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黄杨小米辣的挥发性物质、辣椒素类物质、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黄杨小米辣中共检测到42种挥发性物质,在萜烯类、酯类、酮类、醛类、醇类等辣椒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含量最高的为β-罗勒烯;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总含量为316.05μg·g-1,辣椒素类物质总含量为351.17μg·g-1,斯科维尔指数5 415.04,辣度36.10度,属于中辣级别;共检测到13种脂肪酸,总含量为126.45 mg·g-1,其中含量较高的3种脂肪酸为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含量的68.01%、13.72%、12.5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品质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云南美味牛肝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得到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烃类6种、醛类11种、醇类9种、酮类8种、酚类6种、酯类5种、含氮含硫及杂环类11种。醇类(16.7%)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9.148%)、酯类(7.615%)、含氮含硫及杂环类(5.109%)、酮类(2.038%)、烃类(1.283%)、酚类(1.013%)。1-辛烯-3-醇的含量为9.918%,是云南美味牛肝菌最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瓤色小型西瓜成熟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黄瓤色、粉红瓤色和大红瓤色的不同瓤色西瓜品种成熟果实中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1)不同瓤色西瓜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括23种醛类、15种醇类、9种烯类、10种酮类、6种酯类,这5类物质占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的82.9%,相对含量占总峰面积的87.42%~91.43%,为西瓜果实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2)两个黄瓤色西瓜品种的酯类物质和稀类物质明显高于两个粉红瓤和大红瓤色西瓜品种,而酮类物质明显低于粉红瓤和大红瓤色西瓜品种。(3)3种不同瓤色西瓜品种间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西瓜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及西瓜品质育种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菜心不同采收时期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确定菜心的最佳采收期,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四九-19菜心的3个采收期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时期共检测到醛类、醇类、烃类、酮类、酯类等10类60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相对含量最高,占比51.08%~95.95%(11~16种),其次是醇类,占比3.48%~27.42%(4~8种);3个采收期菜心风味物质均含有2-乙基己醇、正己醇、乙酸己酯、月桂酸乙酯等。四九-19菜心蕾前期、现蕾期和开花期分别检测出5类23种、6类26种和10类3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总的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其中醛、酮、醇、酸、醚和腈类的相对含量和种类增加,酯类相对含量和种类下降。3个采收期的四九-19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开花期最高,此时收获菜心风味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不同南瓜砧木对西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果型西瓜金星为接穗,选用博大嫁接王、圣砧1号等6种不同南瓜砧木嫁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分析西瓜自根苗和不同嫁接砧木对西瓜成熟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得到9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醇类和酮类物质46种,占总数的50.0%,相对含量在37.84%~88.43%;(E,Z)-2,6-壬二烯醛和(E)-2-壬烯醛是构成金星西瓜的主要风味物质,含量分别是31.22%和14.22%,壬烯醛及其同系物是西瓜主要特征风味物质;丁基邻苯二甲酸十四酯在金星西瓜自根苗果实中含量高达10.53%,采用6种不同南瓜砧木嫁接的西瓜果实中该物质均未检测出;嫁接明显改变了西瓜果实中醛类、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同时嫁接明显降低西瓜果实中酯类物质含量,嫁接在一定程度上使西瓜果实中风味物质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并改变了西瓜果实风味物质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种质槟榔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集白花和黄花两个槟榔种质雌花,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构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种质雌花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2种,两者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酯类。黄花种质雌花的醇类物质中乙醇、3-羟基-2-丁酮、异丁醇均高于白花种质3倍以上。白花种质雌花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是黄花的2.3倍,以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3-甲基丁酯为主;白花种质雌花的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甲酯相对含量也高于黄花种质。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根据槟榔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可以区分两种槟榔雌花。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厚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品质差异较大的山农黄金1号、Sweet delight(美国)和Takami(日本)厚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厚皮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和相对含量不同。山农黄金1号、Sweet delight和Takami果实成熟过程中共分离出15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酯类、醛类和醇类等化合物。山农黄金1号甜瓜果实未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醛类物质为主;随着果实的发育,近成熟时醇类、醛类物质含量急剧降低,酯类物质含量迅速升高;果实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酯类物质为主。Sweet delight果实未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醛类、醇类物质为主;随着果实的发育,醇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醛类、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升高;果实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醛类物质为主。Takami果实未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物质为主;果实成熟时挥发性物质以酯类、醛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检测了根韭菜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测到化合物匹配度≥80%的有31种,其中醚类为14种、烯类8种、烷类4种、醛类3种、醇类2种。研究表明,二烯丙基三硫醚和甲基烯丙基三硫醚是根韭中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醇类、烯类、烷烃类等,其中六成熟无花果检出33种、八成熟检出29种、十成熟检出36种。不同成熟度无花果的挥发性组分、特征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适合鲜食嫩果的‘樟树港’辣椒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形状、硬度、组织结构、主要营养成分及细胞壁物质、风味物质的变化,并对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明确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坐果到转色期,果实纵径、横径、单果质量、果肉厚度、硬度和角质层厚度呈上升趋势;果肉细胞层数基本稳定,薄壁细胞体积增大导致果肉增厚;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果实发育呈“U”形变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总果胶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开花后15d含量最低;辣椒素含量在发育前期增加迅速。果实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出158种挥发性成分,以萜类、酯类、杂环化合物、烃类、酮类、醇类、醛类为主,开花后10~25 d萜类、酯类、烃类、酮类、醛类化合物增加。嫩果期果实口感优良的原因主要为果实硬度小、角质层薄、辣度适中、纤维素和总果胶含量低,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多。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是影响‘樟树港’辣椒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分别提取椴木银耳、袋栽银耳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法分析样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判定关键风味物质。从椴木银耳中检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酸类、醛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乙酸,占比21.212%。从袋栽银耳中检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正己醛,占比13.173%。采用ROAV法进行评价,得出椴木银耳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正己醛、辛醛、壬醛、蘑菇醇、庚醛、正庚酸、肉桂醛、正戊醛,共8种。袋栽银耳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壬醛、正己醛、辛醛、蘑菇醇、正戊醛、庚醛,共6种。  相似文献   

12.
