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播期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4年4-9月在西辽河平原的胡力海农场进行了甜玉米的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18日到6月19日之间播种甜玉米均能达到采收标准,4月25日覆膜播种的产量最高,其次是5月1日直播的处理;覆膜播种在穗长、穗粗、单穗重及穗柄长度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直播各播期的穗部性状晚播好于早播;双穗率与空秆率除个别播期外,大多随播期后延而降低,产量随播期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病虫害随播期后延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播期,研究5个播期处理对信粳18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种植的适宜播期为3月9日—3月25日,最佳播期为3月17日,且在最佳播种期下,头季稻加再生稻稻谷产量可达827.0kg·hm~(-2)。说明最佳播种期能够有效促进信粳18再生稻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头季产量和再生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比较不同早稻品种间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差异,筛选耐寒早稻品种和适宜播期,预防或减轻"倒春寒"对早稻生产的影响,探究通过播期调控来实现洞庭湖稻区早稻减灾保产的可行性。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个主推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立3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早稻秧苗素质、产量、生育期变化。播期推迟会使早稻生育期缩短。在第Ⅰ播期时,‘江早361’、‘湘早籼24’、‘中早39’这3个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在第Ⅱ播期时,各品种产量表现较为稳定;第Ⅲ播期时,‘淦鑫203’产量最高,‘金早47’和‘柒两优2012’则产量表现较低。综合看来,‘陆两优996’的产量最为稳定。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早稻的产量呈上升趋势,且同一播期下,秧苗素质表现优秀的品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也较高,产量也较高。综合全生育期和产量来看,直播早稻播种适宜期为4月1日,可有效在二叶一心期避开"倒春寒"低温。表现丰产稳产、产量大的品种有‘陆两优996’、‘中早39’、‘中嘉早17’等。而耐寒性较好的品种有‘中早39’、‘湘早籼24’、‘陆两优996’等。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石阡县优质稻的适宜播期,以金优785为试验品种,设置4个不同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播期对秧苗素质有一定影响,第4播期秧苗综合素质好;播期推迟水稻全生育期缩短但差异不大;播期对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的影响较大但穗长变化不明显。水稻在4月5日-4月20日期间播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在4月15日-4月20日播种的产量比4月5日-4月15日播种的增产,原因是4月15日-4月20日播种的结实率较高,有效穗较多,有增加产量的潜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独山县直播稻适宜的播期,开展了4个不同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在4月5日、4月15日,水稻穗实粒数、结实率高于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其单产较高,分别为773.8kg/667m2、760.1kg/667m2,并显著高于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在大田生产中,独山县最佳播种期为4月上旬末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超级稻早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摸清超级稻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种期,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益阳地区双季超级早稻生产的影响,以‘株两优819’为试验材料,在益阳市赫山区连续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产量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连续2年均以第三播期产量最高,不同气候年景下,超级稻产量年际变幅增加;超级稻双季早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延后而缩短,不同播期超级稻双季早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总粒数与拔节至孕穗期间日平均气温≤22℃的天数呈负相关;乳熟至成熟期间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超过5天可作为高温对其造成明显影响的临界指标。益阳地区超级稻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超级稻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种期,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益阳地区双季超级早稻生产的影响, 以株两优819为试验材料,在益阳市赫山区连续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产量结构差异性及产量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连续2年均以第三播期产量最高,不同气候年景下,超级稻产量年际变幅增加;超级稻双季早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延后而缩短,不同播期超级稻双季早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总粒数与拔节至孕穗期间日平均气温≤22℃的天数呈负相关;乳熟至成熟期间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是否超过5d可作为高温是否对其造成明显影响的临界指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益阳地区超级稻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播栽期对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以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两个超级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 设置3月21日(S1)、3月31日(S2)、4月10日(S3)、4月20日(S4)和4月30日(S5) 5个播期,秧龄均为30 d,移栽期依次为4月21日、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和5月31日,研究其分蘖发生成穗特点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水稻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播栽期推迟,产量呈降低趋势,早播S1的产量最高、迟播S5的产量最低。不同播栽期处理下水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一、二次分蘖总和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S1优势蘖位为第3~第6叶,而S2~S5优势蘖位为第3~第5叶。