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拉硫磷对连续5代亚洲玉米螟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低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连续世代生殖力的影响,连续5个世代用低致死剂量(LD30)的马拉硫磷点滴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胸部背面.当存活下来的幼虫经生长发育为成虫,研究亚洲玉米螟存活成蛾的交配成功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亚洲玉米螟交配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代数的增加, 雌、雄蛾的交配能力有一定恢复;无论是雌、雄单方还是双方受到药剂处理,都能使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显著下降,卵块的孵化率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sis Lewis)属鞘翅目,花金龟科。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寄主种类多的农业害虫。了解白星花金龟雌、雄成虫对不同碳链长度和不饱度的醇和醛类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差异。【方法】采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ph,EAG)技术对33种白星花金龟寄主植物所产生的挥发物进行测定。【结果】白星花金龟雌雄成虫对Hexanol、Heptanol、Octanol、Nonanol、Hexanal、Heptanal、Octanal、Nonanal、(Z)-3-Hexenol、(E)-2-Hexenol具有较强的EAG反应。并且在相同刺激剂量下,雌虫的EAG反应明显高于雄虫。在相同的剂量下,一级醇到三级醇引起的EAG的反应值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6~9个碳的饱和醛引起EAG反应明显,其中8个碳的醛Octanal的EAG反应值最大。【结论】白星花金龟雌成虫对醇和醛类挥发物的EAG反应高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黑鳃金龟对绿叶气味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简称EAG)技术和风洞试验,测试了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两种绿叶气味——反-2-己烯醛和5-甲基-1-己醇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雌雄金龟子对两种气味都能产生EAG反应,其反应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且对5-甲基-1-己醇的反应强度略高于对反-2-己烯醛的反应强度;雌虫对这些气味的EAG灵敏度高于雄虫。光周期不影响雌雄两性对这些绿叶气味的EAG反应。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反-2-己烯醛对成虫具有定向作用,5-甲基-1-己醇对成虫无显著的行为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为研发核桃举肢蛾植物源引诱剂提供依据。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核桃举肢蛾对3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测试的38种化合物中,核桃举肢蛾对脂类化合物反应较强,其次为芳香类化合物,对萜烯类化合物反应相对较弱。雌虫对多数供试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大于雄虫,雌虫对乙酸己酯和反-2-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值最高,雄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高且大于雌虫。在芳香类化合物中,苯甲醛可引起雌雄成虫明显的EGA反应。在萜类化合物中,雌虫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EAG反应较明显,雄虫对柠檬醛EAG反应值相对较高。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苯甲醛的EAG反应变化趋势相同,对反-2-己烯乙酸酯、香叶醇和芳樟醇反应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不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差异,雌虫对多数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具有重要生态适应意义,利于其选择寄主、产卵场所等行为。研究结果为植物挥发物在核桃举肢蛾防治中的利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黄杜鹃花杀虫活性成分及其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作者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报道黄杜鹃花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结果,三种对害虫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闹羊花索-Ⅲ、Grayanotoxin-Ⅲ和Kalmanol已被分离出来,其中以闹羊花素-Ⅱ为主要杀虫有效成分,在花中含量最高,达0.2%,另二种化合物的含量仅为0.04%。这三种化合物对马铃薯甲虫和草地夜蛾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强弱顺序为闹羊花素-Ⅱ> Grayanotoxin-Ⅲ=Kalmanol.闹羊花素-Ⅱ或花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马铃薯甲虫和草地夜蛾的盆栽药效试验表明,防治效果良好,此外,对杂拟谷盗成虫亦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和控制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樟子松种子小蜂成虫(Eurytoma sp.)为材料,观察了小蜂成虫的交尾习性及其寿命与补充营养的关系。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雌雄成虫对叔丁胺、4-羟基-2-丁酮、1,2-二氯乙烷、异辛烷、1,3,5-环庚三烯5种标准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5种挥发物3个体积分数(0.02%、0.02%和2.00%)中,雌成虫选择率最高的为叔丁胺(选择率达66.67%),其次为1,3,5-环庚三烯;而雄成虫选择率最高的为1,3,5-环庚三烯(选择率达63.33%),其次为叔丁胺和1,2-二氯乙烷。雌雄成虫对5种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雌成虫均对2%的叔丁胺的EAG反应最强(反应值为0.186 4),而雄成虫对2%的1,2-二氯乙烷的EAG反应最强(反应值为0.292 2)。雌成虫对1,2-二氯乙烷的反应呈随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强的趋势,雄成虫对1,2-二氯乙烷和1,3,5-环庚三烯的反应也表现为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闹羊花素-Ⅲ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触杀和胃毒作用。结果表明:闹羊花素-Ⅲ的杀虫方式主要以拒食和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弱;闹羊花素-Ⅲ处理斜纹夜蛾4龄幼虫24 h后,叶碟法测得的AFC50为16.63μg/mL,以叶片夹毒法测得的LC50为66.56μg/mL,以点滴法测得LD50为每头30.72μg,Potter喷雾法测得的LC50为590.35μg/mL。观察结果还表明,闹羊花素-Ⅲ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量、幼虫总糖量和血淋巴总糖含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了芒果切叶象甲成虫对10种不同质量浓度(0.01,0.1,1.0,10g·L-1)芒果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结果表明,雄成虫对芒果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最大值出现在质量浓度0.1g·L-1[(1R)-(+)-α-蒎烯和α-法呢烯]和1.0g·L-1(α-萜品烯,α-水芹烯,β-石竹烯,β-香叶烯,异松油烯,反-2-己烯醛,香橙烯,朱栾倍半萜);并且当刺激质量浓度为1.0g·L-1时,雄成虫对10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相对值都在100%以上。雌成虫对各供试物质反应最大值出现时刺激质量浓度均为1.0g·L-1,并且仅对1.0g·L-1的α-法呢烯(125.65%)、异松油烯(103.00%)和β-香叶烯(119.51%)的EAG反应值高于100%。