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群落组分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F-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短芒老芒麦)进行了连续3 a的群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播群落的牧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的当年,混播群落牧草产量、草层高度和群落盖度等指标主要受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等高禾草控制;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牧草产量显著高于混播群落(P〈0.01),第2年各群落生长趋势与建植当年基本一致,但混播群落的生长优势已开始显现。第3年,6种牧草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群落(P〈0.01)。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卓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安巴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cv.Amba)、法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Fawn)、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苜蓿(Medicago sativa)等五个常用品种在毕节地区进行混播草地建植试验。测定和观察各组合的产草量、青干比、茎叶比及利用年限和适宜性。表现突出的组合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苜蓿、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结果表明:在毕节地区建立人工草地,采取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可明显提高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还可抑制杂草的生长。本试验为毕节地区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地的建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荒漠草原区人工草地适宜的混播组合,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与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尧扁穗冰草也A. cristatum (L.)Gaertn页尧沙生冰草(A. desertorum Schult.)和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等4 种禾本科牧草以2颐1 的比例混播,比较荒漠草原区不同混播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混 播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扁穗冰草和紫花苜蓿+沙 生冰草两种组合居中,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组合最差;在荒漠草原中,混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生物量,且豆科 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有利于两种牧草的正常生长,是一组很好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对当雄宁中早熟禾、工布江达丝颖针茅、那曲披碱草、定吉老芒麦、安多梭罗草5个野生禾本科牧草的出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其鲜草产量的研究,筛选出适宜高海拔生长的野生牧草,结果表明,5种野生禾本科牧草都能生长在高海拔4500 m以上,播种当年和第2年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出苗率、生长速度、产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牧草,但播种后第3年开始早熟禾、丝颖针茅、梭罗草产草产量高而稳定,披碱草和老芒麦的产量逐年下降。5种野生禾本科牧草在高海拔产量为:早熟禾丝颖针茅梭罗草披碱草老芒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苜蓿、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为材料,根据其生物学特点进行混播,并对混播牧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与单播进行比较,以便找到利用该类混播草地的规律.结果表明:混播与单播牧草的全年生育期均为90~100 d,绿期220~230 d,和单播相比,混播能提高牧草的茎叶比和分蘖数,降低鲜干比,对叶面积系数影响不大.混播和单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均呈现S型动态曲线,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单播或者混播牧草的最佳利用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的单播,低于苜蓿的单播.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寒地冷季型草坪混播组合,包括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的混播组合,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多元混播组合,草地早熟禾、紫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多元混播组合,并提出了寒地冷季型草坪的建植和养护管理,将促进寒地冷季型草坪在黑龙江垦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驯化筛选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麦宾草(E. tangutorum)和中亚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垂穗披碱草单播(P)、麦宾草单播(M)、中亚早熟禾单播(Z)、垂穗披碱草+麦宾草混播(PM)、麦宾草+中亚早熟禾混播(MZ)、垂穗披碱草+中亚早熟禾混播(PZ)、垂穗披碱草+麦宾草+中亚早熟禾混播(PMZ)7个播种组合为主区,施肥、刈割处理为副区,探究施肥和刈割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乡土草种两两混播和三种混播均能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且3种混播建植草地的生产力最高;施肥、刈割均可提升草地地上生物量,且施肥+刈割的组合效应最佳;増施磷酸二铵可明显增加草地植株的粗蛋白和全磷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垂穗披碱草+麦宾草+中亚早熟禾的播种组合配合施肥+刈割管理措施的人工草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可为藏北高原建植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建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布顿大麦草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的主要供试牧草是布顿大麦,以生产利用的老芒麦作为对照。试验地点分别设在乌鲁木齐市老满城、奇台县草原站、阿勒泰草原站等地。2~3a的试验结果表明,布顿大麦草可以在北疆地区(从海拔670m的平原荒漠到海拔1200m的中山荒漠草原带)正常生长,每年可刈草1~3次,各试验点年均干草产量较老芒麦高7.8%~61.5%,其中在盐碱草甸土上种植的布顿大麦草的产量比老芒麦高61.5%。  相似文献   

9.
