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海星侵食贝类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星学名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俗称海星或"星鱼",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钳棘目(Forcipulatida),海盘车科(Asteriidea),海盘车属(Asterias)。海星下分  相似文献   

2.
多棘海盘车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郝林华 《水产学报》1998,22(4):385-388
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是我国黄海沿岸一种极为普遍的海星,它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的海盘车科,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海星,但有关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的报道则很少。本文...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3月,被称为"美丽杀手"的海星大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湾近海海域,由于附近海域养殖蛤蜊和牡蛎,因此海星的出现,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海星是我国近海最常见的棘皮动物之一,具有广温性、广盐性、食性广和繁殖能力强等特点。现以罗氏海盘车为例,进行相关阐述。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钳棘目、海盘车科,为海洋常见大型无脊椎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多棘海盘车用作新型海洋食品原料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棘海盘车( Asterias amurensis) 在中国沿海居民中有长期食用的历史,其可食部为生殖腺( 海星黄) ,但有麻辣感。海星黄含蛋白质达15 .46 % ,其氨基酸组成齐全,必需氨基酸间比例合理。海星黄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元素,脂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为丰富。海星黄麻辣味可能由硫酸酯甾体皂甙引起,大部分可通过脱麻辣味及脱毒操作除去。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灌胃8 和12 g/kg 脱毒的海星黄,未见毒性反应;短期喂养试验(12 g/kg ,30 d) 也未见毒性反应。两项试验中,小鼠肝、心、肾、肺和脾均未见异常。建议人的最大无毒剂量1 g/kg ,最大允许摄入剂量0 .5 g/kg 。海星黄经脱麻辣味及脱毒、调味等步骤,制得2 种食品,具有较好的感观且营养丰富。海星壳所含蛋白质主要为胶原蛋白,以胃蛋白酶促溶蛋白为主,具有典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特点,可在食品工业用作明胶。初步结论为,多棘海盘车可用作高营养、无毒、加工利用性好的新型海洋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5.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俗称谷冻或石冻,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在我国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均有分布(蔡明章,1979)。栖息环境的光照度在200勒克斯以下,气温在-1~30℃,水温在2~22℃。冬季棘胸蛙栖息于山泉源头的洞穴内,惊蛰后山涧的气温上升到15~19℃,水温上升到9~13℃,棘胸蛙离开越冬洞。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水产研究教育机构2017年8月宣布,该研究机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高密度的棘冠海星幼虫。近年来,棘冠海星对珊瑚的捕食是导致珊瑚礁数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陆源营养盐导致棘冠海星幼虫饵料的浮游生物数量增多,最终导致棘冠海星大量繁殖。但是,棘冠海星详细的生态习性尚未明朗,棘冠海星到底分布于珊瑚礁的哪个位置,到底有多少数量这些问题到目前  相似文献   

7.
胡子鲶     
名称学名 Claris fuscus(Lacépède),属鲤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地方名:塘虱(广东、台湾、广西),土虱(台湾、闽南)。形态特征体延长,头部平扁,后部侧扁。口稍下位,上唇厚,颌须4对,上颌须后延超越鳃孔。眼小。背鳍(鳍条59~64)、臀鳍(鳍条44~47)均无硬棘,甚延长,不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胸鳍具一硬棘。全体裸露无鳞。鳃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背黑褐色,  相似文献   

8.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棘数的重复力、棘数所需度量次数和棘数最大可能生产力(MPPA),本研究针对韩国自繁群体(KK)、多刺自繁群体(DD)、山东自繁群体(SS)和三元杂交群体(DK)4个刺参群体,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了12–17月龄刺参棘数的重复力,计算并比较了4个群体棘数所需的度量次数、MPPA 及其与刺参体重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12–17月龄时,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重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 DD(0.29)>DK(0.28)>SS(0.20)>KK(0.19),且均为低度重复力;对 DD 和 DK 群体棘数测量5次,测量相对准确率可达80%以上,而 SS 和 KK 群体则需要测量8次才能达到80%以上准确率;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 MPPA 从高到低依次为 DD(41.3)>DK(40.8)>KK(39.8)>SS(39.1),但仅 DD 和 SS 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群体内刺参棘数MPPA 与体重均呈现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5)。以棘数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其重复力和 MPPA 可作为选择群体的依据。研究表明,DD 和 DK 群体的棘数多于另外2个群体,并且具有更高的选育潜力,更利于性状测定。因此,可作为重点群体进行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10.
棘胸蛙的苗种繁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山区的大型特种稀有蛙,最大个体可以达750克。棘胸蛙除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一、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棘胸蛙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满小圆疣,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  相似文献   

