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沙县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优673作对照,对6个品种进行生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组3个品种赣优673、广8优673、福龙两优1031,实割产量分别比宜优673(CK1)增产7.1%、3.7%、2.9%;二组3个品种恒丰优387、中浙优86、安优18,实割产量分别比宜优673(CK2)增产6.9%、5.9%、1.4%。总结了表现较好品种的种植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宜在江西省婺源县栽培的水稻品种。[方法]在同一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栽培20个水稻新品种,对比各种生理性能和产量构成因素,从中发现优势品种。[结果]排名前3的水稻品种是天优8012、建优381、深两优5183,单产分别是10 852.5、10 800.0、10 665.0 kg/hm2,分别比对照Y优1号增产9.46%、8.93%、7.56%。产量较差的是两优038、盐两优2208与华优2号。[结论]水稻品种天优8012、建优381、深两优5183比较适宜在江西省婺源县栽培。  相似文献   

3.
适宜中低产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0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中低产田种植,进行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广优3186、天优596、赣优323、天优1261等4个品种熟期适中,产量比宜优673(对照,以下简称CK)增产4.22%∽12.32%,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4.
3个烟后晚稻品种产量性状与养分利用及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宁乡烟区烟后晚稻品种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3个晚稻品种(湘丰优103、深优9586、五丰优T025)产量性状与养分利用及对氮肥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五丰优T025产量最高,湘丰优103产量最低;施氮使湘丰优103增产17.9%,五丰优T025增产9.3%,深优9586增产3.4%。(2)3个品种的氮素积累总量均因施氮而显著提高,湘丰优103提高39.1%,五丰优T025提高30.4%,深优9586提高12.3%。(3)施氮促进水稻对磷、钾的吸收与累积,湘丰优103反应最敏感,其次是五丰优T025。(4)3个品种在氮素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湘丰优103的氮农学利用率(AEN)与氮肥吸收利用率(REN)均表现最好。综合产量与养分利用情况,不施氮条件下,宁乡烟区烟后晚稻品种宜选五丰优T025和深优9586,而施氮(90kg/hm2)条件下宜首选湘丰优103,其次是五丰优T025。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主推的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进行大田评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氮条件下杂交水稻协优52、Y两优2号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与氮利用率;协优52、Y两优2号产量均较对照增加5%以上,氮利用率协优52增加10%以上、Y两优2号增加5%以上。高产杂交水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氮肥影响较大。在中低氮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氮积累总量低而单株稻谷质量高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引进5个杂交晚稻新品种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天丰优812产量最高,分别比汕优10号(CK1)、谷优527(CK2)增产9.41%和7.62%;泰优3301、泰丰优2098、深优9775分别比CK1、CK2增产7.96%~3.45%。并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生育期适中、高产及氮高效的绿色超级双季稻品种,试验收集了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于2015—2016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山村进行双季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对N肥减量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的大田生育期为88~104 d;2015、2016年早稻分别减氮40%、33%情况下,与中早39相比,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268、陵两优942、陆两优996的产量均增加5%以上,其中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942产量均增加10%以上,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14%;晚稻减氮33%情况下,只有锦两优华占较天优华占增产5%以上,但其氮肥利用效率低于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早稻的产量与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晚稻的产量则与每穗总粒数和每平方米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非参数度量方法对2004年漳州市晚季杂交水稻区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丰产性最好的品种为先优95,产量低于和显著低于该品种出现率P i(%)和P i(′%)分别为74.31%和61.11%;丰产性较好的有特优316,其P i(%)和P i′(%)分别为68.06%和54.17%;丰产性最差是II优05,P i(%)和P i(′%)分别为31.94%和15.28%。(2)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差异显著。稳定性最好的是先优95(Si=1.933);稳定较好的有两优1816和特优103(Si=2.300);稳定性最差的是两优451(Si=6.533)。(3)6个试点分辩品种差异的能力[Dj(%)]大小顺序为漳浦>龙海>长泰>平和>漳州>诏安。  相似文献   