以油菜为试材,放置于冰箱内贮藏并进行纳他霉素复配丙酸钙(Nata+CP)处理,通过测定失重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鼻2种手段对油菜不同贮藏期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复配丙酸钙能够有效抑制油菜失重率的上升(P0.05),显著延缓油菜绿色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率(P0.05)。油菜共检出46种风味物质,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醚类、烃类和其它。油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醇类和醛类组成,其中,叶醇和青叶醛是油菜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综合来看,冰箱贮藏期间油菜的风味物质成分含量变化表现为醇类和醚类增加,酯类和醛类减小,烃类无明显变化规律。Nata+CP明显抑制了醇类物质的增加、酯类和醛类的减小,并且增强了醚类物质的增多。电子鼻LDA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油菜不同贮藏期风味物质差异进行较好的判别区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绿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翡翠和绿星2个绿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翡翠和绿星分别含有58种和62种挥发性物质.翡翠和绿星具有49种相同成分.其中,醇类13种,酮类2种,酯类6种,醛类15种,烃类7种,...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迪庆德钦、山东烟台莱山和河北怀来沙城3个产地成熟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研究比较了3个产地葡萄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产地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物质12种,醇类物质5种,酮类物质4种,芳香族类物质7种,萜烯类物质6种,酯类物质4种;3个产地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中挥发性香气的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香气物质的含量各具特点;云南迪庆德钦产地C6醛类物质含量较低,醇类物质和芳香族类物质含量较高;河北怀来沙城产地含有较多的萜烯类物质,香气物质总量为3个产地最高;山东烟台莱山产地在特殊气味物质的种类与含量上区别于其它2个产地。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21,(3)
采用动态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的鲜品和干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暗褐网柄牛肝菌共检出39种化合物。鲜品中有35种化合物,其中酮类3种(占比47.45%)、烃类15种(占比25.13%)、醇类7种(占比9.91%)、酯类6种(占比9.59%)、醛类4种(占比7.92%);干品中有28种化合物,其中烃类12种(占比28.78%)、酮类3种(占比27.19%)、酸类3种(占比22.24%)、酯类4种(占比10.25%)、醛类4种(占比6.63%)、醇类2种(占比4.91%)。鲜品与干品中酮类物质和烃类物质占比最大,且酸类物质只在干品中检出。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MS)鉴定福建省6个香牙蕉品种(品系)在不同后熟时间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法评价香牙蕉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6个香牙蕉品种(品系)在后熟过程中共检测到3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成熟度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成熟度升高,醛类成分相对含量先升高后持续下降,酯类成分在后熟第7 d时检出并持续升高,后熟至第10 d时为86.02%~92.32%;(E)-2-壬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反-2-己烯醛是青香蕉中的关键香气成分,丁酸异戊酯、1-甲基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乙酸异丁酯是黄香蕉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醇类、酮类成分相对含量较低且对香牙蕉整体香气无影响。探析福建省香牙蕉挥发性风味成分特点,补充了青香蕉风味成分数据库,为香牙蕉育种、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崔婷婷  单长松  吴澎  周涛 《园艺学报》2015,42(11):2283-229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检测红银花与金银花新鲜花蕾和 干花蕾的挥发性成分。4 种花蕾样品共鉴定出67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新鲜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48 种和46 种,经烘干处理的干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34 种和37 种。[3.2.1.0(1,5)]三环辛烷、β– 芳樟醇、5–甲基–2–己醇和以及十六烷是4 种样品共有的成分。其中红银花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烃类、 醇酮类为主,β–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金银花;样品在由新鲜到烘干这一过程中,烃类和酯类挥发性物质 含量降低,醛类和醇酮类挥发性物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蕈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蕈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许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我国对蕈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蕈菌中的风味物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蕈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蕈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10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酮类8种、醚、烯和酸类各2种、烷烃和噻唑各1种。金花菌发酵后能使桑叶中苯甲醛甘油缩醛、硫丙醇、1-辛烯-3-醇、1-戊稀-3-酮和己醇等具有不良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同时,增加异丙基乙酸酯、3-羟基丁酸乙酯、甲酸丁酯、2-庚酮、γ-丁内酯、3-羟基-2-丁酮(乙偶姻)和4-甲基噻唑等具有水果和脂肪香气的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发酵桑叶风味改善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吹扫捕集法测定十字花科蔬菜中挥发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吹扫捕集技术(Purge and Trap technique)对不同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富集,以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结果在白菜、羽衣甘蓝、芥蓝、青花菜、芥菜和大白菜中共鉴定出86种挥发性物质,化合物的种类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硫醚类等,同时还发现了硫苷降解产物异硫氰酸盐和腈类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