11.
刘月芬  朱屿 《河北渔业》2008,(2):32-32,34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Pallas1788),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川鲽(Platichthys)。俗称星突江鲽、珍珠鲽、黄金鲽、鹰斑鲽、江鲽、棘鲽等。星斑川鲽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色泽鲜亮,肉质、肉味及口感都好于牙鲆,加之其耐运输、耐冷冻,冷藏后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3、6.0只/d,干扰饵料的加入并没有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选择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采用定时投喂饵料的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栉孔扇贝,多棘海盘车表现出显著地昼夜摄食节律。其18:00–翌日06:00的摄食量显著高于06:00–18:00的摄食量(P<0.05),分别为60%和40%,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频率达到58%,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晰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特征,开展不同网目尺寸(45、50和55 mm)和网片高度(6和10 m)的单层流刺网生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单峰分布;选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模型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似然比卡方检验和赤池信息系数(AIC)比较表明,Lognormal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卡方值为30.65,明显小于临界值,AIC值为147.78,模型曲线向右倾斜明显,峰值左侧选择率递增较快,右侧下降缓慢,与原始数据相符;50 mm网目50%选择性体长为123 mm,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为123~209 mm;根据遭遇网具的棘绿鳍鱼资源结构估算结果,实验海域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优势体长范围为125~185 mm,与早期研究结果相近;50 mm网目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与当前资源优势体长范围相近,可实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总体上两种高度(6和10 m)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分布相似,优势体长范围相近,上述两种网片高度对棘绿鳍鱼资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星的大量繁殖与入侵可对滩涂养殖贝类造成极大威胁.对海星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海星过度增殖提供信息,同时也可为其胚胎和幼虫培育以及发育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韩国和中国沿海常见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材料,研究KCl诱导海盘车排放生殖细胞的最佳剂量,以及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和幼虫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剂量(1.0mL、3.0mL、5.0mL和7.0mL)0.5mol/L KCl注入性成熟海盘车体腔,皆可诱导生殖细胞的排放,3mL注射组的排放个体比例最高(80%),雌性个体排卵量最大(536.5×104个/ind),同时用诱导获得的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后也获得了较高的受精率(92.7±2.9)%.水温和盐度对多棘海盘车胚胎和幼虫的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盐度为35时,20℃时多棘海盘车羽腕幼虫的存活率最高(90.1±2.1)%,15℃时次之(84.4±5.2)%.在温度为15℃时,盐度为35时幼虫培养60 h后存活率最高(87.6±4.1)%,盐度为30时次之(85.4±4.0)%.多棘海盘车各期胚胎和幼虫的发育速度(1/t,h-1)随水温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关系式为:至2-细胞:1/t=0.110 8Tw-0.599 7(r2=0.946 5);至8-细胞:1/t=0.045 4Tw-0.233 4(r2=0.947 7);至桑椹胚:1/t=0.017 9Tw-0.067 9(r2=0.868 7):至囊胚:1/t=0.004 2Tw(r2=0.89);至羽腕幼虫:1/t=0.000 6Tw-0.008 7(r2=0.878 4).盐度为35时,胚胎和幼虫的发育速度最快,发育至羽腕幼虫需55.4 h.根据不同水温和盐度条件下,胚胎和幼虫的存活率和发育速率,确定15~20℃是多棘海盘车发育的适宜温度,最适温度为20℃;适宜盐度为30~35,最适盐度为35.  相似文献   

