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实现三江平原地区水-土-作物的优化配置,本研究从雨养-灌溉兼具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构建含水约束条件为广义农业水资源(即蓝水和绿水)的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LINGO17.0,求解出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水稻、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结果表明,基于2015年现状以及三江连通工程实施后的种植结构优化结果,均呈现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的趋势,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有增有减。三江连通工程为实现该区域的水-土-作物优化配置以及水旱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水-土-作物优化配置,对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政策调控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该地区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未来其水-土-作物配置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现有的水-土-作物优化配置研究,水资源约束条件中大多基于传统的灌溉用水量等农业用水指标。本文从雨养-灌溉兼具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构建含水约束条件为广义农业水资源(即蓝水和绿水)的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LINGO17.0,求解出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水稻、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研究表明,基于2015年现状以及三江连通工程实施后的种植结构优化结果,均呈现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的趋势,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有增有减。三江连通工程为实现该区域的水-土-作物优化配置以及水旱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水-土-作物优化配置,对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12月16日,黑龙江省官方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将在该省行政区域内全面禁止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以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用农产品。新规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当天,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报道称,《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  相似文献   

4.
王秀芬  尤飞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58-164
充分认识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面临的风险,为稳定粮食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运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对作物单产进行趋势模拟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信息扩散模型对吉林省玉米、水稻和大豆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单产损失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豆、玉米、水稻;西北部地区县域的风险普遍较大,其次是东南角地区,而中部地区县域的风险相对较小;吉林省玉米、水稻和大豆3种作物单产损失率30%以上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集饲料和工业原料于一身的多用途作物。2008-201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目标,玉米承担53%的份额,到2020年要达到基本自给。所以提高单产是保障玉米需求的根本途径,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三江平原腹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农作物,2012年粮食总产量11.65亿奴,商品量达到80%以上。近两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全市粮食产量的主要栽培作物。尤其我市加大了玉米绥玉7号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市玉米总种植面积59.5%,在粮食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积极推广应用绥玉7号栽培技术有着重要意义。1绥玉7号的特点绥玉7号由绥化农科所育成,1989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绥玉7号是原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的专营玉米品种,就其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及东北三省30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102-106
探讨各阶段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的变化,为大豆生产、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将1981—2010期间全国及东北三省每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划分为3个年度阶段,然后利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度阶段的递增,全国和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都在增加,特别是近10年比上个10年增加都极显著;虽然1991—2000年全国和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都比1981—1900年极显著增产分别达25.16%和24.54%;而与1991—2000年大豆平均单产相比,2001—2010年全国仅增加1.71%,黑龙江减产5.75%。与1981—1990年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近20年来的大豆种植面积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但大豆单产有明显的提高;2001—2010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单产比1991—2000年分别极显著增加26.96%和35.21%,1991—2000年吉林省大豆单产比1981—1990年大豆单产显著增加20.85%,辽宁省此期间单产增加18.54%。近10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平均单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豆重迎茬所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平均单产各年分阶段都在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的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生产上合理的作物轮作制是大豆单产可持续提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余光明 《种子世界》2011,(10):12-13
1"两杂"基本情况 2010年沧源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的51.27%,产量占稻谷产量的51.27%;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0.6%,产量占玉米产量的85.5%。由此可见,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单产明显高于常规品种,  相似文献   

