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种森林更新方式对气候、土壤、森林水文以及物种等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更新特点及采育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林区不同地区和林型的天然更新特点及采育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天然更新能力很强,具有大量结实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更新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生态环境的制约。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特点是以伐前更新为主,阔叶树比重增多,幼树分布不均匀,需人工补植。现行的“一次采育伐”是不合理的,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加大等带间隔皆伐的比重,在迹地上人工更新,在依靠天然更新的伐区应以二次渐伐为主。优先发展人工更新,以人工更新和促进天然更新,二者结合的原则恢复森林是适合大兴安岭林区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3.
对阔叶林采伐迹地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阔叶林,幼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密度均匀适中。阔叶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减轻了营林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避免了自然生态立地条件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森林更新仍以人工更新为主。受种源、生境异质性、地表枯落物、群落差异性、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影响,天然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我国的推广并不普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天然更新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天然更新的政策、法规和林业相关工程,以及我国天然更新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早期的天然更新是被动的、无主观意识的靠自然力的森林恢复,而现在的天然更新是全面甄别天然更新的环境条件、更新潜力、限制因素和更新目标之后,确定的科学的生态恢复对策。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的理念是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充分利用自然力,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利用演替驱动种,不改变自然演替方向,加速自然演替速度,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的抵抗力,重建生态学系统功能,最终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未来森林恢复的主要科学措施。本文结合经营措施、自然干扰等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天然更新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有效、投入产出比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马尾松采伐迹地入侵种群结构及拟赤杨生长状况,对炼山后天然更新、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不炼山天然更新的树种组成、主要树种种群类型以及拟赤杨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年培育,马尾松采伐迹地由次生裸地演替为次生阔叶林。该次生阔叶林以拟赤杨、南酸枣、檫树等落叶树种占优势,中下层林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次生阔叶林处于落叶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阶段,为不稳定群落。不同处理树种组成及多度和丰富度存在差异。不炼山处理和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物种丰富度均高于炼山后天然更新处理,丰富度分别增加82.6%和60.9%;经方差分析发现,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与炼山后天然更新处理林木多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与不炼山处理林木多度间存在显著差异。次生阔叶林中拟赤杨生长迅速,利用次生裸地发展拟赤杨资源是一种较好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辽西地区森林的主体,大部分林分已进入成熟期或近熟期,更新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课题组开展了辽西油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研究,本项目属森林培育学领域。本项目采取大量临时标准地调查方法开展油松天然更新规律研究,通过固定试验地观测方法研究油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取得的成果为:(1)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油松天然更新规律,为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揭  相似文献   

7.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沙丘的坡向是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质量的关键环境因子。半阴坡为樟子松天然更新提供了适宜的水分和光照条件,天然更新幼树株数极显著多于其他坡向。根据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潜力,将地形因子划分为3种类型,适宜天然更新类型:半阴坡;可持续人工促进类型:阴坡、平缓沙地、半阳坡,辅以整地、浇水等人工措施能更好地促进樟子松天新更新;天然更新不宜类型:阳坡。郁闭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积沙层厚度、植被盖度等对天然更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郁闭度0.3~0.6、枯枝落叶层厚度1~2cm、积沙层厚度>10cm、植被盖度>85%条件下,天然更新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水曲柳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为了合理有效的发展水曲柳这一珍贵树种,在综述有关水曲柳的生态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反应了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包括水曲柳的分布、适生立地、物候、生长、光合、生产力、生物量、天然更新和混交效应等。综合这些成果认为:发展水曲柳应考虑分布区、限制因子和立地等重要的生态问题。从水曲柳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林学特性考虑,应采用多种途径,如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发展该树种。在人工更新中,为避免或减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更新方式的不同,在过火后的4个林场机械布置样地,每个林场分别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各设置3块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苗高、株数、更新频度进行实测,为今后的火烧迹地更新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更新状况不佳,难以完成天然更新。