15.
多棘海盘车对四种贝类摄食率和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2~24℃,盐度29.6,溶解氧6.9 mg/L,pH 8.0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4种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贻贝(Mytilus edu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与食物选择性,以期了解多棘海盘车摄食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只有一种贝类作为饵料时,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贝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5 7~0.008 0 g干重/(h.只)(壳长为7~20 mm),其次是贻贝为0.003 5~0.004 9 g干重/(h.只)(壳长为10~21 mm),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最小,为0.001 4~0.002 8 g干重/(h.只)(壳长为14~31 mm)。同时,多棘海盘车的摄食率还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夜间的摄食率大于白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当4种贝类同时作为饵料存在时,多棘海盘车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3 0 g干重/(h.只),其次是贻贝为0.001 7 g干重/(h.只),以摄食率评价摄食选择,多棘海盘车对于该4种贝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其摄食选择性的顺序为:东方缝栖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6.
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实验材料,经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其头肾组织,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83.3%;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为48,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5.694±0.514)~(3.039±0.161),属于鲈形目原始核型,且符合典型的高位类鱼类核型特征。研究中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次缢痕及随体等。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其种质鉴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槽模型实验,对六角形目经编网片(RHN)和无结菱形目经编网片(KRNDM)不同流速(V,0.5、0.75、1.0、1.25、1.5、1.75、2.0 kn)、不同横向缩结系数(Et,0.60、0.65、0.707)下的网片阻力性能和运动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网片固定时,六角形目网片阻力较大,无结菱形目网片阻力较小。在横向缩结系数范围(0.60~0.707)内,无结菱形目网片的阻力随着Et增大而逐渐减小,六角形目网片阻力则与Et变化无明显相关。(2)相同Et时,六角形目网片阻力始终较无结菱形目网片阻力大,且与无结菱形目网片之间的阻力差值随流速的增加逐渐增大。(3)Et对于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影响随网片的结构差异而不同。相同Et时,六角形目网片的水平位移均较大,无结菱形目网片较小。在设计选用网箱网片时(Et,0.60~0.707),首先应考虑网片网目结构和网线粗度,其次考虑横向缩结系数。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3、6.0只/d,干扰饵料的加入并没有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选择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采用定时投喂饵料的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栉孔扇贝,多棘海盘车表现出显著地昼夜摄食节律。其18:00–翌日06:00的摄食量显著高于06:00–18:00的摄食量(P<0.05),分别为60%和40%,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频率达到58%,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理生化方法,对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棘头梅童鱼相比,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高,且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氨基酸方面,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均检出18种氨基酸,其中养殖组的酪...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仿石鲈科鱼类目前存在的分类争议问题,测定了仿石鲈科(Haemulidae),金线鱼科(Nemipteridae),眶棘鲈属(Scolopsis)等相关科属共33种鱼类RAG2基因部分序列,利用最大简约法(MP法)和贝叶斯分析法(BI法),并以黄鹦嘴鱼作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3种鱼类共形成三大类群,其中仿石鲈科8个属聚成一类群,金线鱼属和眶棘鲈属的种类聚成另一类群,眶棘鲈属未能与仿石鲈科形成单系.同时,基于属间遗传距离比较,眶棘鲈属与金线鱼科的遗传距离比其与仿石鲈科各属的遗传距离要小得多,表明眶棘鲈属与金线鱼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支持眶棘鲈属隶属于金线鱼科的观点.此外,传统分类资料中归类于仿石鲈科的髭鲷属(Hapalogenys)也没有与仿石鲈科聚成单系,而是独自形成一支,位于进化树基部,显示出髭鲷属与仿石鲈科关系较远,与近年来认为髭鲷属应该从仿石鲈科中划分出去的结果一致.在仿石鲈科内部,少棘胡椒鲷属(Diagramma)中的少棘胡椒鲷与胡椒鲷属(Plectorhinchus)的种类关系很近.在进化树上,少棘胡椒鲷位于胡椒鲷属的内部,花尾胡椒鲷最先分化出来,位于该分支基部,支持少棘胡椒鲷归为胡椒鲷属,名称沿用原来的学名胡椒鲷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