下降的趋势,整个生育期内臭氧浓度的升高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不同的臭氧浓度处理间细菌数量差异达显著性水平,真菌数量差异只在成熟期达显著,放线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封育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活性的适应机制,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封育0,3及11a伊犁绢蒿荒漠0—5,5—10,10—20cm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随封育年限增加,0—5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且封育11a较对照显著提高14.2%。土壤微生物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0—5cm土层细菌、真菌数量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放线菌数量呈增加趋势,至封育11a细菌、真菌较对照依次显著降低(47.3%,25.5%),而放线菌则显著增加(15.5%);5—20cm土层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多呈增加趋势。封育对伊犁绢蒿荒漠0—20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而0—10cm土层脲酶活性随封育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10—20cm土层则呈降低趋势。[结论]长期封育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表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三江源地区玉树、沱沱河、隆宝、治多及多彩5个研究地,对其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我国高寒草地土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系统变化数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0~5、5~10和10~1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且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各研究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其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影响细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全钾、碱解氮、全氮及有效磷,影响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速效钾与全氮,影响真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p H值。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和有机酸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机酸的测定,旨在揭示土壤微生物和有机酸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桦木林>落叶阔叶林>杨树林>冷杉林>红杉林>高山草甸.细菌和放线菌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土壤真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别可以单独解释不同植被54.2%和70.57%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中以草酸、柠檬酸为主,草酸和柠檬酸分别与细菌和放线菌均达到极显著相关,草酸、柠檬酸、细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呼吸均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是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各类群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与围栏相比,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养分含量在轻牧区增加,重牧区降低。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放牧区均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评价苹果园种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选择不同种植年限的果园,利用平板培养和脂肪酸甲酯(FAME)图谱法研究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壮龄果园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是幼龄果园的1.23倍,老龄果园的1.37倍;幼龄和壮龄果园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均远大于老龄果园,约为老龄果园的3倍;随着树龄增大,细菌/真菌的比例下降,放线菌的含量也随树龄增大而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随树龄增大先增高后降低,以壮龄果园的微生物多样性为最好。果树的长期种植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改变。通过研究不同树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以期能为根据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状况进行合理管理和解决重茬障碍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不同时间及不同层次上的动态。结果表明:在三个层次时间动态土壤的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不同层次中10~20cm土壤层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最大。细菌数量从6月的最高值逐渐减少,到8月达到最低,而后逐渐增加;放线菌数量从6月最高值急剧减少,至8月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增加;真菌数量则表现为从6月开始逐渐增加,至9月达到最大值。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不同层次上的百分比变化表明:在0~10cm、10~20cm和20~30cm的3个层次上及微生物总数中土壤的细菌所占比率最大,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从上到下是逐渐增大的;其次是放线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是逐渐减少的;最少的是真菌,在3个层次上相差不大,接近为零,在整个微生物中所占比率为最少的。  相似文献   

12.