随播栽期推迟,分蘖发生和成穗叶位趋于集中,F优498一次分蘖发生在S1~S4以3/0~7/0为主,而在S5以3/0~6/0为主;宜香优2115 在S1以3/0~7/0为主,在S2~S5以3/0~6/0为主。一次分蘖成穗率在S1以3/0~6/0为主,而在S2~S5以3/0~5/0为主;二次分蘖发生和成穗以第3~第4叶为主。气象因子对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为一、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蘖成穗率与分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幼穗分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看来,成都平原地区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在4月11日前播种5月11日前移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4月21日前播种5月21日前移栽有利于稳产,在4月21日以后播种5月21日后移栽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决新疆北疆地区棉花播种出苗期低温冷害问题,【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对种子低温胁迫设计不同温度进行播种出苗试验,并结合近20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播种至出苗的适宜播种温度指标、积温指标、确定棉花适宜播种期。【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种子的萌芽率、萌芽天数、萌芽长度、萌芽鲜重及出苗率等各项参数随温度呈非线性有规律变化。棉花种子低温胁迫时间越长出苗越滞后,所需的积温较多。北疆地区棉花主栽品种播种出苗下限温度为12℃,需要活动积温在160℃.d以上,≥12℃有效积温在55℃.d以上。【结论】通过人工气候室试验结合大田实际监测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稳定通过12℃应作为棉花主栽品种播种的初始期;播种期确定在4月下旬,出苗期可免受春季低温冷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和积温的调控效应,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播期试验,旨在探讨播期对春性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发育和积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出苗率下降,且冬前积温降低,显著影响小麦冬前生育进程,植株叶龄减小,分蘖发生数下降,LAI和干物质积累降低。播种至出苗阶段日均温与出苗天数呈指数相关关系,出苗至越冬始期≥0℃积温与此期天数、叶龄、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每推迟6天左右,播种至出苗日均温下降1.0~2.5℃,≥0℃积温上升5~15℃,播种至出苗所需天数延长2~5天,出苗至分蘖所需天数延长1~10天,出苗至越冬始期的天数缩短6~11天,出苗率下降1.5~3.5个百分点,越冬始期叶龄减少0.4~1.0,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分别下降100~150万/hm2、0.04~0.51和30~200 kg/hm2。实现春性小麦壮苗的冬前≥0℃积温为500~670℃,适宜播期10月23日—11月4日,最适播期是10月27日—10月29日。  相似文献   

14.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 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 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 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播种期推迟, 平均全生育期从148.13 d逐渐缩短到123.25 d, 缩短了14.77%; 气象因子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在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受其影响较小。年度间、栽培方式间、品种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随着播种期推迟, 稻谷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3月5日的8507.76 kg hm-2下降到5月24日的6251.01 kg hm-2, 降低了26.53%。播种-移栽、移栽-拔节、营养生长的日数和全生育期日数分别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的表现不一致: 优质稻旌优127 2015年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齐穗-成熟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 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产量分别与播种—移栽日最高气温、移栽—拔节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II优602, 2015年的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一季中稻模式的最佳播种期在3月5日至3月25日, 而中稻-再生稻模式则在3月5日至3月25日期间尽可能早播, 以利于提高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劳动力的短缺,直播水稻具有省工省力的优点逐渐受到重视,因此筛选适宜水条播(直播)的水稻品种是极其重要的。为此,以29份寒地水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条播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条播对寒地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为偏正向,对株高、穗长、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成粒率、千粒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理论产量的影响都是偏负向的。水条播提高了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成粒率、千粒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理论产量的变异程度,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穗重、成粒率和生物产量对水条播反应较敏感的材料,一般其理论产量对水条播的反应也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播种期温度变化对玉米出苗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掌握玉米播种出苗期的温度特性,科学调整玉米播种期提供依据,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温度变化对玉米出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玉米出苗速率加快。玉米出苗速率与4月中旬—6月上旬平均气温存在对数函数关系,与≥12.0℃有效积温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出苗天数与活动积温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稳定通过12.0℃为玉米播种初始温度,14.0~18.0℃为较适宜温度,18.0℃以上为播种适宜温度。耕层温度与气温对出苗速率的影响相同。播种期初始温度应从稳定10.0℃调整至稳定12.0℃为宜。  相似文献   

18.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