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眼下又到了扣蟹大眼幼体选择的关键时刻,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复杂状况,众多扣蟹养殖户陷入迷茫之中,扣蟹大眼幼体生产和销售环节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选择和培育大眼幼体关系到千万养殖户至少2年的养殖收益,不得不慎之又慎。那么,新时代扣蟹养殖都有哪些特点?今年养殖  相似文献   

2.
利用网箱、水泥池和池塘分别培育人工半咸水繁殖的河蟹大眼幼体至 期仔蟹 ,以水草为隐蔽物 ,新鲜鱼、虾等肉糜为主要食物 ,保持良好水质 ;采取上述技术措施 ,网箱内培育的仔蟹成活率为 75%、水泥池达 86 %、池塘为 4 0 .5%。  相似文献   

3.
胡小燕 《农技服务》2014,(6):199-199
<正>从大眼幼体到商品蟹要历经多次蜕壳,每蜕壳一次成活率都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成活率对成蟹养殖成活率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提高各期养殖成活率,就必须加强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培育,强化技术措施,精心饲养管理,也只有强化五期仔蟹的培育,才能提高成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用以培育一龄蟹种的蟹苗以5月上旬以后的为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培育成活率,又有利于降低性早熟率。5月以后的蟹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8种药物对蟹寄江氏伪钟虫(Pseudovorticella jiangi)的杀灭效果,并探讨苯扎溴铵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各药物对江氏伪钟虫24 h LC5o依次为:结晶紫0.18 mg/L,苯扎溴铵0.26mg/L,高锰酸钾1.53 mg/L,月苄三甲氯铵1.81 mg/L,硫酸锌2.31 mg/L,亚甲基蓝3.53 mg/L,磺胺甲氧嘧啶钠5.96 mg/L,甲醛23.04mg/L.苯扎溴铵对江氏伪钟虫2 h LC50为6.57 mg/L;对大眼幼体2、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54.78、14.81、5.5、3.64、2.78、2.94mg/L,安全浓度为0.48 mg/L;对Ⅰ期仔蟹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21.46、14.7、7.78、5.44、4.02 mg/L,安全浓度为0.65 mg/L.依据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方便性为渔药选择原则,苯扎溴铵最适合作为河蟹养殖生产中江氏伪钟虫的防治药物,建议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阶段采用泼洒浓度为0.35 mg/L进行防治,大眼幼体阶段也可采用药浴浓度为8.0 mg/L、时间为2h的药浴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一般养蟹周期为两年,刚孵出的小蟹如蚤状幼体在水中发育生长,逐渐长成小蜘蛛一样的大眼幼 体,即为蟹苗.大眼幼体又要经过1年的培育成80~200只/kg的扣蟹,再养殖1年才能长成商品蟹. 如果采用快速养殖法,可把当年的大眼幼体养成商品蟹,能缩短1年的养殖周期,这样既省工省料,经 济效益又高.  相似文献   

6.
一般养蟹周期为两年,刚孵出的小蟹如蚤状幼体在水中发育生长,逐渐长成小蜘蛛一样的大眼幼体,即为蟹苗.大眼幼体又要经过1年的培育成80~200只1公斤的扣蟹,再养殖1年才能长成商品蟹.如果采用快速养殖法,可把当年的大眼幼体养成商品蟹,能缩短1年的养殖周期,这样既省工省料,经济效益又高.现将快速养殖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一般养蟹周期为两年,刚孵出的小蟹如蚤状幼体在水体中发育生长,逐渐长成小蜘蛛一样的大眼幼体,即为蟹苗。大眼幼体又要经过1年的培育,形成80~200只/kg的扣蟹,再养殖1年,才能长成商品蟹。如果采用快速养殖法,可把当年的大眼幼体养成商品蟹,能缩短1年的养殖周期,这样既省工省料,经济效益又高。现将快速养殖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树林  邢克智  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08-4310
配制不同浓度的Mg2+、Ca2+溶液培育幼蟹,研究Mg2+、Ca2+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用水中的Ca2+、Mg2+含量及Mg2+/Ca2+(R)必须达到一定范围,才能使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其中Mg2+含量在300~500 mg/L,Ca2+含量在100~200 mg/L,R=3时,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的成活率为28%~48%,Ⅲ期仔蟹的体重平均达到54.88 mg。  相似文献   

