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白灵菇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兵  姚璐晔  朱婧  冀宏 《北方园艺》2015,(6):147-151
以"白灵0号"、"白灵1号"、"白灵2号"3种白灵菇孢子为试材,采用杂交育种及紫外诱变育种技术,在致死率75%条件下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以其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两点法)进行单核菌丝体交配后,观测菌丝的"锁状联合"、拮抗试验(三点法)和酯酶同工酶谱鉴定杂交子。通过杂交子与亲本的菌丝体生长速度、色泽及菌丝体密度对比,筛选出优势菌株26株,选育白灵菇新品种。结果表明:经过诱变处理的白灵菇孢子具有较高杂交亲和性,且杂交子呈现正向变异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用杏鲍菇10号菌株和13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6号杂交新菌株。杏鲍菇16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18.33%。  相似文献   

3.
以白灵菇2个品种"中农1号"和"中农翅鲍"为亲本,采用镜检、拮抗、酯酶同工酶及原基诱导等方法,研究了150对杂交组合菌株特性。结果表明:150对杂交组合菌株中,99个菌株生长较快,有锁状联合,75个与2个亲本有明显拮抗线,且具与2个亲本菌株的典型酯酶同工酶条带,确定是杂交菌株,其中50个杂交子具有出菇能力。  相似文献   

4.
用杏鲍菇9号菌株和11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4号杂交新茵株。杏鲍菇14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棍棒形,生物学效率达到84.64%。  相似文献   

5.
谭琦  ROMAINE  CP  SCHLAGNHAUFER  C  陈明杰  郭倩  GEML  J  GARZON  C 《食用菌学报》2006,13(1):13-23
在中国的6个白灵菇商业菌株中,ITS区域的621bp DNA片段和蛋白转录延长因子的519bpDNA片段的序列完全相同,表明该6个菌株属同一个种,RAPD分析结果表明,其中5个白灵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用PAUP4.0软件中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遗传差异小于3.4%,但这5个菌株与6号菌株的差异较大,达到了16.9%。在此基础上构建了6号菌株的特异性标记引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ISSR与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鉴定了26个供试亲本菌株,从115条扩增引物中筛选出22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再结合对供试菌株的出菇品比试验,收集各项农艺性状结果,选择白灵A19、白灵A1和白灵菇作为杂交亲本。根据对亲本的拮抗试验结果及对供试菌株遗传关系树状图的分析,确定以白灵A19×白灵菇、白灵A1×白灵菇作为新品种选育的杂交组合。后续通过单孢杂交配对、镜检及拮抗试验等系列操作共获得有效杂交组合174个。  相似文献   

7.
曹玉谦  迟峰  张印  李长莉  张巍 《食用菌》2006,28(6):16-17
为探索我国滑菇育种的最新途径,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滑菇新品种。从2000年开始,首次采用单核菌丝杂交技术手段,以1个野生滑菇菌株和3个生产上应用的滑菇品种为亲本,进行滑菇杂交育种的研究,历时6年,培育出滑菇杂交新菌株——丹滑15号。该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菇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已在辽宁的八个县(市)推广应用,在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的滑菇产区试栽成功。现将丹滑15号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6个白灵菇菌株酯酶和过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6个白灵菇菌株进行了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白灵菇菌株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之间既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又各自具有本菌株的特有特征。②白灵菇菌株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比较稳定,是一项稳定的分子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作为鉴定白灵菇种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6)
以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生物学效率等为指标,对10个白灵菇菌株进行袋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灵菇新科6号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实体洁白、掌状,生物学效率高,与其它供试菌株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张红伟  董卫华 《食用菌》2005,27(2):15-15
白灵菇天山619菌株,是我所采集于阿魂滩上的野生白灵菇,经分离、提纯、驯化选育出的高温菌株。该菌株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低温刺激即可出菇,出菇温度8~30℃,最适温度23~26℃。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针菇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在国际市场上是仅次于蘑菇,香菇,居第三位的主要食用菌,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开发金针菇新品种的概况;金针菇优良菌株的野生驯化育种,担孢子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笔者通过野生驯化育出的我国第一个自选的定型的金针菇优良菌株“三明1号”及采用担孢子杂交法育出的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优质,抗病性强,栽培性能稳定的金针菇优良菌株“杂交19号”的品种特性,栽培特点和管理技术,以及金针菇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发酵液中四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七个白色金针菇杂交菌株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酸性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中,6号菌株的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均高于其它6个菌株,而就蛋白酶的活性而言,6号菌株明显低于对照菌株7号。  相似文献   

