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玮  李会荣  朱娜  孙凯 《饲料研究》2023,(3):126-129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试验样品经84%乙腈水溶液提取,净化,稀释定容后上机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0;黄曲霉毒素B1的空白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8%~91.6%,精密度(RSD)≤4.5%;玉米赤霉烯酮的空白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4.5%~93.9%,RSD≤4.1%。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步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王雄  王津  程宗佳 《饲料广角》2004,(18):20-22
利用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测定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灵敏度为0.1mg/kg,检测范围为0~5mg/kg,变异系数为3.3%~13.3%,在其检测范围内的回收率为97%~106%,分析1个样品的时间只需25min。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动物饲料小麦中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应用竞争性酶免疫分析法快速定量测定43个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被检的43个小麦样品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有5个(5/43),检出率占11.6%,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有3个(3/43),超标率占7.0%,说明作为畜禽饲料原料的小麦,存在引发动物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的潜在危险。本法适宜于大批量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快速测定,这对于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作为饲料、避免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生长危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台盼蓝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质量浓度(1~25 mg/L)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并表现出与剂量和处理时间依赖性关系.高剂量(10~25 mg/L)ZEA使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细胞周期显著阻滞于G2/M期(P<0.05),并存在剂量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饶正华  李兰 《饲料工业》2012,33(11):54-56
饲料样品经乙腈-水(8+2)提取,提取液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净化提取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可以准确检测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IAC-HPLC荧光检测法可以有效地将玉米赤霉烯酮与其类似物区别开。利用配合饲料、预混料、鱼粉、豆粕、浓缩饲料、玉米进行玉米赤霉烯酮准确性实验,回收率为90.1%~118%。利用鱼粉、预混料、鸡配合饲料、玉米进行方法精密度试验,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以内。因此,本方法中建立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重视镰刀菌属霉菌毒素的污染,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不同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猪对其最为敏感。但是,饲用谷物一般都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肉鸡、奶牛等其他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通过分析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多年来的检测数据发现,中国饲用谷物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现象。其中,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达到93.60%,不同省份检出率略有差异,但均高于87.50%,云贵川和两广地区的饲料样品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最高,达到100%和99.06%。玉米副产物仍是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最严重的饲料原料,平均值达到198.49 μ g/kg。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证实,酵母细胞壁来源的酯化葡甘露聚糖(E-GM)可以有效地吸附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降低养殖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带来的风险,对各畜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步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涡旋、高速离心,移取2 mL上清液加入28 mL含1%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0),过三合一免疫亲和柱净化,用2 mL甲醇洗脱;洗脱液经50℃浓缩氮气吹干后用50%甲醇-水复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光化学衍生器、荧光检测器和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_1标准品溶液浓度在2.5~50.0 ng/mL、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浓度在50~2 500 ng/mL、呕吐毒素标准品溶液浓度在250~5 0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2%~92.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9.5%。采用该方法检测了4种不同饲料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含量,所有样品均检测出1种以上霉菌毒素,说明饲料中霉菌毒素混合污染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可作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的同步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玉米中ZEN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ZEN-McAb)建立间接竞争ELISA,用以检测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N)。检测限为1ng/ml,检测范围为1~20ng/ml。在提取玉米赤霉烯酮的过程中,提取液中的甲醇含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当提取液中甲醇含量为60%时,加标回收率最理想,平均回收率为92.4%。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通过添加最优的化学稳定剂提高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水剂的贮藏稳定性,并研究温度、空气、光照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粉剂贮藏稳定性的影响。在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水剂的贮藏稳定性研究中,通过在不同温度下优化化学稳定剂的组成,筛选出3种提高酶稳定性的化合物明胶、甘油、聚乙二醇400,最佳配比为20%甘油(v/v)、5%聚乙二醇400(v/v)、0.5%明胶(w/v),使酶制剂水剂的活力经40℃储存30 d后基本不降低;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粉剂贮藏条件的研究发现,在4℃、真空、避光条件下,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粉剂的贮藏半衰期可达300 d,且经过模拟胃肠液处理后该酶制剂仍具有较好的降解活性。本研究为该酶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饲料的安全脱毒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1):86-89
建立了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动物性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猪肉、猪肝、鸡肉)经乙腈∶水(75∶25,V/V)提取,正己烷除脂,Bond Elut Mycotoxin萃取柱净化,0.1%甲酸水溶液-乙腈(75∶25,V/V)洗脱,采用质谱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S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系数在0.9983~0.9998之间,线性范围1~100 ng/m L,方法检测限均为1.0 ng/g,定量限为5.0 ng/g,回收率在76.1%~87.2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33%~8.36%,变异系数(CV)在17%以内,可有效实现动物性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我国许多省份发现小母猪采食饲料后阴道红肿,发情延期或假发情,严重时引起母猪阴道脱出、直肠外翻、子宫肿胀、胚胎发育不良及流产等类似中毒的症状。经研究分析发现,是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所引起,这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激素中毒症,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在所有家畜中,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为敏感,饲料中含有1mg/kg玉米赤霉烯酮就足以引起猪的雌激素中毒症,小公猪采食玉米赤霉烯酮后,出现“雌性化”症状,如乳头增大、睾丸萎缩等,还可引起母猪窝产仔数减少。现将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害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又称F-2毒素中毒,是指动物采食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引起的一种中毒病,临诊上以阴户肿胀,乳房隆起和慕雄狂等雌激素综合征为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尤其是3~5月龄的仔猪。