针对春季草坪建植中的杂草危害问题,引入草坪草混播建植技术。通过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的不同混播处理与单播早熟禾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混播草坪在建坪期表现的抗杂草性、成坪速度、密度均优于单播早熟禾,处理中混播成坪时间最短为40 d比单播提前16 d,黑麦草30% 高羊茅30% 早熟禾40%的配比抗杂草能力最强,在生长过程表现出明显优势,单播草坪杂草发生率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0.
为从光合特性、蒸腾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了解不同草坪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了6种北方草坪建植常用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在生长季内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点。结果表明:6种草坪草单叶活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气温(季节)作用大于草种,草坪草的光合速率高峰期多发生在夏季。冷季型草坪草的蒸腾速率大于暖季型草坪草,夏季时的蒸腾速率大于春秋季。冷季型草坪草中,蒸腾速率最大的是苇状羊茅,最小的是草地早熟禾;暖季型草坪草中,蒸腾速率最大的是狗牙根,最小的是野牛草。草坪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在草种间存在差异,暖季型草坪草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冷季型草坪草。冷季型草坪草中,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是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暖季型草坪草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是中华结缕草,最低的为狗牙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人工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运用"3414"施肥方案设计,研究不同N、P、K配比施肥对混播草地第2年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得出,施N 66.01 kg/hm2、P2O5 85.03 kg/hm2、K2O 23.75 kg/hm2时,三茬干草的最高产量达到14 617.86 kg/hm2;影响混播草地产量高低顺序为N肥>P肥>K肥,粗蛋白质含量与豆禾比有明显的规律性,当豆禾比大时,其粗蛋白质含量高.[结论]N、P、K合理配比施肥,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具有明显的效应作用,对改善牧草品质、提高混播草地生产力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免耕覆盖模式下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免耕覆盖旱地小麦提供优化的养分管理。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的方法,得到传统耕作和免耕覆盖下种植土壤温度、水分、小麦株高、产量、效益和对NPK养分利用的数据。结果表明,免耕覆盖N2P2K2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小麦株高、种植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均高于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比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高366.9 kg/hm 2 (13.14%)和503.05元/hm 2 (12.80%);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NPK肥料利用均高于传统耕作的N2P2K2(CK)处理。在免耕覆盖的模式下,N0P0K0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N3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免耕覆盖小麦的NPK肥料农学效率和NPK肥偏生产力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N3P2K2处理(纯N 225.00 kg/hm 2、P2O5 75.00 kg/hm 2和K2O 75.00 kg/hm 2)的肥料利用效率高和产量效益好,是较佳处理。  相似文献   

13.
高寒半干旱区莜麦田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半干旱区土壤缺氮贫磷,增施氮磷肥能显著提高莜麦产量,且氮磷间具有明显的正交互效应,氮磷配合施用有机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无机肥时N,P2O5经济施用量分别为79.26-86.80kg.hm^-2和58.87-65.09kg.hm^-2,施有机肥22500kg.hm^-2时则分别为54.18-58.50kg.hm^-2和27.14-29。.11kg.hm^-2。  相似文献   

14.
