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黄甜竹的山地造林试验,对不同造林季节、坡位的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时间和坡位对黄甜竹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造林时间对黄甜竹的平均出笋率、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竹高生长量3项指标高低影响表现为:2月﹥6月,而6月的造林成活率要高于2月造林,春季造林能提早郁闭成林。不同坡位对黄甜竹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出笋率、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竹高生长量这4项指标高低影响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的造林效果显著好于中上坡位。  相似文献   

2.
黄甜竹对立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对不同坡位的黄甜竹笋用林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甜竹在不同坡位造林,其成活率、出笋成竹率及竹林生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山坡下部造林效果明显好于山坡中部和上部.  相似文献   

3.
采用厩肥、谷糠、稻草进行覆盖后,显著增加了出笋时间和出笋产量,其中以厩肥效果为最佳,笋期延长29 d;不同覆盖物对于黄甜竹的竹高存在显著影响,覆盖厚度对于竹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覆盖物及覆盖厚度对黄甜竹的胸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覆盖材料对黄甜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影响表现为:厩肥>谷糠>稻草,而且秆部生物量均大于枝叶部生物量,生物量在地上各部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4.
黄甜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分析了不同抚育管理措施对黄甜竹发笋数、成竹数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土除草配合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以来,笔者在祁门县开展了毛竹实生苗培育和造林试验,总结了毛竹实生苗的不同发育时期及其实生林竹高、胸径和笋成竹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5年竹高生长增长较快,年均增高100cm以上,6年后高生长率逐年降低;1~8年生时,胸径生长较快,到第8年时,竹林平均胸径达6.8cm;1~3年,发笋成竹率较高,每丛年发笋成竹超过10株,第4年后逐年下降;笋成竹数与竹高、胸径呈负相关,即随竹高、胸径生长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黄甜竹丰产林16块标准地的地下竹鞭、地上竹高、胸径等因子的系统调查,了解黄甜竹地下竹鞭的结构、生长规律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情况,并分析黄甜竹生物量与竹高、胸径等林分各因子的相互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和幂函数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讨论并论述了改善林下竹鞭结构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提高黄甜竹生物量的指导方法,从而为黄甜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甜竹幼林进行不同肥料施肥试验,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调查出笋成竹、竹高、竹径生长效果,结果表明:施肥对竹林生长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肥料对出笋成竹、竹高、竹径生长等方面促进效果不同.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营黄甜竹施肥技术措施,为本地黄甜竹的丰产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择3种不同立地质量的土地:Ⅰ类地(坡底旱田)、Ⅱ类地(中下坡旱田)、Ⅲ类地(中坡荒地),进行黄甜竹造林试验,并分析不同立地质量经营黄甜竹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黄甜竹在不同立地质量土地上生长效果不同,笋、材产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Ⅰ类地 > Ⅱ类地 > Ⅲ类地,Ⅰ类地上的笋产量和竹材产量分别是Ⅲ类地产量的1.38倍和1.93倍;从经营黄甜竹的经济效益上看,通常在造林后5年内可全部收回前期的投资成本,造林后第8年不包括已建成的竹林价值,可获利6 079元/667 m2,在造林后的8年期间每投资1元平均每年可产生0.3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见,生产上黄甜竹宜种植在山坡中下部土壤较肥沃的土地上,经营黄甜竹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9.
陈清堤 《绿色科技》2019,(9):125-127
对引进闽南地区永春县麻竹移栽母竹苗、侧枝苗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枝苗各性状表现优于移栽母竹苗,造林成活率高出30.48%,差异显著;当年新发笋株数高出0.2个/株(丛);成竹率高出4.91%;当年新出笋直径,侧枝苗超出移栽母竹苗27.9%。生长状况表现为下坡谷地Ⅰ级地>中下坡Ⅱ级地>中上坡Ⅲ级地。不同坡位造林对麻竹出笋数、成竹率、竹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红壤坡面为对照,研究冲积土林地上种植石竹的生长效应,分析造林成活率、成竹率、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立竹数以及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等因子之间的差异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陈大碧溪冲积土石竹母竹移栽造林成活率82.4%,成竹率77.5%,与红壤坡地比,造林成活率、成竹率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8年生冲积土石竹与红壤坡地比,立竹数提高10.5%,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减少82.9%和82.6%,产笋量增加4.5%,减少6.6%,现存竹材量减少26.2%。经方差分析,两者立竹数、平均竹高、产笋量、产材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平均胸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现存竹材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冲积土通过提高经营水平、补充外源营养物质等技术措施,适宜定向培育石竹笋用林。对于冲积土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河岸,改良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有实际应用空间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2种林分密度(低密度、高密度)、3种施肥处理(尿素、生物有机肥和钢渣肥)的毛竹胸径、新竹生长状况、相对增长产量进行研究,以确定钢渣肥能否替代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间新竹株数、胸径以及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新竹株数与产量同样没有产生明显差异,而对于平均胸径则为低密度林分明显高于高密度林分(P=0.041<0.05)。3种不同施肥处理并未对毛竹相对增产量产生显著差异(P=0.138>0.05);在试验所设的2种密度中,低密度毛竹林相对增长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毛竹林(P=0.023<0.05)。基于钢渣肥较低的成本,在生产上可以用其取代尿素和生物有机肥,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时间对毛竹新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材用林纯林中,研究了不同施肥时间(5月份和8月份)对毛竹新竹株数、胸径和新竹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极显著地增加毛竹新竹株数、胸径和新竹高;不同月份施肥对毛竹新竹各项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以5月份施肥毛竹新竹株数、胸径和竹林高度表现最好。因此,在毛竹材用林经营中,要获得竹材高产、经济高效,最佳施肥时间为毛竹春笋小年的5月份。  相似文献   

