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倡高尚的茶风茶德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我们要提倡的中国茶德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却尚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参照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和南朝鲜茶礼的“和、敬、俭、真”或“清、敬、和、乐”,提出中国茶德的明确概念。如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茶文化浅谈》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我建议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程启坤和姚国坤研究员在《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以“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达中国茶德。现将该文“弘扬中国茶德”一节转载于后,供读者参考。本刊拟辟专栏,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来稿最好在1000字以内,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热的掀起,对促进茶业经济繁荣,是人们有目共睹而又有人还比较陌生的新课题,笔者就此在近年的初步实践中,得到一点启迪,草写三点,以祈读者补正。一、什么是茶文化? 大韩民国把“贡人、贡神、贡佛的礼仪”叫茶文化。中华民族,注重“理、敬、清、融”的茶德,我国茶叶大师、浙农大教授庄晚芳先生,新近概括的“廉、美、和、敬”四字守则为中国茶德。这四个字的浅释是: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相似文献   

4.
茶事诗抄     
茶德颂廉美和敬,作为中国茶德,是茶坛泰斗庄晚芳先生提出来的。他把“廉美和敬”阐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现据庄老阐释圆成一绝。廉俭育德清廉好,美真康乐乐融融。和诚相处重茶礼,敬爱为人乐无穷。蒋府品茶五月四日,余同传贤君、湘松君、智祥君于蒋东庭先生中堂品茶,那雨前采制的新芽──“庐山云雾”茶,亮丽嫩绿,清香四溢。翠绿新芽自溢香,杯中舒展映春光。会心微笑情怀畅,醉了心田入梦乡。(1)注:(1)饮茶有顷,余打盹矣。陪《朝日新闻》中国总局加藤千洋先生一行造访陆羽故里5月6日上午,我同省外办…  相似文献   

5.
徐斌 《农业考古》2001,(4):233-235
人有人品 ,茶有茶德。从有幸步入茶途开始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就让我赞叹不已。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一代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归纳提出的这四字茶德 ,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茶融合一体 ,以其博大的内涵引导着爱茶的国人。直至见到了香港民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第一副理事长关博文先生后 ,这四个大字就更是鲜活灵动起来 ,久久萦绕于心头 ,无法散去了。如果你没有爱国爱到死 ,爱茶爱到死这心 ,就不能做茶初次见到关先生 ,是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城联合举办的…  相似文献   

6.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2):237-237
茶人 ,这一今天看来带有茶香雅气的称号 ,在唐代仅用来称呼茶农。如《茶经·二之具》中有 :“ ,……茶人负以采茶也。”皮日休、陆龟蒙写的《茶人》诗 ,指的也是采茶人。往后 ,茶人概念扩大了 ,泛指茶业、茶学、茶文化工作者和爱茶人。据老茶人冯和法回忆 :抗日时期 ,由吴觉农领导的浙江茶叶改良场的同人出版过《茶人》刊物 ,那时他们一面在浙东茶区搞茶叶科研、生产 ,一面宣传组织抗日斗争。“茶人”更有了进步爱国者的涵义。改革开放后 ,茶文化得到复兴 ,杭州庄晚芳先生建议提倡“廉、美、和、敬”中国茶德。使“精行俭德”之茶人家风得…  相似文献   

8.
茶德颂──读庄晚芳先生《中国茶德》有感浙江杭州市赵天相千百年来一灵叶,奉献人类功不竭;肇始中华东西传,亿口同赞四海泽。炉边田头汗如注,甘露一碗润脏腑;闲来湖畔茶室坐,漫品香意更幽。客来敬茶自古然,以茶代酒有先承;廉俭风尚接四化,中华美德代代传。彼输鸦...  相似文献   

9.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10.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12.
茶德吟     
壬申初月,接《中国茶文化》专号(2)之后,灯前拜读庄老晚芳撰写的《中国茶德》一文并诗,颇受教益,特赋一律,以表崇敬之情—米茶中华茶德射龙光,拜读诗文仰史庄。廉俭方能扬正气,美真恰可报安康、和诚处世均怀阔,敬爱为人意味长。妙笔生花香万里,晚霞映日满天芳。 (一)东风一笑绿山冈,南北茶乡处处芳.掉约村姑忙米摘,收来云雾压千反。 茶与诗漫云美酒醉诗家,自古骚人亦爱茶。清饮娱神添雅兴,茗香肺腑笔生花。 (二)正值阳春三月天,层层云雾烧山边。穿红着绿农家女,笑指新茶就是钱。茶德吟@徐治!江苏盐城~~  相似文献   

13.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博览丛书》(一套 5本 )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茶文化博览丛书》分别以《中国茶韵》、《中国茶饮》、《中国茶馆》、《中国茶典》、《中国茶疗》各一册 ,完整清晰地描绘了茶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丛书由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研究员担任主编 ,同时组织了一批爱好茶文化的青年学者担任编著工作。丛书共 5本 ,大 32开本 ,12 8万字 ,书前有彩页共 2 0页 ,全套定价 14 0元。内容分别是 :1、《中国茶韵》(余悦著 ) 本书从茶俗、茶艺、茶道入手 ,…  相似文献   

15.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06,(5):200-200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论述了茶的功效时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其中“精行俭德”四字被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精行俭德”如何解释?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这似乎过于简单。笔者曾与茶文化大家王旭烽女士谈起,认为这四个字内涵丰富,其中更多含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足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一次专题理论研讨会,包括它的精神内涵与语言特色。《辞海》上没有这一…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17.
丁文先生自九十年代初期步入茶坛以来 ,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了《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紫阳问茶》和近作《陆羽大传》等五部著作 ,特赋诗以颂。十年五部书 ,贡献颇特殊。一自茶道(1) 始 ,茶乘(2 ) 如滚珠。大唐茶文化(3 ) ,史料囊深襦。紫阳问茶(4 ) 里 ,乡人尽悦愉。新作陆羽传(5 ) ,心路越崎岖。洋洋成大观 ,传世誉璞瑜。丁文颂(古风)@欧阳勋(1)《茶道》:指全称《中国茶道》一书。丁文先生于1994年3月出版的《中国茶道》一书,是他写茶书的处女作,后来,该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修订再版。 (2)《茶乘》:1999年10月…  相似文献   

18.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19.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20.
释茶德──解读茶叶大师庄晚芳之“和廉敬美”云南凤庆茶厂杨明柱和中柔美是茶之诗韵,和顺恬淡是茶之神韵。淡泊清心内存真趣,和平善意当推茶为极首,一档清茶和气顿生,和颜悦色,内涵深邃,人类寿福尽可在茶中寻觅。廉耻礼义是茶之灵魂。廉洁自爱是茶之精髓。性存清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