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橘产黄酮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越橘(Vaccinium)属植物的叶片和茎中共分离出176株内生真菌.应用显色反应对176株越橘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2株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Y2-3和L5-5,经鉴定1株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另一株为无孢菌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一步检测.应用薄层层析检测出菌株所产生的黄酮类化合物与越橘原植物产生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同或相似,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出其总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对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促反应产物儿茶素C进行初步分离,用香草醛显色法进一步定量。以建立该酶促反应产物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薄层层析展开剂配方、及薄层分离产物均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检测波长为500nm,展开剂最优配方甲醇:乙酸乙酯:甲酸=8:8:1.5,层析分离所得显色产物为儿茶素C。以儿茶素C为标样,线性范围为50~5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1.0%~93.0%之间,RSD为3.39%。建立了薄层层析与香草醛比色法结合检测儿茶素C含量的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测定茶叶中DFR/LAR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邓振山  李军  苏永杰  雷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735-5737
[目的]保护银杏资源,寻找生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菌。[方法]以健康银杏叶片、树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分离银杏内生菌;再以银杏黄酮类提取液为对照,对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用Al(NO3)3-NaNO2为黄酮类物质特异性显色剂。[结果]共筛选出8株内生菌。薄层层析检测表明,菌株07-Y8的发酵产物有1条层析带,与银杏黄酮类提取液的层析带迁移率相当。[结论]菌株07-Y8内生菌能分泌黄酮类或其类似化合物,这为银杏黄酮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胆固醇氧化酶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初筛和复筛试验,从21种不同来源的样品中筛选出9株高酶活胆固醇氧化酶菌株,采用定性平板检测法、过氧化氢法、羟醛反应法、薄层层析法等定性检测胆固醇氧化酶的活性。[结果]从21种样品中共筛选出48株胆固醇氧化酶菌株,用定性平板检测法从中筛选出9株高酶活菌株(2-6、15-3、3-3、16-5、3-4、4-3、4-6、JM109和10192),其中4.6酶活最高;过氧化氢法共鉴定出6株高酶活菌株,与定性平板法检测结果一致;薄层层析法可定性检测出胆固醇氧化的唯一产物胆甾4-烯-3-酮。[结论]定性平板检测法和薄层层析法可快速、有效的鉴定出高酶活胆固醇氧化酶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并鉴定生物表面活性剂,同时分析其目标产物结构。[方法]运用油平板法、排油圈法等方法对从葡萄中筛选出的72株菌株进行初筛与复筛,初步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薄层层析试验、红外光谱分析等鉴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类型。[结果]从72株葡萄内生菌中分离筛选得到9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其中菌株C2J6发酵液排油圈为最大,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2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通过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菌株C2J6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脂肽类表面活性物质。[结论]试验可为研究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铁载体在生物化感作用中的影响,从种植地黄的3种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具有产铁载体能力的细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菌株产铁载体的生长曲线,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产铁载体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铁载体,并以拟南芥种子为材料,分析铁载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出高产铁载体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S2。该菌株产铁载体最优发酵条件为26℃,180 r·min~(-1),pH值为10.0,培养时间48 h,此时产铁载体含量为64.37%,分离纯化出大极性和小极性共2种铁载体,大极性铁载体能有效抑制拟南芥主根的生长,根长度由1.80 cm减小到0.76 cm。  相似文献   

7.
温钢  卢克欢  赵悦  刘虹  金虎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80-3984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用蓝色凝胶培养基分离筛选出1株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B2。经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经红外光谱与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鼠李糖脂。以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即以20 g/L豆油为碳源、5 g/L尿素为氮源、温度34℃、p H 7.0、发酵时间96 h。在此最佳条件下测得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3.746 1 g/L。该菌株所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其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为180 m N/m。  相似文献   

8.
通过培养基平板对峙培养,从29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了8株对杨树腐烂病病原菌(Valsa sordida)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再结合发酵液的生长抑制率测定,筛选出了1株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对其发酵液的萃取液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初步确定抑菌活性是由一种极性较弱的物质引起的,并对该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活性物质无挥发性,对酸、温度和紫外线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糖脂类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不同地点共采集15批样品,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和蓝色凝胶平板分离,得到200株菌株,经排油圈直径法复筛,其中有6株表面活性较高。以表面活性较高的菌株S211进行摇瓶发酵,对发酵液粗提物进行定性分析、薄层层析(TLC)和红外光谱分析(IR)。结果表明,菌株S211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且具有良好的乳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块分离法、梯度稀释涂布法和划线分离法,从健康紫皮和白皮洋葱中筛选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对10株供试指示菌的抑菌活性,再以洋葱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2种洋葱中共筛选出87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68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真菌16株。通过抑菌试验,发现12株内生细菌对3至9种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23.08%,其中YD–21、YD–23、YD–26、YD–27、YD–32、YD–38、YD–37、YD–22共8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9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表明,菌株YD–27发酵产物在Rf值为0.73处有与洋葱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属于黄酮类物质。菌株YD–27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洋葱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南方红豆杉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从中开展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并借助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株具有产紫杉醇能力的内生菌。根据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间座壳属内生菌产紫杉醇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能够产Iturins类脂肽的芽孢杆菌以应用于植物的生物防治中,以果蔬体内、根际土壤等多生境中分离的118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管碟法对其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其中3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尖孢镰刀菌显示出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薄层层析等方法对产Iturins脂肽菌株进行初步分析,最终确定K103为目标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产抗菌脂肽的K10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K10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K103(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K103)。  相似文献   