9.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及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需要,利用ArcGIS 9.3技术最大熵模型研究青贮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目前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种植区从北到东南总体呈现“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分布格局。其中最适宜区面积占28.16%,建议种植中早熟品种;适宜区面积占57.72%,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面积占9.65%,不适宜区占4.46%,建议对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种植模式进行调整并减少种植面积。2030s、2050s气候情景数据预测表明:1986-2050年≥10℃积温与年平均温度持续上升,降水量呈现先上升(2030s)后下降(2050s)的趋势,2030s、2050s气候影响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潜在种植区域明显,表现为青贮玉米适宜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逐渐减小,不适宜区呈现从南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辽宁省的农业经济效益,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2001—2014 年农作物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和GIS 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近14 年玉米、水稻、大豆、油料和蔬菜5 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 年辽宁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增加16.97%,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17.30%和15.85%,且粮食作物始终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较大比例,大致为77.50%。(2)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0.54%,种植比例逐年上升,水稻种植面积减少79.6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33.4%,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4.73%,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63.36%。增加的地区集中在沈阳、铁岭、锦州等辽宁中北部地区。(3)通过对辽宁省各市5 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GIS 空间分析,发现其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玉米、水稻、油料和蔬菜的种植结构呈现出以沈阳为中心向西、北辐射的分布特点,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集聚在大连和沈阳。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的不同影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平均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变化,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宁夏中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中南部山区(以下简称为“宁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40.07%,较1998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夏粮种植比重大幅下降,秋粮占比快速提升;小麦、杂粮种植面积大幅压缩,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有较大提升,作物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宁南山区粮食单产增长67.64%,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除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构成中,油料作物占比大幅缩减(降低46.51个百分点),中药材、蔬菜和瓜果逐渐提升(分别提高12.88、14.25个百分点),青饲料所占比重超过20%;农林牧渔业人口减少,降幅达22.55%,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快速增长,化肥施用量先增后趋于稳定。总之,宁南山区近20年来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作物类型趋于多样,农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2001—2012年河南省夏玉米产量变化及生长季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近年来河南省夏玉米产量变化及其与生长季(6—9月)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的关系,统计了2001—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夏玉米总产、单产和种植面积,同时利用河南省不同纬度18个台站2001—2013年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分析了夏玉米生长季6—9月不同气象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近年来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为干旱、渍涝和风灾;玉米总产的增加主要在于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单产水平一直处于5550 kg/hm2;玉米生长期,特别是灌浆期(8月)遭受阴雨寡照(低温)、高温干旱是造成玉米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倒伏导致减产主要是在玉米灌浆中后期(8—9月)遇到大风灾害性天气。加强在玉米抵御自然灾害性天气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提高玉米单产和全面提升玉米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甜菜制糖产业肇始于黑龙江省,至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调查发现在黑龙江省主要旱田农作物中,甜菜种植效益最好,分别比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增加收入2.38%、60.85%、75.48%;甜菜种植面积户均15.62 hm2,种植密度平均为5.93万株/hm2,轮作年限在4年以上;甜菜种植劳动力主要以雇工为主,土地以流转租赁为主,品种多为国外进口的丸化或包衣种,肥料以专用肥居多,普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甜菜机械化程度较高。甜菜生产投入成本最多的依次为人工、土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作业。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甜菜产质量是当务之急,改变既有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甜菜生产机械化,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是未来黑龙江省甜菜种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发展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口粮作物,是人类生活所依赖的重要食物来源,全球约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2016年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约22 010.76万hm 2,约占全球谷物种植面积的30.7%,远超过玉米、水稻、大豆,居世界谷物种植面积之首。本文论述了世界小麦生产概况,包括小麦的种类、分布及主要生产国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小麦的生产和发展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小麦生产能力逐步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种植面积起伏变化大,二是单产稳步提升,三是总产持续增长。无论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对产量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小麦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 2+147 013株/hm 2(A)、63 068株/hm 2+147 116株/hm 2(B)、64 059株/hm 2+145 077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 2+149 852株/hm 2(A)、61 499株/hm 2+151 807株/hm 2(B)、62 762株/hm 2+147 108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 2、经济产值≥24 000元/hm 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 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 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 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 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 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 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17.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佳木斯区试点,研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辽宁产量极显著高于另两省,后两省间差异不显著;辽宁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另两省,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省份间差异不显著;除一次枝梗结实率外,三省各自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辽宁穗部性状特点一是穗长较另两省短2 cm左右,接近显著水平,着粒密度极显著高于另两省,二是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极显著高于另两省;糙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精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整精米率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趋势,长宽比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垩白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食味值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每穗粒数及其密切相关的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粒率与加工品质均呈负相关趋势,而结实率及其组成部分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与加工品质均呈正相关趋势,食味值与穗部性状的关系也表现类似趋势。  相似文献   

18.
前茬冬小麦栽培措施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前茬冬小麦施氮和种植方式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裂区试验。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N1)和225.0 kg/hm2(N2)为主处理,冬小麦等行距(U)改为夏玉米等行距(UR),20+40沟播(F)改为垄作(BP)的种植方式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UR和N1相比,BP和N2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及干物质重(DM),且减缓LAI、CCI和Pn后期降低幅度。冬小麦季,与U相比,F种植方式增产3.1%、穗数提高6.9%、穗粒数提高2.4%。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5.0%、穗数提高13.8%、穗粒数提高4.9%;夏玉米季,与UR比,夏玉米BP种植方式增产7.1%、穗粒数提高2.4%、收获指数提高5.9%。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13.0%、穗粒数提高9.2%、收获指数提高11.9%。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季施氮22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后效明显,结合沟播冬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全程简化、高效、丰产的栽培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