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公司 农户”是指公司与众多农户以某种形式结合起来,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以及产品回收服务,农户按公司规定从事生产,从而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链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相关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公司 农户”产业化模式中,公司发挥了单个农户所不具有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农户发挥了在农业生产环节独特的优势。运作的结果,公司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和适宜的价格获得稳定的产品来源;农户可以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较为稳定的价格销售掉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正> 1 农业流通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从事家庭经营的个体农户仍有可能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农用物品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独自完成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阶段。但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农户在现有参与、分享产业链收益中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冗长、利益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可以提高农户在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协同管理模式。当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协同管理衔接不畅,市场导向下农业基地建设多依靠龙头企业,而农户在种养管、产供销、贸工农、物流通和科教学等方面参与度不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澄江县现有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三个级别16户,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蔬菜收储,冷藏运输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我今天讲的不是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是农业电子商务。它们有什么区别?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涉及农产品的销售环节,而农业电子商务不仅有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还囊括了农业的整个生产环节。时下,虽然我们讲得更多的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但实际上我们是从农业全产业链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今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农业电子商务来解决。为什么我要说的是农业电子商务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第一,农产品的产销问题现状。我们  相似文献   

7.
<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销售也必须有新的改进选择新的销售方式,改善农产品生产方式,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生产有更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当前对绿色农业推广的工作,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是促进农产品生产地区发展的关键,而在绿色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笔者就赤峰市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进行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以下简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或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或农业科技、农机服务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并经海南省政府认定颁证的企业。  相似文献   

9.
<正>"农超对接"是指农户(或合作社)和超市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产销地批发零售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不仅拓宽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了市场价格,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一、南充市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大型连锁超市的快速扩张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南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113-114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对于农产品流通接入电子商务模式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平台上构建农产品流通链,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相互融通,有助于农户增加农产品生产的收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农产品流通链,政府要积极引导并投入对电子商务的硬件建设,整合网络农产品质量、采购、销售、流通等信息,宣传和提升农户的电子商务技能,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的构建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15 years income sources in the Amazonian community of Carvão have diversified to include government salaries, retirement and welfare benefits, and wages from an evolving informal service sector. These non-farm incomes are now more important to household incomes than the s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ut of 80 households only three families were found to depend almost entirely on the sale of agricultural goods for cash income. Agriculture is still a part of most families’ livelihoods; however, production today is mainly a subsistence activity. Recent changes in Carvão are consistent with trends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bserved in rural societies across the globe. However, current research reveals that Carvão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ase studies in a number of ways. A history of livelihoods illustrates that residents in Carvão have always engaged in a range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farming, extractive activities, and wage labor. New incomes are the result of new jobs 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social policies benefiting the rural poor. In contrast to the literature on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Brazil has resulted in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income and employment. Consistent with recorded trends, research shows that small farmers in Carvão have down-s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ers cite low market prices (the resul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local markets) as one cause of this decline. Residents, especially small farmers, interested in diversify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 limited by inadequate extension services and credit, and younger residents seek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Income diversification has increased livelihoods security; however, future livelihoods will depend on new economic growth. Given the stagnating public sector and a weak industrial sector, production geared toward growing urban markets is a viable means for further income generation in Carvão.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公司+农户"农产品流通模式和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并试图完善"公司+农户"流通模式,以期符合浙江省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以山西省文水县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调查数据、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文水县农民收入现状,并针对该县以农业为特色的特点,结合当前全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指出农民收入呈现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增长不均衡等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村级组织、土地流转、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等方面发展缓慢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水县农民增收步伐的几点建议: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收益,统筹农业资金。  相似文献   

14.
齐天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80-11282
首先介绍了天津市西青区农业产业发展概况: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新型农业发展如火如茶;农副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市场潜力原则和关联带动原则,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建立了3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再通过数据分析,确定该区域优势产业。结果表明,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业的区位商较大,但水产养殖西青区无论在自然条件、产业传统与基础、产值等方面都不适合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因此选定经济作物作为西青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仝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59-6860,6863
分析了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低价难销的主要因素,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供求关系紧张、生产成本推动、流通成本推动和市场游资炒作;导致农产品低价难销的主要原因是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农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对策和建议,一是构建农产品产销长效机制;二是扩大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三是控制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幅度;四是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推进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的约束日益增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威胁着2020年我国农民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利用DEA-Tobit二阶段回归模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综合效率较低,相对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偏低可能是主要原因;另外,农业科技投入、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农户家庭经营规模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应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转移,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从老年农户流出农地的现象入手,基于理论推导,使用“中国农村发展调查”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缓解了样本缺失问题后,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估计系数得到增强。(2)对于拥有足额养老金、家庭劳均农业收入较少(低于村平均水平)或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低(<0.25)的农户家庭,其在老龄化影响下流出的农地面积更大。(3)如果村庄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覆盖或拥有养老院,老年农户流出的农地面积趋于增加。(4)如果村庄提供灌溉设施、机械化耕地服务等改善效率的公共品,家庭劳均农业收入较少或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低的家庭将进一步流出农地。据此,提出加大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力度、积极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公共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农业科技推广费用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显著。从长期来看,农业科技推广费用每增加1%,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将增加0.18%;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每增加1%,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将增加0.59%。  相似文献   

19.
刘马兰  陈昌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98-203,226
对四川省21个市58个乡(镇)820名农户展开实地调研,基于产业链视角,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归为农户特征、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控制、市场特征以及保障机制等五大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14个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对进行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和农户的土地流转率、参加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标准化处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及政府的碳汇补贴与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业收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及培育农业碳汇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萌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6-22798,22803
基于对江苏省常熟市和江都市农户的调研,对不同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商业决策、生产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江苏省常熟市、江都市7个村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理论进行判断与验证,探索农产品市场发展、农户行为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效力不尽相同;农户收入结构、市场化发展对农户人均总收入影响比较大;种植结构对于人均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合理调整农户生产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