13.
为从线粒体角度了解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主要栽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从37个银耳栽培菌株中选取33、34和37号3个典型菌株进行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一致,但就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而言,33号显著高于34号、37号.选取37号菌株线粒体基...  相似文献   

14.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亲子相关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0个平菇菌种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多菌种、二菌种和菌种内三组4×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误差小;亲本单孢菌株与后代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间不相关;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显著,菌种间杂交非加性效应占优势,菌种内交配以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共选出菌丝生长速度配合力高的单孢菌株4个,杂交组合5个。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一野生株与一栽培株分别与一杂交株进行双单杂交 ,得到 6个杂交后代 ,均具有结实性。在对杂交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率与CMC酶活研究基础上 ,分别选一代表株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1号菌株生物效率为 12 7 5 % ,5号菌株生物效率为 7 8% ,显示出以野生株作为供体比栽培株作为供体 ,其杂交后代呈现极其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苹果种间杂种对苹果腐烂病感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分析苹果实生树对苹果腐烂病抗病性的遗传规律,【方法】2010—2011年连续2 a用2个苹果腐烂病菌株对‘紫塞明珠’ב富士’的杂种实生树1 150株进行离体接种鉴定,采用次数分布分析法研究了苹果腐烂病抗病性遗传。【结果】结果表明,连续2 a接种2菌株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8.5%~85.5%。该实生群体对菌株03-8的感病性的变异由5个主基因位点分离所致,而对菌株xc56的感病性分离与4个主基因位点有关,且年份间表现稳定。【结论】离体枝条接种病原后,发病/不发病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发病对不发病为显性。感病的实生树接种后发病的病斑长度表现为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7.
香菇双单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香菇的一个野生株(Q)与一个栽培株苏香(S)的4种孢子单核体进行双单杂交,获得四个杂交后代。栽培结果表明:1,2,4号菌株产量明显高于双亲产量,其中以2号菌株产量最高,其生物转化率为8691%,产量优势为2129%,3号菌株产量高于双核体亲本Q,其杂种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8.
香菇杂交新品种‘申香16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春艳  刘德云  尚晓冬  谭琦  项寿南 《园艺学报》2010,37(11):1887-1888
以香菇品种‘939’和‘135’为亲本,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采用对称杂交和非对称杂交方法进行杂交,通过多年多点栽培试验,从79个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香菇新菌株——‘申香16号’。该品种改良了‘939’菌柄偏长和‘135’抗性差、产量不稳的不足,推广过程中表现出菇形好,产量高,优质出口菇比例高,易管理,适应性广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蟹味菇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处理,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经4 kV诱变14 min、6 kV诱变5 min、6 kV诱变8 min、6 kV诱变10 min、8 kV 4 min诱变处理均可获得再生菌落,致死率在69.39%~95.92%,处理条件为4 kV 14min时致死率最低为69.39%。各处理组对比结果显示,高电压短时间处理组更易获得突变菌株,处理电压为6 kV时,处理时间越长菌丝生长速度越快。从再生菌株中筛选出9株单个菌株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5号、9号再生菌株生长至2.5 cm所需天数最短为4 d,较对照组缩短了20%的时间,且5号经8 kV诱变4 min的菌株整个培养过程生长速度提高了13.83%。说明对蟹味菇原生质体进行电致诱变处理,可获得生长速度较出发菌株加快的正向突变菌株,为蟹味菇菌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香菇菌株Cr—20,Cr—62选育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r-20、Cr-62是以引进香菇菌株7917和本地菌株L-21为亲本,采用不预先测定极性,由单孢菌丝直接杂交组合的方法,经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的香菇新菌株。与首批杂交菌株Cr-02相比,Cr-20和Cr-62具有朵形较大,菌肉肥厚等优点。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