天津滨海盐碱土地区城市绿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天津滨海盐碱土地区城市绿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不同绿地植物配置模式下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防护林>灌+草>乔木>乔+草>草坪>滨海盐土,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是20cm~40cm的3~4倍。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滨海盐土微生物的季节变化不大,防护林土壤中微生物总数最多时出现在秋季,乔木、乔+草、灌+草、草坪绿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时出现在夏季或秋季。细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细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相关不显著.芽孢杆菌的11个种在不同土壤条件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生态分布是不同的,最常见的是蜡质芽孢杆菌、拟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蜂房芽孢杆菌,放线菌主要是链霉属,包括链霉菌属的10大类群,分布最广的类群是灰褐类群、金色类群和青色类群,真菌分布有11个属。在不同植物配置下芽孢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组成、优势种的组合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农业上常见致病菌灰霉菌、枯萎菌、镰刀菌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特别是氮磷钾配施循环猪圈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施用氮磷钾和氮磷钾配施循环猪圈肥均提高了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但化肥配施有机肥降低了真菌数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分布存在差异,有机物料归还量较大的荒地和林地微生物数量较高,每年移出地表植物的割草处理略低,而裸地处理最低,细菌和放线菌分布规律一致,均为:荒地>林地>割草>裸地,真菌分布略有差别,为:荒地>割草>林地>裸地,土壤微生物含量和比例可大致反映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生态系统中,灰霉菌、枯萎菌、镰刀菌的分布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致病菌数量普遍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枯萎菌,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检测到;微生物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在七月左右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柑桔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及根际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柑桔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中,细菌占优势,最高达76871×107个每克干土;真菌次之,达17549个每克干土;放线菌最少,达12462个每克干土。三种菌的根际效应非常显著,根际细菌最高约为对照的67.6倍,真菌约为12.4倍,放线菌约为26.9倍,柑桔中,温州密柑根际土壤细菌最多,年平均为6490×107个每克干土;红桔的放线菌及真菌最多,年均分别为1326个每克干土及1728个每克干土。柑桔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随树种、树龄、砧木及季节而变化。柑桔根部及根颈部对脚腐病、根腐病及线虫病的感病性和耐病性同柑桔同柑桔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柑桔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有促进生长发育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与土壤的关系,为湿地生态修复和有效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与养分和微生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湿地由白茅群落到光板地的逆向演替,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其相似;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差异性,各种酶之间蛋白酶活性最高;土壤养分质量含量基本都随着湿地逆向演替的进行而递减,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显著;退化湿地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性,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在各类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白茅群落阶段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柽柳群落阶段放线菌数量最多;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细菌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密切关系,真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a depth of 0 to 10 cm from several sites near a secondary Pb smelter during the summer of 1976 in order to determin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of soil and enumerat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earthworms. Chemic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bnormal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b, As, Cd, and Cu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and population counts of bacteria, actinomyces, fungi, nematodes and earthworm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smelter.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bacteria, actinomyces, fungi, and nematodes and the level of Pb, As, Cd, and Cu in the soil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icroflora of the contaminated soil was altered and the marked quantitative reduction or elimination of organisms were attributable to heavy metal pollution emission from the secondary Pb smelter.  相似文献   

17.
连作Ⅰ-107杨树无性系苗圃地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给苗圃地经营和防止地力衰退提供理论依据,以Ⅰ107杨树无性系为试材,研究苗圃地连作育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酶之间、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育苗代数的增加,苗圃地土壤酶活性除多酚氧化酶外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垂直土壤剖面上,脲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除多酚氧化酶之外,其余3种酶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之间则呈负相关。苗圃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速效N、P、K和微量元素Cu的含量,也随着育苗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连作苗圃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速效N、P、K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微量元素Cu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呈负相关。随着育苗代数的增加,表层(0~20cm)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并且脲酶与放线菌、过氧化氢酶与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过氧化物酶与真菌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与真菌、过氧化物酶与细菌、微生物总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与各类微生物数量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际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直接促进或抑制根的营养吸收和生长, 也影响根际土壤中的物质转化, 雷公藤根系发达且多与其他树种混交栽培, 其根际微生物活性对雷公藤的生长和土壤肥力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以福建省泰宁县3 种不同栽培模式雷公藤林(野生雷公藤林、杉木雷公藤混交林、厚朴雷公藤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稀释平板法测定3 种不同雷公藤林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结果表明: 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大于非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 3 种林分, 无论是在根际土壤中, 还是在非根际土壤中, 均表现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 根际微生物(R)比非根际微生物(S)更活跃, 3 种林分的3 大类微生物的R/S 数量比值均大于1; 3 种林分的微生物活性表现为厚朴雷公藤混交林>杉木雷公藤混交林>野生雷公藤林, 表明混交方式可促进雷公藤根际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浓度升高逐渐增强。加药后2~7d,对细菌种群抑制率为13.3%~100%,抑菌圈直径达0.07~0.93cm;对放线菌种群抑制率为8.6%~100%,抑菌圈直径达0~3.00cm;对真菌种群抑制率为7.6%~100%,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达1.4%~77.3%。抑制作用随加药时间延长又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