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69-12870
[目的]解析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并探讨其差异。[方法]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皖麦44和弱筋小麦皖麦48为供试品种,应用粉质仪测定3个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结果]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小麦粉吸水率分别为63.2%、55.8%和55.0%,其中强筋小麦粉的吸水率最高。小麦粉的面团形成时间随着筋力的减弱而缩短,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形成时间分别为5.8、5.5和1.5min。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10.7、7.2和3.6min。小麦粉的面团弱化度随着筋力的减弱而增加,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弱化度分别为29、41和91。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评价值分别为105、85和44。[结论]试验得到的粉质参数较好地反映了供试小麦品种的筋力,该测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鲜(冻)肉样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方法。[方法]用福斯8400全自动定氮仪代替传统国标法GB/T5009.44—2003(半微量定氮法)测定鲜(冻)肉类中的挥发性盐基氮,通过方法的改进,对比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结果]改进后的全自动定氮仪方法与原国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且改进后检测方法的精确度优于原国标法,同时避免了人工滴定产生的试验误差。[结论]应用全自动定氮仪测定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具有操作简单、省时快速、效率高的优点,适合快速检测大批量样品,改进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麦杂交组合F2群体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特点。[方法]以小麦杂交组合郑麦9405/皖麦19F2代随机群体为试材,分析335个单株籽粒的全麦粉总戊聚糖(TP)含量。[结果]双亲郑麦9405和皖麦19的总戊聚糖含量分别为7.55%和8.80%,B代群体的全麦粉总戊聚糖含量平均值为7.04%,总戊聚糖含量高于亲本皖麦19(8.80%)的单株占5.7%,低于亲本郑麦9405(7.55%)的单株占65.4%,介于双亲之间的单株占29.0%。其中,总戊聚糖含量高于9.00%的有11株,占3.3%,高于9.50%的有3株,占0.9%;低于5.00%的有14株,占4.2%,低于4.50%的有4株,占1.2%。[结论]在具有不同总戊聚糖含量亲本的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能够筛选出高、低总戊聚糖含量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抗倒伏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广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009~2011年安徽省淮北片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以小麦品种"皖麦50"为对照,采用互作方差(Shulka)和变异系数(CV)分析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紫麦19"具有高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较好、适应性较广、品质突出等特点。[结论]"紫麦19"作为替代安徽省主栽品种"烟农19"的理想品种,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赵太宇  张存岭  陈若礼  刘超  张东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65-16566,16617
[目的]研究淮北4个小麦新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动态。[方法]4个小麦新品种分别为烟农19、豫农202、济麦22和淮P2-7。[结果]烟农19、豫农202、济麦22和淮P2-7小麦主茎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变化,主茎质量日增最大值点位于越冬始期前13 d和终花后5 d左右,转折点位于拔节前4 d和终花后11 d,籽粒质量日增最大值点位于终花后13 d左右;穗粒质量曲线转折点为终花后9和18 d,千粒重曲线转折点为终花后7和20 d。[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了解淮北地区冬小麦干物质增长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烟农19、皖麦50迟播30d对小麦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示:烟农19适当晚播分蘖成穗率仍较好;皖麦50晚播千粒重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中国小麦在欧洲品质实验室的评价结果,探讨不同国家小麦的品质分析标准。[方法]选用中国黄淮麦区的两个主导品种(烟农19、济麦22)在比利时国家农艺研究中心品质实验室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吹泡仪、快速粘度仪等仪器进行品质分析。[结果]烟农19显示出较强的面筋质量,可以用于制作面包,也可以用于生产高质量的面筋;济麦22的品质分析结果显示不适合用于制作面包,但是可能适宜于制作面条制品。[结论]近红外仪器的蛋白质含量预测结果均高于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欧洲的近红外模型的建立样品来自于欧洲小麦。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与糯小麦杂交后代糯质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糯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皖麦19"、"皖麦48"等20个小麦品种为母本,糯质品系"W1032"为父本,配制20个杂交组合,在F2代群体中鉴定糯性变异材料,计算全糯质籽粒出现的比例。[结果]20个杂交组合的F2代随机群体中,全糯质籽粒出现的频率为0.75%~3.05%,其中13个组合F2代随机群体的糯质籽粒出现频率符合"1/64"的分离比例,说明小麦糯性变异主要由主基因控制,并可能存在微效基因修饰。[结论]该研究为糯小麦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为小麦营养品质的改良和高、低类胡萝卜素含量种质资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25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其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白度和黄度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来源地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250个小麦品种(系)籽粒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和黄度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全麦粉黄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OX活性、全麦粉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北方地区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南方地区。[结论]来源于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若干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白度等性状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1.