9.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经55.244 mGy的低剂量中子刺激后,体内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体重增长动态。结果表明,扣蟹处理与对照(未进行低剂量中子刺激)相比,巯基(-SH含量)、谷胱甘肽含量(G-SH)、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Hyp)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自由基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则极显著下降(P<0.01),蟹壳颜色较深;幼蟹体重亦明显增加。表明低剂量中子刺激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对培育大规格扣蟹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日农村》2002,(3):24-24
一、技术简介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是指在河蟹蟹苗、蟹种培育阶段的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过程中推广的一项新型技术。主要内容是: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栽种水生植物等措施,保持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生产上通过对养殖水域的水质、所用饲料及用药等严格控制,使生产出的河蟹产品的各项安全指标中的各项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养殖水域的水质排放也应达到无污染标准。该技术是我国适应WTO和满足人们对无公害水产品需求的必由之路。采用该技术培育扣蟹,亩放0.5公斤大眼幼体,可培育出规格为100-120只/公…  相似文献   

12.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潘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潘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Ⅱ期潘状幼体,Ⅱ期溢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Ⅲ期潘状幼体历时5—6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潘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平均体重及规格分布。结果显示:(1)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野生群体中后期的平均体重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雄蟹在5-6月和7-8月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雌蟹在8-9月WGR和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2)尽管野生群体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P0.05),但成活率略低于人工繁育群体,故两群体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P0.05)。(3)就最终成蟹规格分布而言,野生群体大规格雄蟹(体重≥175 g)和雌蟹(体重≥125 g)比例多于人工繁育群体,而中等规格雄蟹(体重125~174.9 g)和雌蟹(体重100~124.9 g)的比例低于人工繁育群体。因此,长江水系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优于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可以进一步发掘其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  相似文献   

14.
二、强化苗种管理首先对外来苗种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当地扣蟹养殖和早繁苗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河蟹养殖的回捕率。其次,在河蟹的放养模式上.改变了过去每亩放苗3000~5000只的密放粗养,采用稀放精养,每亩放养100只/公斤左右的扣蟹700只和早繁大眼幼体培育的当年幼蟹1000只。  相似文献   

15.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利用网箱、水泥池和池塘分别培育半咸水繁殖的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仔蟹,以水草为隐蔽物、新鲜鱼、韪等肉糜为主要食物,保持良好水质;采取上述技术措施,网箱内培育的仔蟹成活率为75%、水泥池达86%、池塘为40.5%。  相似文献   

17.
无齿相手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齿相手蟹的幼体发育经过4个sou状幼体和1个大眼幼体期。大水温25-26℃,盐度15,光照度200-200Lx的条件下,从第一期sou状幼体出膜到大眼幼体出现历时12d;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出现为4-5d。作者观察的无齿相手蟹各期幼体的形态与Baba所描述的有些不同,尤其是各期sou状幼体第1,2颚足的刚体数本文结果均分别为不变的10根和4根,且按2,2,3,3和1,1,1,1有规律的排列,本文还对相手蟹属的幼体形态特征进行讨论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8.
无齿相手蟹的幼体发育经过4个sou状幼体和1个大眼幼体期。大水温25-26℃,盐度15,光照度200-200Lx的条件下,从第一期sou状幼体出膜到大眼幼体出现历时12d;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出现为4-5d。作者观察的无齿相手蟹各期幼体的形态与Baba所描述的有些不同,尤其是各期sou状幼体第1,2颚足的刚体数本文结果均分别为不变的10根和4根,且按2,2,3,3和1,1,1,1有规律的排列,本文还对相手蟹属的幼体形态特征进行讨论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采取室内小型试验和温棚培育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密度对育成V期幼蟹存活率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Ⅴ期幼蟹存活率随大眼幼体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即幼蟹存活率与大眼幼体密度呈负相关。室内小型试验条件下大眼幼体的适宜密度为8~12只/L,Ⅴ期幼蟹存活率达43%以上,温棚培育池中大眼幼体的投放密度应低于3818只/m2。  相似文献   

20.
蟹苗俗称“大眼幼体”.是第五期蚤状幼体经过脱皮变成大眼幼体的.它有一对复眼附着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眼窝处故而得名。大眼幼体是培育蟹种和养殖成蟹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早期幼蟹的成活率.因此要重视蟹苗的选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