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部、省长防办关于做好长防林效益监测的工作要求,按《江西省长防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固定标准地实施方案》,江西瑞金市林业局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对全市长防林工程各区域开展了综合调查。通过踏查,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黄沙区域作为长防林工程生态效益监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建设进展情况和主要措施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长防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初步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进一步完善长防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概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讨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长防林整体布局的调整以及生态经济型长防林体系区域系统设计的原理,程序,内容和类型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长江防护林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湖南省林业区划和“长防林”生态功能划分的实际情况,建立2个生态效益监测核心站、30个监测点。通过长期监测、计量,使长防林工程的生态效益价值化、数量化;为其它防护林工程的规划设计、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以及公益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犹县于1999年建立了江西省唯一的长防林工程效益核心监测站.为较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长防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向社会公布建设成果以及为今后长防林建设的规划设计、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长防林工程效益核心监测站7年多不间断地监测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上犹县长防林工程项目实施14年,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由项目实施前的800 t/km2·a下降到目前的100t/km2·a左右.平均下降了90%;土壤质地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森林植被不断丰富,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成立评估项目组,采用社会问卷调查、专题访谈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进行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总完成率为118.1%;长防林工程实施20 a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召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南召作为鸭河口水库集水区的重要地位,以及鸭河口水库在南阳盆地乃至江汉平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了“以长防林建设为龙头,以生态效益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重点,植苗、直播和封山育林一起上,资源培育和资源管护相结合,逐步建立发达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态体系”的指导思想,开展了大规模的长防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  相似文献   

8.
长防林工程是近年来张湾区惠及百姓的又一重大工程。它同时兼具着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春以来,张湾区林业局抓住造林的大好时机,对所辖柏林、黄龙、汉江、方滩、西沟、红卫、花果、大坝林场的800hm。长防林进行调苗、栽种工作。张湾区林业局认真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筹集资金调剂苗木、早翻耕苗圃地、早播种管理的“四早”工作,狠抓林业育苗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肯定“长防林”建设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长防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系列改善“长防林”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贵州省修文县长防林体系为例,运用影响长程法及历史比较法,通过有关指标,从静态方面对长防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适用于县级长防林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湘中丘陵区长江防护林生态效益的定位观测,分别对小流域小气候、坡面产流量、产沙量及输沙率的分析、对林地最大涵水能力及保土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研究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对设置的6种不同类型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机械沙障设置后,可以提高流沙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近地表风速,固定流沙,减少风速。6种机械措施相比,塑料网格沙障价值系数最高,依次为:粘土方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土工编织袋沙障、砾石方格沙障、棉花秆方格沙障。  相似文献   

13.
沙漠地区农业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漠地区在没有造林或造林初期防护效益不显著情况下,农业种植受风沙危害比较严重,提高农业种植产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对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井灌区第四实验场风沙环境和三年来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农业防风害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时间的调整;以增加起动风速为目的的各项抗风害措施的采用;以减小风沙流强度和目的的阻沙林和固沙工程的建造。这些措施能有效地减小和防止风沙灾害的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肠式沙障沙埋程度、积沙宽度、位移程度及沙障控制区域植被盖度等指标进行调查,分别研究了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肠式沙障稳定性及其所在沙丘植被恢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品字沙障位移距离最大,移动平均距离达到了58.72 cm,方格沙障移动距离最小,仅为36.11 cm。4 m品字形沙障的移动距离最大,达到了70.67 cm,2 m带状沙障的次之,移动距离为52.33 cm,说明规格越大,移动程度也越大。方格沙障铺设沙丘的植被盖度较大,其中4 m×4 m方格沙障铺设沙丘植被盖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的一项重点生态工程,文章通过对2006—2009年样本县的种植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9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均在2008年达到最大,而粮食单产却在2008年最低。这主要受到工程区的环境条件、农户参与积极性、市场需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混合沙输沙率增大为例,借助室外试验,通过混合沙超前起动探究了沙粒的流体起动机理,提出风力集中等论点。指出风力集中和扩大气流与沙粒接触面积是流体起动机理的两个有机成分。从理论和治沙实践两方面论述了流体起动的重要作用,指出混合沙输沙率增大主要是粗细沙粒相间排列有利于流体起动机理得到发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成沙、海成沙、风成沙的颗粒进行筛选、称量、观察、对比,分析得出沙物质的粒径范围,同时也对沙粒的磨圆度做了分析.结果表明:风成沙为3.14%的粉沙,而河成沙为0.3%,海成沙(Ⅰ、Ⅱ)分别为0.07%和0.03%.并且,河成沙含有的粗沙和极粗沙最多,为73.35%;海成沙(Ⅰ、Ⅱ)分别为5.12%和0.15%;风...  相似文献   

18.
选用气象因子和地表植被因子作为预报因子,其中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因子,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浑善达克地区1988—2000年3—5月份301个大风天气和沙尘天气样本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建立了沙尘暴天气的多级预报模型,并用2001年3—5月的52个试报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报准确率平均为79.4%。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20.
在涪江中下游典型江岸营造1000亩淤沙林带,江岸防护林系统经1988年洪水淹后林带内淤积泥沙,在1981年特大洪灾冲成裸露的卵石滩上重新淤地300亩,现已在林间点种农作物;在凸岸营造的淤沙林带,一次洪水淹没后,淤泥沙普遍在20cm以上;凸岸林带内淤沙与乔木胸高断面积成正相关,数学模型:Y=0.0448+0.8558X(Y:淤沙厚度,X:胸高断面积)。当胸径达8cm时,测定单株树干对洪水阻力为6kg,全部冲成倒伏状。凹岸营造固岸林带后,一次洪水淘深河床20cm;固岸林生物工程组合乔草型林网结构与防洪堤水利工程配套后,造成堤与林带区域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