13.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5.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赤水河流域毛竹林的生产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尿素和不同氮、磷和钾配比的复合肥B、C、D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新竹质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尿素对毛竹林成竹量和枝叶生物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20.17%、130.70%、93.49%、114.03%、111.37%、113.74%,表现出生物量上升而新竹质量降低的效果,生产上需慎用; 2)复合肥B对毛竹林的新竹胸高断面积、秆材量、枝叶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12.50%、121.69%、101.76%、125.69%、126.41%、125.81%,表现为新竹质量和生物量上升,适宜于培育大径用材林; 3)复合肥C对毛竹林各项生产力指标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01.42%、118.28%、100.10%、118.80%、119.07%、118.89%,适宜于培育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 4)生产力综合效应指数大小呈复合肥B (682.63%) > 复合肥C(476.35%) > 尿素(445.26%) > 复合肥D(261.37%) > 对照(100.00%)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毛竹年龄、竹秆部位、竹林所在坡向和坡位、以及全年不同月份对竹材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竹竹材含水量随竹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竹秆基部含水量明显高于中部,竹材梢部含水量最低;竹林所在坡向和坡形影响着竹材含水量,竹材含水量表现出阴坡 > 半阴坡 > 半阳坡 > 阳坡、凹形坡 > 直线坡 > 凸凹坡 > 凸形坡的变化规律;全年中8月份竹材含水量最高,2月份最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4种伐桩处理强度(0株/hm2、225株/hm2、450株/hm2、675株/hm2)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产力和竹材质量;随伐桩处理强度加大,新竹生物量、新竹质量呈稳定提高的趋势;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强度;在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毛竹林中,新竹生物量高达35.4 t/hm2,较伐桩未处理林地提高了27.57%,大径级(DBH > 10 cm)新竹密度是伐桩未处理林地的1.43倍,新竹胸高处节间长度比伐桩未处理林地增加1.8 cm。此外,伐桩处理能显著提高中、小径级新竹的品质,继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设置4种施肥方式:竹腔施毛竹增产剂BNP、竹蔸施尿素、竹腔施BNP+竹蔸施尿素、竹腔施植物生长调节剂GGR,不施肥为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雪灾后毛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竹腔(蔸)施肥,可以明显提高毛竹林立竹数和平均胸径,促进雪灾后毛竹林尽快恢复;连续施肥3年后,毛竹林立竹数和平均胸径分别较对照提高16.8%和5.6%。不同施肥方式比较,以竹腔施BNP+竹蔸施尿素效果最好,其次为竹腔施BNP和竹蔸施尿素,而竹腔施GGR则对毛竹胸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几种施肥方式均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