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岸带木麻黄基干林带采用间隔带状采伐和不同采伐宽度更新、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和林带最前沿保留30~50m宽不渐伐前提下对林带渐伐处理郁闭度降至0.2~0.3后套种造林更新。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间隔带状采伐方式对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并选择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刚果12号按等树种造林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三年郁闭成林,生长量均达到速生丰产标准,更新起来新林带内风速小,防护效能显。10m、20m、30m三种采代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幼林生长差别不明显,防护效能以10m、20m采伐带宽度为佳。(2)林下套种树种生长状况与老林带郁闭度关系密切。木麻黄、湿地松在林带郁闭度0.3以下套种生长较为正常,乌墨在林下套种生长不良,木麻黄无性系粤701、粤601、粤501、东1及东2在林带郁闭度0.25以下造林保存离高、生长较快,在  相似文献   

2.
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密切值法,于2002年对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5种更新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间隔带状采伐更新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在间隔带状采伐更新中,以窄采伐带为优。林下套种更新方式中,林带渐伐后林下更新方式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比直接在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高。对于只能进行林下套种更新的木麻黄基干林带.根据林带郁闭度作适当渐伐调整并选用适应于沿海沙地生长具有一定耐荫性的树种在林下套种,可使其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伐方式及整地对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对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问伐、带状采伐、带状采伐栽植山杏和整地措施可有效促进天然更新.对于31a生油松人工林,保留株数为225~375株·hm-2的间伐强度更新效果较好,更新幼树株数为2630~3480株·hm-2,更新频率为78%~83%;带状采伐宽度以8~12m为宜,更新幼树株数为2604~4375株·hm-2,更新频率为67%~91%;通过带状采伐栽植阔叶树山杏,可逐渐把现有油松人工纯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诱导.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体系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武 《农村科技》2014,(9):61-62
<正>选择正确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做到了解不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加以合理地配置和混交,才能建成生长稳定、经济价值高、防护效果好的防护林体系。一、树种选择要求1.农田防护林树种要求1选择树体高大、树冠冠幅适宜的树种作防护林主要树种,以提高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以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5.
两种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天山云杉更新格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新疆天山中部林区天山云杉林在林冠和强度择伐干扰方式下的天然更新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冠干扰方式下,林冠空隙(林窗)内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呈现聚集分布,并在每一聚集分布中都有最大聚集强度;林冠空隙内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林冠空隙形成木呈现出在空间位置上的依存关系.这在所研究的尺度范围内(130 m×80 m标准地),强度择伐干扰后天山云杉保留木呈现聚集格局,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保留木之间依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而在空间上呈现斑块镶嵌、随机排列和空间依存,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择伐作业采伐木伐桩呈现出在空间位置上的依存关系.表明在天山云杉林分中,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强度择伐作业采伐木伐桩之间具有类似于其与林冠空隙形成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明在创造天然更新的条件上,强度择伐作业的采伐木具有某些与林冠空隙形成木相同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7.
保阔栽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人促阔叶林中营造的小块状人工杉木林生长快、蓄积量高、材质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96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18.4m3/(hm2·a);小块状人工杉木林下更新的阔叶林幼树密度达5265株/hm2,能满足天然更新要求,林分皆伐后可天然更新恢复成常绿阔叶林;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的人工杉木林的面积在1hm2内为宜,若带状其带宽在100m内为宜;在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或带状营造人工针叶林,这种"保阔栽针"方式是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的又一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农田防护林现状的调查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生态环境、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多年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实践,得出适宜的农田防护林配置方式:1农田防护林宜选用灌木柠条和乔木白榆、小叶杨为主要造林树种。2北部丘陵防风固沙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木防护林带模式,南部丘陵滩川农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乔木带状混交防护林带配置方式。3林带结构宜为疏透型,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最适疏透度为0.25~0.35。在网格南侧副林带留出风缺口,以减轻农田风蚀。4防护林配置时,其主林带方向应尽量与主风向垂直,主林带方向为近南北方向,副林带为近东西方向,充分考虑地貌条件,其配置走向应尽量与田块走向一致,与农田道路、渠系相结合,灵活配置。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历时28年。先后采用带内、带侧、带间、原带皆伐四种更新方式,筛选出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三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树种。对于不超过10年营造的杨树林带,通过问伐采用带内更新,超过10年的采用带侧更新;对于已开始衰老,但尚能起防护作用的宽林带可采用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对于成过熟林带,或防护作用甚微的残破林带,“小老树”,可采用原带皆伐更新;对于大网格林带可采用带间更新。带内更新应选择3年生的耐荫树种红皮云杉。带侧更新、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应选择4年生的红皮云杉,或4年生换床的樟子松。带间更新应选择速生的落叶松、樟子松搭配。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岔林业局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年龄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人工落叶松近熟林,在其采伐后更新树种的选择上应以云杉、红松为主,不宜选择落叶松造林;在采伐方式上,对落叶松人工近熟林的经营宜采用大强度间伐,每公顷保留400株为宜,不宜采用大面积皆伐和带状皆伐方式;落叶松人工林经济成熟年龄应定15~20 a;在一般公益林区,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龄应定在25-30 a为宜。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林隙状况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更好地揭示长白山北坡红松混交林的林隙状况及其对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采用相邻网格样方法对该地区红松混交林的林隙成因。分布格局及主要树种的更新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松混交林中,各样地林隙面积变动在2256 ̄2560m^2之间,形成林的枯死木主要是由阔叶树种组成,林隙分布比较均匀,小林隙占多数,大林隙数量少,均匀分布的林隙和生长过程中层林冠的多次疏开,为红松幼树提供了多次的生长空间和机  相似文献   

