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因此,这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因此,要构建城乡一体、功能藕合、有序和谐的市场体系,及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的生产发展体系。其一,首先要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构建全国统一、城乡和谐的市场体系,并且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间的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机制,使城乡资本、技术、信息、产品、经济资源、劳动力等双向对流、公平交换;其二,在城…  相似文献   

2.
丁祥艳 《农业考古》2007,(6):118-1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优化乡村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体制优化的路径主要有:理顺县、乡、村之间的权力关系;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五个统筹”.并把“城乡统筹”放在这个新时期伟大发展战略的首位。中央为什么在此时把“城乡统筹”提到如此空前的高度呢?我先前曾从“人文贫困”的概念出发提出农村“制度贫困”一说.今让我们再次从农村“制度贫困”的角度来本会一下“城乡统筹”的“历史沉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无论是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 农村现代化”。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目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 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走好城乡融合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乡村振 兴促进法》、《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相关文件。本文针对N 市 S 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探究。找寻适合N 市S 县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促使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落实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6.
多层面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新世纪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统筹城乡发展要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等多个层面来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改善并优化县(市)政府管理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县(市)政府创新与和谐发展活力。经验表明,县(市)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关键是县(市)政府是否敢于和善于推进其体制、机制创新。进而从理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新手段、新方式、新模式。在政府全面创新进程中,必须始终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全局、以打造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其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必定是科学与和谐、持续与健康的新气象。因此,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促进县(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城乡发展关系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强调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说明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发展。总体思路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和完善已经形成的土地制度、市场机制、投入政策,通过科教兴农和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能源问题,通过统筹城乡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通过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三农”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李合章  刘书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09-12411
研究了临沣寨寨墙整体布局,其与村落所处的宏观与微观地形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寨堡"居高近水"的造址原则。寨墙的具体走势,满足了防御、通行、心理安抚等多层次的功能需求。寨墙与门道的构造方法也显示出中国营建技艺的地方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村民自治的内涵,分析了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乡政府与村委会、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孙杨  代晓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49-15750,15780
阐述了"迁村并点"在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基础。从新村选址、规划结构、规划道路、建筑布局、公共设施以及景观设计6个方面对平地、香云新村"迁村并点"的规划方案加以分析,指出"迁村并点"不仅可以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曼曼  王妍 《农学学报》2021,11(1):95-100
以皖北A村的西瓜产业为切入点,全面展现当地的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通过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以“滚雪球”的调查方式研究发现,现有人才培训体系已取得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参与积极性增强等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存在培训渠道单一、培训内容规划不合理、参与度不足以及缺乏后续跟踪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农户参与培训意识以及社会支持助力等建议,通过多方面社会支持、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农户参与意识以及后续跟踪指导可以更好地培训农户,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改革初始条件、资源组织方式以及公共权威结构的差异方面比较了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的不同发展模式,分析了其代表的3种不同的社会景观,指出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资源分配缺乏民主性。扶贫工作必须有村级组织的参与,村级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给村级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带来新的挑战。基于此,对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对扶贫资源分配所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乡村也不仅仅只是乡村,它代表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家庭组织及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文化积淀多源于此。乡村保存了国家民族之元气,为固守生命本真的关键节点,其远离枝节性的所谓发展与发达,成为数千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和人力资源种子库。乡村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繁荣贡献了税赋、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论文融入作者的切肤感触,着眼对于普通乡村历史作用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村庄绿化现存问题,针对泰州忘私村村庄绿化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相关知识,结合忘私村地区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系统、全面地对村庄绿化规划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针对村庄道路绿地、公共绿地、滨河绿地等重要绿地景观进行了详细的绿化规划研究,对各个绿地的特点、功能深入分析,以忘私村绿化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村庄整理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对村庄整理项目进行效益评价,为今后的村庄整理规划提供借鉴。津市保河堤镇中南村村庄整理项目是常德市第1个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将评价体系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权重集、隶属函数模型和评价集,对中南村项目实施进行综合评判,通过对最大隶属度原则法、加权平均原则法的比较,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南村村庄整理项目为优良项目,对社会效益的评语为"优",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良",建议后续建设过程中注重三者效益协调发展,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0.
陈冬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33-6633,6635
“富人治村”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多种原因,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何规范富人治村,取其有利去其不利是笔者探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