13.
以罗布麻叶中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显色法和薄层层析显色法对产生黄酮的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并根据形态特征对筛选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菌株P-1和P-2均能产生黄酮;菌株P-1为镰孢菌(Fusariumsp.),菌株P-2为嗜松青霉(Penicillin pinophilum)。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新提取分离方法,从中国红参中分离出抗衰老成分——麦芽醇即3—羟基—2—甲基—4—吡喃酮,通过理化常数和红外、紫外、核磁、质谱等光谱数据得到了确证。首次应用薄层层析扫描法对我国的长白山红参(抚松县产)、长白红参(长白县产)、双龙红参(海龙县产)及高丽红参(朝鲜南方产)中麦芽酚含量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5.
蔡建秀  吴文杰  吴佐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87-10588
通过薄层层析方法分析出天竺桂果实色素的化合物,再通过紫外光谱仪分析方法鉴定出有效成分。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不同配比作展开剂进行最佳展开剂试验,结果表明无水乙醇∶水∶盐酸(5∶1∶1,V/V)为最佳展开剂。薄层层析只分离出一种黄绿色的色素类化合物,其Rf值为8.3。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初步判定该色素类化合物为β-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亳芍产芍药苷内生真菌。[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亳芍的根部分离内生真菌;从内生真菌发酵液中抽提芍药苷;然后通过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内生真菌所产芍药苷进行鉴定。[结果]从亳芍中分离到22株内生真菌,其中1株为产芍药苷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细脚棒束孢种(Isaria tenuipes)。[结论]从亳芍中分离到了一株产芍药苷内生真菌R12,可作为芍药苷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7.
黄檗植物产小檗碱的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端  郭利伟  殷红  丰慧根  李延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40-10341
[目的]探索黄檗植物产小檗碱的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从黄檗中分离内生真菌,采用改良的碘化铋钾试剂及薄层层析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对可能产生小檗碱的菌株进行扩大培养,然后对培养后提取物采用KBr涂片法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并以氘代甲醇为溶剂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最后进行初步形态学分类。[结果]从黄檗中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菌株BBH6可能产生小檗碱:通过扩大培养以及红外光谱检测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最终确定内生真菌BBH6能够产小檗碱;该菌株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暗色,多细胞,由横纵隔膜分成砖格状,依据真菌形态分类法,该菌株应归属于真菌门的交链孢霉属。[结论]该研究为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galilaeus菌株CPS-2致病毒素的产生条件、毒素活性和毒素组成情况。【方法】 经适宜产毒素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筛选后大量获取毒素;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纯化毒素,所得色谱纯毒素进行质谱分析;采用萝卜幼苗法、小薯片法和幼薯法检测毒素活性。【结果】 确定菌株CPS-2的适宜产毒素培养基为燕麦麸皮培养基,产毒素高峰时间为接种后第9 天。获得了两个可显著抑制萝卜幼苗生长的毒素组分Ⅱ和Ⅲ,梯度稀释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毒素浓度与活性呈正相关,且组分Ⅱ可使小薯片和幼薯组织褐变坏死。质谱分析测定组分Ⅱ的分子量为437.1810,组分Ⅲ的分子量为313.1。【结论】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galilaeus菌株CPS-2可产生致病毒素,至少有两种毒素组分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探讨了其降解原油的性能与生长条件。经过富集培养、平板筛选、血平板筛选、排油圈测定,成功分离筛选出1株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株X-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培养6 d时原油降解率为30.04%。通过硅胶板薄层层析初步判定表面活性剂粗品中含有脂肽、脂蛋白类物质。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为7.0,最适盐度为2 g.L-1 NaCl,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部位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薄层层析纯化,经体外杀灭家兔痒螨的活性检测,对丁香(Eu鄄geniacaryophyllataThunb)花蕾中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纯化,并进一步经理化性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及与对照品活性比较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丁香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石油醚部位提取物中,其50%浓度体外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为20min,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黄色油状化合物III,其50%浓度体外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仅12min,化合物III的理化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杀螨活性与丁香酚对照品完全一致,丁香酚为丁香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