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刺参产业发展迅速,传统的工厂化育苗配合池塘养殖的生产模式出现了饱和乃至过剩的情况,消费者相比较而言更加认可野生海参的品质.刺参海区网箱育苗技术基本成熟,在该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提高苗种规格就成为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新课题.因此,本文分别从附着基网袋目数、新旧附着基两方面考虑,旨在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保证成活率、提高苗种规格,从而为刺参网箱育苗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3.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生产中,因稚参成活率低而导致育苗失败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分析了影响稚参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希纯  金勇  何姗  李静 《齐鲁渔业》2014,(11):23-24
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推行工厂化刺参生态育苗技术,项目区平均单位水体稚参苗产量达到0.5kg/m^3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刺参稚参营附着生活后,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为饵料,这就需要在附着基上预先培养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预先培养需在采苗前的15~20天进行,操作比较麻烦,并占用大量的空间,后期还需对底栖硅藻进行补充,生产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单胞藻饵料需提前培养,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现象。特别是刺参幼体附着变态为稚参后,浮游单胞藻饵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饵料室会剩余大量的单胞藻饵料,放弃不用则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国内传统的刺参人工育苗工艺规程中,稚幼参的中间培育是在室内育苗池进行的,其生产成本高,培育成活率受室内条件影响而不稳定的问题日显突出。本试验研究,旨在将传统的中间培育方式改扩在露天池塘中进行,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苗种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刺参烂皮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晓 《科学养鱼》2003,(10):48-48
近年来,由于刺参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繁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很快成为北方沿海的主要繁养殖品种之一。但在刺参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病害也逐渐显现,其中以烂皮病较为突出,成为影响刺参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刺参育苗过程中,大面积暴发烂皮病,附着稚参死亡率达70%以上。总结几年的养殖经验,防治烂皮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刺参浅海底播增殖,是针对一些适合刺参生长的海区,由于原来没有刺参或原有刺参资源已经遭到破坏,为恢复或增加海区刺参资源,而从外地移植亲参或苗种的一种仿自然、生态式的资源增殖模式,其增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移植亲参;二是放流苗种。本试验选择的是放流苗种的增殖方式。  相似文献   

11.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2.
刺参苗种池塘小网箱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振平  王秀云  任建功 《水产科学》2006,25(11):581-582
近年来,随着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虾池养殖和浅海围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刺参苗种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室内培育幼参费用既高,又易出现病害,直接投放小个体成活率极低。采用池塘小网箱培育幼参费用既低,效益又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刺参网箱育苗由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传统的工厂化育苗优势明显,目前已在北方大面积推广,但网箱多架设在池塘的上层,刺参饵料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要求,所以新的养殖模式——框架式浮子网笼开始进入养殖户的视野,但该网笼是否可以解决生产上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还要进行相关的试验。笔者通过分别在老池塘和新池塘的不同位置投放一定数量的刺参苗种,定期观察苗种状态,验收时定量刺参苗种,计算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4.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乳山市以往沿海潮间带池塘养参均采用垒石造礁的养殖方式,由于数年连续养殖后,池底淤泥逐渐增多,而且难以清除,造成池底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病害。而利用原有虾池改造的池塘因池底缺乏足够的硬质附着基,其池底还是以烂泥底为主,更容易发生病害。山东省乳山市的渔业科技人员,大胆改革剌参养殖造礁技术,采用遮阳网作为附着基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正>工厂化保苗是目前刺参保苗的主要方式,面临着投入大、成本高、池塘放苗成活率低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参苗的价格持续走低,已接近或跌破工厂化保苗的成本,研究开发新的刺参保苗方法已成当务之急。为推动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刺参苗种,我们自2012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刺参保苗方式—池塘网箱生态保苗。我们首先到山东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进行了刺参网箱生  相似文献   

17.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11月上旬,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 cm左右的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通过采取地下井水或室内锅炉适当升温方式进行越冬保苗,可有效的提高刺参苗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养殖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分别承担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GCNT-LN-04)和"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GCNT-LN-05)。该项目涉及辽宁沿海城市六市十三县。通过上述两个项目六年的生产试验及实施推广,总结出高效生态育苗养殖技术,从野生种参的选育、生态育苗的方式、生态养殖的方式和相关衔接的优化时间到最后培育出优质的种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刺参浅海底播增殖,是针对一些适合刺参生长的海区,由于原来没有刺参或原有刺参资源已经遭到了破坏,为了恢复或增加海区刺参资源,而从外地移植亲参或苗种的一种仿自然、生态式的资源增殖模式。其增殖方式主要有2种:1)移植亲参;2)放流苗种。本试验选择的是放流苗种的增殖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具有生态环保、成本低、易管理、产量稳定、不使用药物等优点,培育的刺参苗体质健壮、成活率高、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深受养殖单位喜爱。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根据池塘水温等条件,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放养幼、稚参,10月份收获。2014年,笔者进行了冬季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1试验条件1.1池塘条件池塘有效水面3.47 hm~2,硬泥底质,最高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