一、病因玉米的赤霉病是镰刀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期感染玉米所致的一种病害,尤其是遭冰雹后的玉米。当玉米中赤霉烯酮的含量超过1 mg/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具有生殖系统毒性,对养殖业造成威胁。研究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技术对提高动物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脱毒技术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目前饲料的生物脱毒技术研究进展,并探讨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评估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添加膨润土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1选择28 d断奶仔猪[(10.00±0.85)kg]960头,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试验1日粮采用4(玉米赤霉烯酮水平:0、0.3、0.6和0.9 mg/kg)×2膨润土(0、2或0.5或1 g/kg),试验阶段28~56 d。试验2选择56 d仔猪[(27.00±1.40)kg]480头,分组同试验1。试验2日粮玉米赤霉烯酮水平同试验1,膨润土水平为0或2 g/kg,试验阶段57~75 d。结果显示:随着日粮玉米赤霉烯酮水平的升高,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显著线性降低(P <0.05)。日粮添加膨润土显著提高了28~56 d断奶仔猪饲料报酬(P <0.05)。日粮添加2 g/kg膨润土显著提高了57~75 d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 <0.05)。日粮玉米赤霉烯酮显著降低了采食量和饲料报酬(P <0.05),但添加膨润土显著提高了饲料报酬(P <0.05)。随着日粮玉米赤霉烯酮水平的升高,干物质和氮表观消化系列表现为显著的线性降低(P <0.05)。28 d断奶仔猪阴户宽度、长度和面积随着日粮玉米赤霉烯酮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升高(P <0.05)。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添加2 g/kg膨润土显著降低了阴户长度和面积(P <0.05)。日粮添加膨润土显著提高了2和4周龄仔猪粪中乳酸杆菌含量(P <0.05),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含量(P <0.05)。结论 :断奶仔猪采食较低水平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会降低营养物质消化率,诱发氧化应激,使生长性能下降。添加膨润土后可以缓解采食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对仔猪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市场采集猪配合饲料、鸡鸭配合饲料、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豆粕、棉籽粕和米糠共292个样品,同时测定其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中呕吐毒素含量较高,最高污染水平分别达5 296.3、3 566.2μg/kg,猪配合饲料呕吐毒素含量超标率7.9%;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棉籽粕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较高,最高污染水平分别达300、3 992.5μg/kg,猪配合饲料、鸡鸭配合饲料、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棉籽粕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分别为5.4%、8.5%、4.4%和33.3%;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较高,最高污染水平分别达1 686.3、1 378.9μg/kg,猪配合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率达5.1%;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存在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共同污染问题,猪配合饲料和鸡鸭配合饲料中3种霉菌毒素的共同污染率分别达35.1%和42.9%。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玉米赤霉烯酮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试验采用牛血清白蛋白与玉米赤霉烯酮的耦联物(ZEN-BSA)做包被抗原,标准玉米赤霉烯酮(ZEN)做竞争抗原,以制备的可稳定分泌抗ZEN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初步建立了ZEN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363 2~78.985 2μg/L,最低检测限为0.231 9μg/L;曲线回归方程为y=68.711-25.666x,其中R2=0.987 1,批内平均变异系数为3.10%,批间平均变异系数为6.26%,与相似毒素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1%。说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ZEN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建立牛奶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残留的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牛奶样品经乙腈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C18色谱柱分离,以0.02%(V/V)乙酸―水/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进行定量。牛奶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的检测限可达到1.0 μg/L,且在2.5~100.0 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分离度好,适用于牛奶中的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3个年度,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全国多个省市的饲料厂及养殖场客户采集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样品共191份,检测了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1。结果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玉米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39.4 mg/t、311.0 mg/t和209.6 mg/t,超标率分别为0、20%和19.2%;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玉米样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545.6mg/t、1 255.9 mg/t和1 076.1 mg/t,超标率分别为25%、64.3%和47.6%。值得注意的是,被认为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1在各种样品中的污染情况并不严重,3年来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2.78 mg/t、1.57 mg/t和0.60 mg/t。  相似文献   

19.
1 影响种猪繁殖性能的霉菌毒素。1.1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是由曲霉菌产生的植物源雌激素,常见于被污染的玉米。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特别敏感,早在1928年,McNutt等就发现喂饲发霉玉米的猪发生雌激素综合症。当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超过1mg/kg时,有时既使达到0.1mg/kg时,对于猪也有雌激素过量分泌症发生,造成青年公猪雌性化,要影响生殖能力则需要50~100mg/kg。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建立测定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在不同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为消除食糜上清液中复杂组分对目标毒素检测的干扰,本试验对毒素提取方法、液相色谱的检测波长设置和流动相组成进行了优化。利用单浓度体外吸附试验评价了4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在水、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1)反应上清液经过1次正己烷和3次二氯甲烷提取,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0~9 min和9~14 min分别设定为360、440 nm和235、418 nm,乙腈/水流动相中乙腈比例控制在40%~60%时,本试验采用的HPLC仪对1.00~10 000.00 ng/m L黄曲霉毒素B1和20.00~5 000.00 ng/m L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良好的分离定量效果,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和0.999;检出限分别为0.16和2.00 ng/m L;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差分别为2.37%、4.50%;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差分别为2.74%、8.84%。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1%~110.3%、98.7%~104.1%。2)自制霉菌毒素吸附剂样品P3、M3和市场采购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Y1、Y2在猪胃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率依次为72.10%、84.18%、83.17%和66.01%;在猪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的吸附率依次为78.15%、88.08%、88.12%和67.34%。4种吸附剂在胃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依次为85.35%、18.41%、16.20%和12.98%;在猪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的吸附率分别为39.75%、25.15%、21.40%和24.85%。综上,本试验建立的HPLC法可同时测定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限和检测范围满足我国《猪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该方法可用于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猪生理体液条件下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