在10g·L-1刺激质量浓度下,雌成虫与雄成虫仅对异松油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其他9种物质的EAG反应值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芒果切叶象甲寄主选择与致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为害柑橘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 1, 5和10 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显示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成虫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的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对糖醋液的趋性,寻找对白星花金龟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运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白星花金龟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结果】 白星花金龟对9种糖醋液挥发物均有一定的EAG反应,雌、雄成虫对戊酸乙酯、2,2,4,6,6-五甲基庚烷和糠醛有较高的EAG反应值,此外,雄成虫还对乳酸乙酯和正己酸有较高的EAG反应值。“Y”型嗅觉仪分析表明,2,2,4,6,6-五甲基庚烷和乳酸乙酯对白星花金龟雌、雄两性成虫均有良好的引诱作用;白星花金龟雌、雄成虫对糠醛和正己酸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糠醛对雌成虫具有较好引诱作用,雄成虫对其无明显趋性,正己酸对雄成虫具有较好引诱作用,雌成虫对其无明显趋性。【结论】 2,2,4,6,6-五甲基庚烷、乳酸乙酯、糠醛和正己酸可作为白星花金龟引诱剂配方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16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分别有37、39和41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化合物共同存在于3个部位,分别有8、9和5种化合物为玉米须、玉米苞叶和玉米雌穗中特有。玉米不同部位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绿叶气味、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玉米果穗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差异,均以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未交配雌雄蛾对测定的16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醇类和酯类化合物醛类(癸醛除外)和绿叶气味化合物萜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未交配雄蛾的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未交配雌蛾,其中未交配雄蛾对2-庚醇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大(168.20±17.5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闹羊花素-Ⅲ对几种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报道了闹羊花素-Ⅲ对柑桔潜叶蛾、致倦库蚊和柑桔全爪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闹羊花素-Ⅲ对柑桔潜叶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处理后24和48h的AFC50分别为266.60和49.35μg/ml;对致倦库蚊3龄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处理24h的LC50为0.85μg/mL;对柑桔全爪螨成虫处理后24h的LC50为346.00μg/mL。  相似文献   

13.
香樟是我国城镇绿化的重要树种,樟巢螟是樟树主要害虫之一。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agram,EAG)技术,测定了樟巢螟雌成虫、雄成虫对20种香樟树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11种挥发物可以引起雄虫显著的EAG反应。其中,以顺-3-己烯醇丁酸酯引起的反应值最大。20种挥发物中,9种挥发物可以引起樟巢螟雌虫显著的EAG反应,其中,芳樟醇引起的反应值最大。雌雄虫对被测挥发物反应的大小趋势基本一致,雄虫触角的EAG反应值均明显大于雌虫。雄虫对罗勒烯、法呢烯可以产生显著的电生理反应,雌虫对这2种物质的反应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本文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形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1.0、5.0、10.0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柑橘大实蝇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EAG反应相对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挥发物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分别测定了其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 mol/L的叶醇和稀释100倍的薄荷油均能引起杨扇舟蛾强烈的EAG反应(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1mol/L的叶醇对杨扇舟蛾成虫的引诱率最大,达到64%;10-1mol/L的α-蒎烯对杨扇舟蛾成虫的驱避率最大,达到64%。  相似文献   

17.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提取法所得侧柏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侧柏树干部分的挥发性物质,测定双条杉天牛成虫对所提两种挥发油及侧柏木屑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与侧柏木屑均能引起双条杉天牛的EAG反应,但以挥发油引起的反应较强,在一定范围内EAG反应强度与挥发油剂量呈正相关;双条杉天牛对索氏提取法所得挥发油不产生显著反应;同种样品,雌虫的EAG反应略强于雄虫,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480g·L-1毒死蜱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8%、92.51%和88.2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是9.52%、9.30%和8.48%,3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采用浸虫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5%氯氰菊酯EC15%阿维·三唑磷EC,致死中浓度(LC_(50))值分别是42.729、56.839、106.688和933.447 mg/L;药剂处理48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和24 h相同,LC50值分别是20.536、31.461、32.410和202.144 mg/L;处理72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5%氯氰菊酯EC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15%阿维·三唑磷EC,LC_(50)值分别是10.072、11.881、12.825和39.568 mg/L。因此,可选用低毒的45%毒死蜱EC和5%氯氰菊酯EC来降低田间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0.
龟纹瓢虫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成虫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啨e)卵的功能反应、寻找效应以及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功能反应Ⅱ型,拟合获得其模型为:Na=1.1945N/(1+0.00406N)。日最大捕食量为294粒。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模型为:E=0.4497P-0.5777,相互干扰模型为:E=0.7153P-1.0851。3个模型为评价龟纹瓢虫成虫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