草原施肥对牧草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采用回归设计,研究草原施肥后对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并对牧草生产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草原施肥是草原增产、增收、保护地力的最佳措施,施肥最佳组合为N93.8kg/hm^2、P2O575kg/hm^2、ZnSO437.5kg/hm^2,与对照相比可增产干草2634kg/hm^2,增加纯收益263.4元/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南京地区马肝土、红淤土、黄土等土壤的养份含量,根据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得出水稻在马肝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99.0 kg/hm~2、P_2O_561.5 kg/hm~2、K_2O 64.5 kg/hm~2,N:P_2O_5:K_2O为1:0.62:0.66;小麦在江淤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106.5 kg/hm~2、P_2O_2 79.5 kg/hm~2、K_2O 43.5 kg/hm~2,N:P_2O_5:K_2O为1:0.75:0.40;玉米在江淤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114 kg/hm~2、P_2O_5 49.5 kg/hm~2、K_2O 42 kg/hm~2,N:P_2O_5:K_2O为1:0.44:0.37。在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可以不再施用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提取了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空间位置、数量和类型,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特点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91—2000年盐池县耕地面积净减少39 853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27 055和13 251 hm2,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 659 hm2.但草原退化严重,中高盖度草场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51.21%下降到17.29%,而低盖度草场和极低盖度草场占地比重分别由4.09%和9.34%增加到36.40%和12.91%.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整体继续恶化,土地利用整体处于不稳定调整期.耕地面积减少和林草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他治沙工程的实施,而草原持续退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草原使用“责、权、利”不明确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南方秋玉米氮磷钾肥效试验及配方施肥技术参数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周晓舟  梁萍  唐创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29-7530
为了提出南方赤红壤秋植玉米在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施肥量建议,在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的氮磷钾肥效试验中设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和全肥区5个处理。全肥区产量(6 653.10 kg/hm2)与无磷区产量(6 042.00 kg/hm2)差异不显著;两者与无钾区产量(5 472.60 kg/hm2)差异显著;无肥区产量(2 034.75 kg/hm2)与无氮区(1 458.45 kg/hm2)的差异也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氮、磷、钾的相对产量分别为21.92%9、0.81%和82.28%。试验土壤的氮、磷、钾供应量分别为37.50、51.90和117.15 kg/hm2。秋玉米对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的利用率分别为38.70%、4.87%和9.36%。施肥应以土壤肥力状况为基础,以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需肥特性为中心,通过土壤测试、配方设计和肥料合理施用,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在海南中等肥力的砖红壤水稻土上对杂交早稻进行氮磷钾三因素肥料试验,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氮磷钾养分增产效应、肥料利用率,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施肥净收益。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特优128最佳经济施肥方案为:当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168.91、139.56、88.63 kg/hm2时,预测最佳经济产量为7 387.13 kg/hm2,此时N∶P2O5∶K2O为1∶0.83∶0.53;三因素中,氮肥增产率和肥料利用率最大,其次是钾肥和磷肥;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可有效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最佳经济施肥方案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和增收14%~15%,可作为生产实际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肥水平下杂交粳稻滇杂35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施氮(0,150,300,450kg/hm2)条件下,对滇杂35及其亲本(母本合系42-5A, 父本南34)以及全国超级稻品种楚粳27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供氮水平较高条件下(土壤碱解氮154mg/kg),随施氮量的增加,滇杂35及合系42-5B的产量明显下降(P<005),南34的产量显著增加(P<005),楚粳27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不施氮和施氮量150kg/hm2的条件下,滇杂35的产量表现均优于其余供试材料,特别是不施氮条件下产量差异尤为明显,较合系42-5B,南34和楚粳27分别高3144%, 3856%, 2477%。此结果与滇杂35多年的推广生产结果一致,表明滇杂35特别在适合土壤氮肥较低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旅游景观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旅游景观早熟禾为试材,研究了纯氮、氮磷、氮磷钾(50%比例有机氮)、有机氮4个施肥处理对其生长与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处理6~8月份基部叶加长生长处于最高值,氮磷钾处理9~10月处于最高值,两个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叶片质地在7月份氮磷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干物质积累量6~7月氮磷处理处于最高值,与氮磷钾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8~9月氮磷钾处理最高,有机氮处理增加效果最差;鲜重在8月份所有处理达到最高值,其中氮磷、氮磷钾处理分别达到18 224.08、17 293.33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8~10月份氮磷处理、氮磷钾处理含水量较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氮磷处理对促进旅游景观早熟禾生长效果最佳,氮磷钾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