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湖北省稻田害虫的卵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及螟黄赤眼蜂(T. australicum)为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94.1%~95.0%;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parnarae)为次要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87.5%,其他卵寄生蜂的寄生率较低,一般低于35%。  相似文献   

2.
<正> 豆天蛾是我国黄淮地区夏大豆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连年为害,普遍严重.1985年,安徽省阜阳地区豆天蛾成虫大发生,后经作者定株系统调查,发现豆天蛾卵寄生率达90%以上,其中黑卵蜂(Tele-nomus spp) 寄生率达82.1%,是豆天蛾卵寄生蜂的优势种群,有效地控制了豆天蛾幼虫的发生量.因此,在制定大豆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中,应重视豆天蛾卵寄生蜂的发生数量,注意加强保护和利用. 掌握黑卵蜂种群寄生豆天蛾在一定环境内的空间分布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选用相应的田间取样技术和调查资料的数理统计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4年的调查研究,在辽宁省沈阳和吉林省延吉两地发现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ulsky)卵的寄生蜂共6种:天幕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terbraus(Ratzeburg)〕、毒蛾黑卵蜂(暂拟)(Telcnomus sp.)、大蛾卵跳小蜂〔Gocncyrtus Kuwanae(Howard)〕、斑角跳小蜂〔O.masii(Merc.)〕、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Rusch.)〕、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其中在天幕毛虫卵内越冬者有4种,寄生率为13.6%—18.0%,以天幕毛虫黑卵蜂及大蛾卵跳小蜂为优势种;当年世代有4种,寄生率为7.1%—11.3%,以大蛾卵跳小蜂及舞毒蛾卵平腹小蜂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东北地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赤眼蜂优势种,以满足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的需求。[方法]在半自然条件(田间网罩)下,测试不同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寄生潜能;在大豆生产田条件下,调查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粒校正寄生率为70.1%,防治效果达67.0%。[结论]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减少农药的用量,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增加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采用田间小区笼罩法比较了5种赤眼蜂对卵的寄生率;设计采用4级放蜂梯度的方法,比较各梯度防治效果、产量和增产率。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最高,达到61.8%,放蜂量以45万头·hm~(-2)为宜,平均防治效果63.6%,增产率8.2%。说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搜寻力和生殖力特征,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卵粒寄生率高,田间防治效果理想,放蜂方法操作简单,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十字花科蔬菜间作甜玉米、黑光灯诱虫育蜂笼这2种田间保护增殖措施,探讨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以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nunatoidea baar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nella种群数量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地间作甜玉米使得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有明显的提高,为4.62%~11.47%;黑光灯诱虫育蜂笼的设立对田间小菜蛾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起到了良好的增殖作用,自2002年4月初到6月底,诱集小菜蛾产卵127300粒,培育卷蛾分索赤眼蜂10万多头.在育蜂笼设立初期,笼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为87.34%,距笼5m之外其寄生率急剧下降,其有效扩散范围不超过20m.2个月后的调查表明,赤眼蜂可逐步扩散到离育蜂笼30m处,各调查点之间寄生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距笼25m范围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维持在50%以上,有效地抑制了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种类,为其人工扩繁及利用本地寄生蜂等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7-9月,选择云南省瑞丽市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基地的玉米田,采用普查方法调查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寄生率,在人工气候箱中建立黑卵蜂实验种群,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分析其在室内对斜纹夜蛾卵粒的寄生率和寄生后的羽化率。【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将寄生于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确定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其在遗传上与巴基斯坦种群(T._remus_Pakistan_KY835081)更接近。在田间观察的15 d中,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有2 d均为0,其余各观察日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中最低均为57.1%,最高分别为100.0%和99.9%,平均分别为84.7%和83.6%。室内养殖观察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卵块的平均寄生率在95.00%以上,寄生后的平均羽化率为70.91%。【结论】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经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在自然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寄生效果较好,具有开发为防控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天敌寄生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四种赤眼蜂对米蛾利他素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四臂嗅觉仪分别测定了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微突赤眼蜂T.raoi、舟蛾赤眼蜂T.closlerae对来源于米蛾Corcyra cephalomica卵、米蛾卵浸提液、米蛾腹部鳞片浸提液的利他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赤眼蜂对米蛾利他素有明显的趋向反应,表现为600s内,赤眼蜂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比对照区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重要竹节虫的鉴别、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介绍了我国重要竹节虫()的种类、地理分布以及其生物学特性与危害情况.大部分种食性很杂,不仅危害多种林木,而且也危害多种农作物,而个别种则食性单一.这些重要的竹节虫共计14种,即平利短肛棒BaculumpinglienseChenetHe、断沟短肛棒B.intersulca-tumChenetHe、崇信短肛棒B.chongxinenseChenetHe、小齿短肛棒B.minutidentatumChenetHe、白带足刺Phobaeticusalbus(ChenetHe)、英德小异MicadinayingdeensisChenetHe、浙江小异M.zhejiangensisChenetHe、异尾华枝SinophasmamirabileGünther、拟异尾华枝S.pseudomirabileChenetChen、斑腿华枝S.maculicruralisChen、褐喙尾RhamphophasmamodestumBrunner、博白短足异Dixippusbobaiensis(ChenetHe)、双线短足异D.bilineatus(ChenetHe)、腹指瘦枝Macelinadig?  相似文献   