12.
妙峰山林场主要针叶林冠层特征及潜在火行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树冠火是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针叶林造成严重损害的森林火灾。了解针叶林冠层特征, 探究树冠火发生、蔓延机制, 估测潜在冠层火行为是预防和扑救树冠火的关键。方法本研究以妙峰山地区主要的针叶林, 油松林和侧柏林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灌木、草本和地表枯落物负荷量, 采用分段标准枝法对冠层可燃物负荷量进行了分层调查与测算, 研究冠层特征(冠层密度、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的垂直分布规律; 并利用树冠火发生和蔓延模型以及火焰高度和强度模型, 按照树冠火类型划分标准, 研究针叶林树冠火发生的概率、类型和潜在火行为。结果油松林平均冠层密度为0.192kg/m3, 侧柏林为0.127kg/m3, 油松林冠层平均有效可燃物载量为1.21kg/m2, 侧柏林为0.619kg/m2; 油松林和侧柏林的下层(0~3m)垂直分布差异性较大, 油松林下层可燃物负荷量占整体负荷量10.5%, 而侧柏林则高达21.1%;在中等和高的燃烧情况下, 2种林分均表现出较高的潜在火行为指标, 油松林最高蔓延速度、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分别为:91m/min、45281kW/m、23m, 侧柏林为85m/min、19911kW/m、16m。结论冠层密度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随树高变化趋势相似; 林分树冠火发生概率和类型与林分冠层可燃物和冠层密度的垂直分布关系密切; 2种林分的连续型树冠火的潜在火行为估算指标具有蔓延速度快, 火焰强度大, 火焰高度高的特点, 一旦发生树冠火, 人为处置困难。   相似文献   

13.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风景林林下更新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为研究区,基于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林下更新种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以种的存在、不存在为应变量,立地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密度、人为管理方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更新种出现特性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确定对象种的在、不在和立地、林分结构、人为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林分处于演替初始阶段,以天然落种为主,不同更新种在不同林分内的更新状况有差异。立地、林分结构、人为管理方式等因子对更新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更新种种类的不同有明显区别,元宝枫、臭椿、黑枣更新种空间出现频率随林分郁闭度增加和割灌措施的实施而增加,与立地因子无关;侧柏和刺槐更新种出现频率与土层厚度密切相关;桑更新种出现频率与主林层优势树种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调查分析了森林经营中常用的两种带状森林结构对幼林生长的效应。第一种是指带状采伐天然次生林后。保留带对采伐带中人工栽植的针叶树种(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保留带的遮荫和优势。显著地抑制了这些针叶树种边缘数行的生长并产生较高的死亡率。保留带的抑制效应:北侧大于南侧。相似立地上,三个针叶树种的生长: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而边缘行的死亡率以红松最低。第二种是指人工营造的落叶松与水曲柳、核桃秋和黄波罗的同龄带状混交林。结果表明:当落叶松与三个阔叶树种树高相差4m以下时,前者对后三者边缘数行的生长和干形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松茸发生地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松茸发生地的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松茸发生地植被组成比较简单,冠层稀疏,郁闭度较低(一般在05~06之间)。松茸主要生长于赤松(Pinusdensiflora)林中、岳桦(Betulaermanii)、杜鹃(Rhododendrondahuricum)和羊胡子苔草(Carexcallitrichos)是赤松最常见的伴生种群。以松茸生产为指标,将赤松林划分为适宜松茸生长的高产天然赤松针阔混交林、低产或不产松茸的疏林型天然赤松林、不产松茸的密林型天然赤松林和人工赤松林4类。松茸保护区可分为生态环境保障带、松茸产出带和缓冲带。  相似文献   

17.
秦岭林区华山松林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山坡下部和溪旁的华山松林,天然更新良好,草类、灌木华山松林次之,峭壁华山松林和竹子华山松林最差。采伐迹地上的更新幼苗幼树组成复杂,非目的树种占有一定比重。此外,分析了采伐方式、集材方式、林分郁闭度、枯落物厚度,土壤厚度,地形、下木及活地被物与华山松天然更新的关系,提出经营利用秦岭林区华山松林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锐齿栎林林冠截留与大气降水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锐齿栎林和灌丛林外降水、穿透降水、干流的测定研究表明:间伐林、未作业林、灌丛穿透降水率分别为91%、80%、87%;林冠截留率分别为7%、14%、13%;前两个林分干流率分别为2%、6%。并建立了各参数具有实际水文学意义的林冠截留、林内降水与大气降水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人工中近熟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落叶松人工中近熟林大径材定向培育试验区与其它保留密度试验区的调查分析比较得出;大径材培育措施可以提高林分的直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获取较高的间伐经济效益;改善林内的光照条件,增加林冠下植物种类和覆盖度;增强林冠下植物天然更新能力,促进异龄复层混交林的形成,缩短培育周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皮云杉等耐阴树种,大径材培育试验区比其它试验区生长良好。同时,对常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大径材定向培育的时间和保留密度等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沿海黑松防护林低产、低质、低效成因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东省沿海黑松防护林进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了导致黑松防护林大面积低产、低质、低效的原因,依据其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划分了低效林类型,确定了其量化指标,总结提出了黑松低效林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