9.
以金优207为对照研究了超级杂交稻丰源优299的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在分蘖期,丰源优299与金优207的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差异微小;在孕穗期和灌浆期,丰源优299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金优207高6.9%和6.7%,引起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金优207。在灌浆期,丰源优299具有较高的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丰源优299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温。叶绿素荧光参数中,丰源优299的实际量子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均高于金优207。此外,丰源优299耐光抑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引进8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生产简比试验,结果表明:广优3301、宜优3301、甬优10号、金农2优3号和全优3301,分别比Ⅱ优明86(CK)增产15.85%、8.13%、7.32%、6.50%和6.10%,适宜明溪县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024.32,1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92个次(有13个品种通过两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37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66个、粳型常规稻87个、粳型杂交稻25个(其中19个为籼粳杂交稻)、 不育系41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501.3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3.8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92.5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52.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16%;粳型常规稻为624.9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7.48%;粳型杂交稻为651.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8.91%.品种品质表现是粳稻好于籼稻,常规稻好于杂交稻,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1.79%、籼稻为43.95%,常规稻为56.91%、杂交水稻为41.77%.并列举了一些对单个病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6~2000年的335份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性的分析,江苏省新品种(系)中常规中籼和杂交籼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有很好的抗性,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76.6%和85.1%,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相对较差,全抗率为18.2%和32.1%。感病的籼稻品种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中的1个菌株感病频率较高,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同时感病的频率很低,而感病的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品种同时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3个或3个以上的菌株表现感病频率较高,并表现出感病谱的多样性。从参试的品种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感病分布情况来看,中G1小种对大多数品种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14.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15.
稻秆还田对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小区试验,初步探讨了多年秸秆还田对15个水稻品种病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的老稻田15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的病情指数都高于对照稻田的病情指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主栽品种空育131,叶瘟病情指数增加了2.3%,穗颈瘟增加了2.6%,鞘腐病增加了2.2%,纹枯病增加了0.4%。  相似文献   

16.
添加NSP酶对早籼稻谷及其糙米体外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籼稻谷及其糙米体外消化试验结果揭示,添加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制剂使早籼稻谷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6.29%、9.10%、 10.11% 和 92.07%, 使糙米中上述营养物质的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7.46%、26.41%、 20.67% 和 7.16%,达极显著水平;使早籼稻谷和糙米中各种氨基酸体外消化率显著提高,幅度分别为9.48%~40.79%和7.93%~41.74% 。添加NSP复合酶制剂使早籼稻谷和糙米体外消化过滤液中葡萄糖含量分别增加了69.39%和88.51%,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1.52% 和11.83%。  相似文献   

17.
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为耐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室内对照(臭氧浓度为10 nL/L)和臭氧浓度增高臭氧浓度为(100 nL/L)处理,研究臭氧胁迫对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最终生长量响应的关系。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所有供试材料按地上部最终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B和C三类不同敏感型水稻。【结果】与对照相比,臭氧胁迫使A、B和C类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干质量平均分别下降19%、39%和52%,B和C类达极显著水平。臭氧胁迫使A类水稻成熟期叶片干质量略增,但使B类(–11%)、C类水稻(–25%)极显著下降。臭氧胁迫下A、B和C类水稻的茎秆和稻穗干质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其中茎秆干质量分别下降26%、41%和57%,稻穗干质量分别下降34%、59%和62%。臭氧胁迫使叶片占地上部干质量的比例大幅增加(+46%),而茎秆(–8%)和稻穗(–24%)占地上部干质量的比例极显著下降。臭氧处理与水稻类型对上述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表现为A类水稻对臭氧的响应明显小于其他两类水稻。【结论】100 nL/L臭氧浓度严重影响水稻器官建成,减少光合产物向茎秆和稻穗的分配比例,但使叶片干质量比例大幅增加,臭氧熏蒸还导致茎秆机械强度明显下降。这些变化敏感水稻总体上较钝感类型水稻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 539 kg/hm2和7 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20.
sh4qSH1基因是水稻的主效落粒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雷州杂草稻的sh4qSH1的基因型,为雷州杂草稻的落粒机制研究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从雷州10个杂草稻群体采集了100个单株及10份栽培稻种子,观测其颖壳颜色、果皮颜色和芒及落粒率,并对sh4qSH1的功能SNP位点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7份杂草稻的sh4功能SNP位点为野生落粒型(G),15份为杂合型G/T,28份为突变难落粒型(T)。其中,G型和G/T型的72份杂草稻的落粒率都极高(95%~100%),而28份T型杂草稻中,19份为中度落粒(30%~75%),5份杂草稻的落粒率很高(>95%),4份杂草稻的落粒率小于30%。100份杂草稻和10份栽培稻的qSH1功能SNP位点均为G。结合落粒表型及基因型,推测sh4是调控雷州杂草稻落粒性的一个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