13.
l987~1990年通过对花魔芋、东川魔芋,白魔芋3个魔芋种的种间和种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花魔芋,东川魔芋,白魔芋是雌蕊先熟型异花授粉作物,在附属器释放微臭气味时,雄蕊成熟散粉前1~5d进行种内和种间人工授粉,结实率可达100%。花魔芋是完全自交不育,白魔芋的人工自交可育率很低。  相似文献   

14.
蜂密度和寄主卵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研究了蜂密度和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在第一个试验中,1、2、4和8头1日龄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被分别接入400粒米蛾卵上,结果表明,卵的总寄生率在最高蜂密度(8头)时显著高于其他蜂密度,但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却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蜂密度从1增加到8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几乎减少了近一半,同时每雌产后代数也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另一试验中,50、100、200和400粒米蛾卵上分别接入1头1日龄的赤眼蜂雌蜂,结果表明,随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卵的总寄生率也显著增加,寄主卵密度每增加1梯度,每雌产后代数平均增加了2倍,由此可以看出,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谱带的差异,鉴定了4种赤眼蜂。舟蛾赤眼蜂在谱带B区有b_1,其余3种赤眼蜂B区无带。拟澳洲赤眼蜂在A区有a_3、a_4带。而稻螟赤眼蜂在A区为a_1与a_4带;玉米螟赤眼蜂为a_2和a_5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以经典的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国产米仔兰族植物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值分类方法对中国米仔兰族4属10种植物的分类作进一步探讨。每个运算分类单位(OTU)选用30个性状,进行多态编码,然后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公式和UPGMA公式进行聚类运算。数值分类的结果为中国米仔兰族隶下的几个属的划分,尤其是椤木属Amoora的独立,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对大叶山椤提出新的组合:Aphanamixis polystachya(Wall.)R.N.Parker var.grandifolia(BL.)X.M.Chen,comb.nov.  相似文献   

17.
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来源及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寄主卵表面存在对野蚕黑卵蜂有引诱作用的识别利它素,它主要来源于其寄主野桑蚕雌蛾性附腺中,同时发现在其替代寄主桑蚕雌蛾性附腺中也同样存在具利它素活性的物质。取自桑蚕雌蛾侧输卵管的卵涂上雌蛾性附腺内容物后,野蚕黑卵蜂对其的接受率(83.3%)明显高于缺乏性附腺内容物的侧输卵管卵(36.7%).初步探明雌蛾性附腺内容物中具利它素活性的是8kD以上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昌吉州养殖相对较发达的五县一市30个水体中捕得355尾养殖鱼类和非养殖鱼类的剖检看,共检获鱼类寄生虫18种,分属7纲、12目、13科、13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蠕虫6种,甲壳动物3种。在检获的18种虫体中,除舌状绦虫外,其余均为新疆首次报道。另对其流行现状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