10个小麦品种面粉品质对其面条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樊宏  王慧  汪帆  王冠球  张文明  郑文寅  姚大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21-9123,9126
[目的]研究小麦面粉及面条若干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分析小麦面粉与面条若干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烟农19、皖麦48和扬麦12等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其面粉的14个主要品质性状和面条的8个品质性状,并进行面粉与面条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小麦面粉14个主要品质性状及面条8个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面条色泽和表观状态均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灰分含量、总戊聚糖含量、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高峰粘度、最后粘度等部分淀粉性状呈显著正相关;面条适口性、光滑性和面条评分也表现出相似趋势。[结论]该研究10个小麦品种的面粉品质对其面条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探讨小麦品种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差异。[方法]选用皖麦33、皖麦48、烟农19、扬麦158和W1032(糯小麦)5个小麦品种(系)种子为材料,设置上部穗位、中部穗位、下部穗位和整穗(CK)4种处理,通过种子大小测定、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冷浸试验、电导率测定、模拟田间出苗率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脂肪氧化酶(LOX)、过氧化氢酶(CAT)和脱氢酶(ADH)5种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综合评价种子活力,并进行整穗(CK)种子的主要活力指标间相关分析以及对5个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主要活力指标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等指标均与模拟田间出苗率呈显著相关;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测定均是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小麦中部穗位种子活力较高,下部穗位种子活力次之,上部穗位种子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而皖麦19在乳熟期发生2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45°~20°)倒伏,倒伏率为17.62%.皖麦19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及其干物质输出率均高于未倒伏品种和轻微倒伏品种,不利于其抗倒伏.烟农19的株高和重心高度适中,基部节间机械强度较大,干物质在乳熟前输出较慢,乳熟后迅速分解输出,有利于茎秆抗倒和产量提高.因此,得出江淮平原兼顾高产和抗倒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和周麦2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麦生长过程中Cu和Cd胁迫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烟农19为供试小麦品种,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Cu和Cd胁迫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根区、非根区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Cu和Cd胁迫下蔗糖酶活性随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幼苗期到抽穗期同类金属处理下根区、非根区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且蔗糖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抽穗期或成熟期。除拔节期,Cu-Cd交互作用增大了Cd单因素作用下的根区、非根区及Cu单因素作用下的非根区的蔗糖酶活性,而对拔节期单因素作用总体表现为降低作用。总体上看,Cu、Cd单独作用下根区蔗糖酶活性大于非根区。[结论]小麦根际对Cu、Cd胁迫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并随小麦生长时期及重金属种类、处理浓度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8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的差异。[方法]4个半冬性品种分别为矮抗58、良星66、济麦22和烟农19,4个弱春性品种分别为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新麦20。[结果]从株高和节间长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较好;从壁厚和节间粗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济麦22和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和安农0305较好;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和济麦22相对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相对较好。[结论]沿淮地区抗倒伏能力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矮抗58和济麦22,弱春性品种为偃展41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鲁麦22和高产优质强筋冬小麦品种烟农15为试材,采用池栽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开花后14 d内烟农15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与种鲁麦22没有显著差异,开花14 d后积累加快,含量显著高于鲁麦22。起身期追施氮肥显著影响籽粒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与供应;开花期追氮导致谷蛋白含量降低;与挑旗期相比,拔节期追氮使谷蛋白的积累受到较大影响,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显著降低;以挑旗期追氮对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以及谷蛋白大聚合体的积累最有利,其次是拔节期追施氮肥。鲁麦22以拔节期追氮产量最高,挑旗期次之;烟农15以拔节期与挑旗期追氮产量最高,起身期次之。[结论]鲁麦22以拔节期追施氮肥效果最好,烟农15以挑旗期追施氮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