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低,更新株数越多;在南和西南坡向上,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选择2010年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的晴天,对浙江淳安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类型的森林群落的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小气候因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姥山林场空气负离子浓度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②6种类型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年平均浓度均在1 000个·cm-3以上,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人工森林群落,常绿阔叶树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树群落;③不同季节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变化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④天然森林群落冬季空气清洁度为B级,其他季节均为A级,人工森林群落夏季和秋季空气清洁度为A级,春季为B级,而冬季仅为C级.综合比较不同季节单级系数和空气质量评价系数的变化差异,认为天然森林群落空气质量高于人工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太白红杉的天然更新状况,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太白红杉林的林窗特征及更新数量进行调查,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太白红杉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太白红杉林中,实际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大小均以100 m2左右的中小面积为主,而且林窗的形成方式主要受风雪影响导致折干;2)林窗下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坡位>坡向>坡度>海拔>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和开敞度对林窗天然更新影响最显著;3)幼苗主要集中在中小林窗中,而且在开敞度为0.6~0.8更新最好。因此,建议通过改善林下更新环境,提高太白红杉种子发芽率、幼苗存活率以及成苗率。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可以开敞度为指标进行适度经营,人为创造一定的林窗,以加快太白红杉林的天然更新,维持其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沿海沙质岸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的更新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类型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更新试验结果,认为林冠下更新造林、留伐桩萌芽更新、隔行更新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带状(或块状)更新造林等方式适宜沿海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更新改造。在基干林带前沿,立地条件较差,防护要求较高,宜采用林冠下更新、隔行更新和留伐桩更新等方式。在基干林带后沿,立地条件较好,防护要求相对较低的防护林,宜采用带状更新,更新带宽以30m左右为宜,最大不能超过60m。对于林下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的成、过熟林带,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 - 8月,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区不同样地类型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了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②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混交林相对纯林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③对不同起源地的群落多样性,天然次生林>退耕地人工林>农耕地,且退耕多年地段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接近于天然次生林。④在不同的退耕时间序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呈“小—大—小”的变化过程,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呈“大—小—大”的变化过程。退耕还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的林草布局,促进群落的稳定和更新。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15.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天然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群落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应用群落统计方法分析2004-2013年景区内受人为干扰影响后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不同群落层次的数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该次生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物种组成较简单,近10年更新过程中物种种类从19种增加至21种,更新速度缓慢;乔木层物种数从5种增至6种,马尾松为优势种,重要值从80.30降至76.44,林内伴生树种分布较为均匀;灌木层物种数虽然均为6种,但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经过10年演替更新,草本层发展成为以芒萁占优势的单一物种;景区茶园垦殖后的农地上马尾松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缓慢,对土壤改良作用有限。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管理中要有计划地进行适度人工干预,加速其正向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6.
炼山后不同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天然阔叶林砍伐后炼山,不同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2年后与原始林地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相比都对土壤养分有影响,尤其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速效磷都下降,速效钾却增加,人工更新比天然更新对保持土壤肥力作用更大.随着更新时间的增长土壤养分逐年下降,特别在0~20cm土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云杉林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山林区人工与天然更新在森林恢复过程中各机能,寻求有效技术措施,缩短森林恢复的时间,对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色齐拉山森林采伐迹地上的云杉人工与天然更新成活率,生长状况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为西藏大面积采伐尽快恢复森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武平县天然阔叶林砍伐后火烧山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表明: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比原始林,土壤容积质量增加;总孔隙度下降;而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以及自然含水量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增加,有的下降.而人工更新比自然更新其土壤物理性质变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代杉木人工林皆伐后,采用不同更新方式形成的14年生人工更新杉木林和14年生天然更新杉阔混交林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有影响。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低1.73%和1.69%,毛管孔隙度分别高31.75%和30.99%;天然更新林地土壤各水分含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高0.16和0.14,有机质分别高24.15%和30.66%,全N含量分别高21.99%和21.63%,全P含量分别高44.94%和65.28%。与人工更新相比,天然更新更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