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酯酶同工酶技术在杏鲍菇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单孢杂交筛选的14个杏鲍菇杂交子代及其7个亲本为材料,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预测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强弱.在一定范围内,杂交亲本的相似系数越小,也就是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就越明显.试验根据杏鲍菇杂交子代酯酶同工酶酶谱“互补型酶带”和“杂种新酶带”的多少预测杏鲍菇杂交菌株强优势组合,杂交后代出现强优势的杂交子代有5-528、C-5、5X-511、5X-7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技术在杂交育种、降低工作量、减少成本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3.
以前期筛选出的黄色金针菇F3-1和白色金针菇川金7号为亲本,通过孢子分离分别得到36个和24个单核体,将单核体两两配对杂交,获得452株杂交子代,配对成功率52.31%。袋栽试验初筛和优良杂交菌株复筛,综合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产量、脆度值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初步筛选出较优杂交子代菌株371和567。  相似文献   

4.
ISSR分子标记分析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杏鲍菇生产性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ISSR引物对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些杏鲍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采用平均分类法U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处可将这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分成3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株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5)
为了研究国内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对筛选的34个杏鲍菇菌株进行RAPD(Randomly Amplifiled Polyrnorphic DNA)和ISSR(Inter-Stmple sequence Repeat)分析。从31个RAPD引物中选取了23个引物对34株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菌株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66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从32个ISSR引物中选取了23个引物对34株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菌株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11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根据扩增结果,对34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RAPD标记、ISSR标记及二者相结合的聚类分析。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相近,可分别将34个供试菌株分为4~5大类。研究为国内工厂化杏鲍菇栽培菌株的筛选、育种和栽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酱香白酒糟为主原料,对5个杏鲍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杏鲍菇P1菌株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应酱香白酒糟栽培;在菌株筛选的基础上,设计7个不同栽培基质配方栽培杏鲍菇,结果配方d产量高,子实体形状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拮抗试验的杏鲍菇菌株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拮抗反应对全国各地收集的81株杏鲍菇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显示,81个菌株可分为11个类群,最大群包含25个菌株,最小群仅含1个菌株。从中显示我国杏鲍菇菌株既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可能存在严重的同物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6个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菌株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早熟性状及产量等一系列性状的比较来筛选优质杏鲍菇菌株母本。  相似文献   

9.
以引进7个杏鲍菇菌株为供试菌株,进行甘蔗渣为主原料的栽培试验,结果 A2菌株(杏鲍菇5号)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宜用甘蔗渣料栽培。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地区24个杏鲍菇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选取了40条RAPD随机引物对供试的24个杏鲍菇菌株的基因纽DNA进行PCR扩增,最终成功筛选出9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42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50的水平时,可将24个供试菌株分为5大类;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RAPD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的表明了北京地区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杏鲍菇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用杏鲍菇9号菌株和11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4号杂交新茵株。杏鲍菇14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棍棒形,生物学效率达到84.64%。  相似文献   

12.
单孢分离交配法提纯复壮杏鲍菇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已退化的杏鲍菇品种进行单孢分离、交配,以及出菇试验找出最能体现杂种优势的配对孢子组,恢复最初的优良性状。结果从该杏鲍菇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了11个单孢子;分别进行单孢交配,获得了12个配对组合。通过筛选,对其中6个组合进行出菇试验,内有3个交配组的生物学效率优于亲本,表明此方法收到了对杏鲍菇菌种进行提纯复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ITS序列分析探讨我国栽培凤尾菇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栽培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及其近缘种共10个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侧耳属(Pleurotus)3个种7条ITS序列、韧伞属(Lentinus)的4条ITS序列和香菇属(Lentinula)的3条ITS序列,以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凤尾菇在侧耳属分支上与侧耳属内种的相似性达98.5%以上,韧伞属和香菇属的属内相似性也均为98%以上,而侧耳属和韧伞属、香菇属的属间相似性仅约80%,故凤尾菇应归于侧耳属;在进一步研究中,将该凤尾菇与其近缘种的ITS1-5.8S-ITS2序列作碱基完全比对,结果发现它与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的碱基完全一致,而与其它近缘种均存在较大碱基差异,因此,目前我国广泛栽培的凤尾菇与肺形侧耳可能是同物异名种,建议订正其名称,将其拉丁名统一为P. pulmonarius.本研究首次将ITS序列分析和碱基比对结合对凤尾菇的分类地位及拉丁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杏鲍菇2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杏鲍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麦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杏鲍菇菌种长满培养料时,经一定后熟期,促使培养料养分充分分解和积累,可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后熟后,采用牛苔藓草覆盖,既能保湿、防止杂菌污染,又能有效控制空气交换,有利于杏鲍菇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养料栽培杏鲍菇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饲用杂交甘蔗闽牧42、稻草和蔗渣作为主要栽培料栽培杏鲍菇,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种处理,六个重复,经方差分析表明,以闽牧42和蔗渣作栽培料比稻草达极显著水平,而蔗渣与闽牧42作栽培料,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饲用杂交甘蔗闽牧42可代替蔗渣作为杏鲍菇的栽培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栽培食用菌的新原料和增加红麻种植的经济效益,本研究进行了红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刺芹侧耳的菌丝生长速率以及生物学效率,研究了水分、pH值、钙盐、糖以及碳氮比对刺芹侧耳生长的影响,确定了红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红麻副产物培养基中麻骨50%、氮源35%、水分67.5%,pH值为5.5,添加1%碳酸钙和1%蔗糖时用来栽培刺芹侧耳生物学效率最高。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红麻栽培刺芹侧耳产品的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和粗纤维指标与棉籽壳培养基栽培的接近,但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降低了7%。因此,红麻副产物是栽培刺芹侧耳的理想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白灵菇15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白灵菇4号菌株和10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手掌形,柄较短,产量较高,平均生物学效率达48.26%。  相似文献   

18.
利用N+注入杏鲍菇菌块,筛选高产新菌株。对N+注入后的杏鲍菇菌块进行培养,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通过出菇试验进行产量比较。结果表明N+注入时间的长短对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子实体产量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筛选出1株高产菌株,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7.43%。获得的诱变高产菌株,可为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