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林业   2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桐子作为木本油料资源的开发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食用油安全隐患的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木本粮油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通过对山桐子作为木本粮油资源的优势分析(适应性强,产量大,含油率高,油质好,种植不占用耕地,兼具用材、景观和生态价值),阐述了山桐子作为木本粮油资源的巨大潜力,最后对山桐子的规模性开发提出了技术上和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生态旅游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旅游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阐述了大熊猫生态旅游的定义、特点以及开发现状,分析了大熊猫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科学开发大熊猫生态旅游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急剧扩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该区域沙化治理存在植物材料单一的问题。本文从成活率、生长情况以及光合特性几个方面分析了4个桑树种在川西北高寒沙区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4个桑树种基本能适应川西北高寒区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高寒区不同沙化类型草地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研究区不同沙化类型优势种群的分布特征,设置了136个1m*1m的样方,采用扩散系数(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reen指数(G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缀块指数(IP)等指标,分析了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几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沙化类型上的优势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他们的聚集强度总体上有一定的差异。露沙地上的优势种群为嵩草(Kobresia)类植物,聚集程度明显大于其余3种沙化类型;固定沙地上优势种群较多,聚集强度差异较大,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种群的聚集强度最大,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种群聚集分布强度最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优势种群的聚集强度差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ID、ICS、GI、IMC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几乎等于1。由此可以得出,随露沙地向流动沙地演替,影响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由物种生物学特性逐渐变为土壤微生境,这为川西北高寒区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围封方式初期川西北高寒草甸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草甸的适宜管理措施,本研究以禁牧、限牧(生长季禁牧 + 非生长季放牧)、草畜平衡管理下的高寒草甸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外的退化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围封方式初期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适宜的草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草畜平...  相似文献   
7.
8.
9.
“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灾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震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改善。但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还有大量的、长期的生态修复任务。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分析了我国两年多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恢...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