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品种抗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小麦品种茎秆的形态、解剖、生理等方面对影响抗倒性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综述了评价抗倒性的方法和指标。抗倒性的遗传以及抗倒育种的进展情况,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方法]该试验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穗下第1、2、3、4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直径和穗下第5节直径9个性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方法]该试验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穗下第1、2、3、4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直径和穗下第5节直径9个性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藜麦抗倒伏的应用效果,以静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山西静乐县进行了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藜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分析各浓度与藜麦茎秆抗倒性、节间长度、倒伏表现率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藜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矮壮素浓度为1.00%~1.25%时,茎秆基部抗折力增加显著,植株较矮,节间缩短,根冠直径和茎秆直径增粗,倒伏指数下降明显。在该试验条件下,藜麦生产上用矮壮素能够抗倒增产,且以高浓度(1.00%~1.25%)喷施节本增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 .茎粗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弱 ,表现较低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负向群体超亲优势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和方向 .秆长、茎基抗折力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正向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这表明随着环境的改善均可增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叶龄期追施N、K肥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叶龄期追施N、K肥,研究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的抗倒性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重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说明N、K肥不能同一时期施,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期施肥。  相似文献   

7.
抗倒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目标,抗倒鉴定是育种的必要环节。目前我国对抗倒力矩和茎秆弹性等指标缺少简便、准确的测量仪器,小麦品种抗倒性鉴定基本处在以株高等直观指标为主的水平。利用最新设计的小麦抗倒电子测量仪测出的基部茎段最大抗折力矩和临界弯曲角,结合株高、重心高和茎秆重力等重要指标,采用临界分析法计算小麦最大风载荷力,以此为抗倒指数,以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作对照,以10%差异作为分级标准,将抗倒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根据抗倒级别判定抗倒性大小。分析并提出了主茎与分蘖按1:2取样,密度为600万穗/hm^2,在子粒形成期测量,初步构建了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评价体系。用该体系评价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具有相对全面、准确、客观和明了的优点,对抗倒伏研究和高产育种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粱抗倒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粱抗倒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韧性抗倒,一种是刚性抗倒。韧性抗倒与很多形态性状有关,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和穗柄粗,缩短节间长度和穗柄长,提高茎干物质及糖度有利于抗倒性的提高。刚性抗倒不能完全用形态性状来衡量。增加茎容重,缩短茎基部节间的长度,提高茎基部叶鞘层数,增加茎壁厚度,提高灌浆期干物质向茎部的分配率,茎壁及髓部单位面积维管束的数量多且大,茎部可溶性糖及总糖含量等高等有利于刚性抗倒。  相似文献   

9.
以黄淮北部麦区1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在灌浆期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分析了2组不同抗倒性品种的倒伏情况和茎秆特性。结果表明:抗倒组品种济麦22、石4185、邯麦13和邯麦15在全生育期均未发生倒伏,不抗倒组品种石麦15、冀麦585、中麦155和山农14在蜡熟期均发生了5级倒伏。抗倒组品种平均株高为76.8 cm,平均株高构成指数为0.50,茎基部第1节和第2节节间总长度为9.36 cm,茎基部第1节、第2节的节间充实度分别为30.17和14.50 mg/cm,开花至乳熟期和开花至蜡熟期的茎部干物质输出率分别为16.44%和35.34%。与不抗倒组品种相比,抗倒组品种株高低、株高构成指数大、茎基部节间短且充实度高、生育后期茎基部干物质输出率低,这些茎秆特性均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籼粳亚种有利基因的方法,自育成的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12个恢复系,与8个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配合力(NCⅡ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考察的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遗传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倒伏指数、抗折力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弯曲力矩、茎椭圆截面积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后代茎壁截面积的作用相似.恢复系的遗传效应对杂交组合茎秆抗倒性起主要作用.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性状除了受亲本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也起重要作用.K17A、广抗13A和II-32A三个不育系表现降低籼粳杂种株高超亲和提高抗倒性的遗传效应;明恢509、明恢512、明恢502和明恢398四个恢复系在降低倒伏指数方面较其他恢复系具有明显优势,且株高一般配合力为负效应,在提高茎秆抗倒性为目标的育种实践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3—2014年度在界首市进行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洛麦23、新麦26早熟2~3 d,豫麦69较晚熟。9个参展品种产量变化幅度在6 568.5~9 582.0 kg/hm2,其中周麦26居参试第一,产量为9 582.0 kg/hm2。在抗倒性方面,周麦系列抗倒能力较强,鑫麦8号、新麦26抗倒能力略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倒伏的形态生理因素及抗倒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施肥水平和小麦单产的提高,我省不少地区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麦田发生倒伏,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1984~1987年进行了小麦的抗倒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以探索影响高产小麦倒伏的主要因子及防倒的综合栽培技术。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本院(南京)进行。选用大面积推广的抗倒性较差的扬麦4号、扬麦5号和抗倒性较好的半矮秆宁麦6号、新品系8026作为供试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在始穗期应用穗伴侣调理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4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用量的穗伴侣对小麦株高、节长、节粗、壁厚、穗长、抗折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始穗期喷施穗伴侣750~1 500 mL/hm2可以使小麦株高下降1.7~3.3 cm、相对重心高度下降0.3~0.9 cm;穗茎节缩短0.5~1.8 cm,倒二节缩短0.1~0.3 cm;小麦穗茎节的茎粗增加0.29%~0.42%,倒二节和倒四节茎粗增加0.02%~0.09%;穗茎节壁厚增加0.87%,其他节间的壁厚也都有增加;小麦倒四节、倒五节的抗折力分别增加7.4%~19.4%、2.4%~14.5%;产量增加5.43%~7.95%。从抗倒增产的效果来看,建议在小麦始穗期喷施穗伴侣1 500 mL/hm2。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倒强度及其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抗倒强度(D)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在灌浆的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当D值超过25N/m时田间未出现倒伏,20—25N/m时出现少量倒伏,低于20N/m时出现严重倒伏。D与总拉力F、外拉力f和花后13天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倒折率、重心高及花后13天的节长和株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力呈不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植株鲜重呈正相关、与气生根层数和条数呈负相关但都不显著。抗倒强度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测交种及区试品种的抗倒折能力,是对玉米抗倒折能力的量化,在外界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对判定玉米的抗倒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选择胶合竹为研究对象,以双组分环氧树脂为胶黏剂,采用拉—拉荷载模式开展胶合植筋连接抗拔性能研究。主要探讨了边距、胶层厚度以及长径比等对植筋连接抗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边距对植筋连接抗拔强度有一定影响,边距过小导致胶合竹开裂,抗拔强度下降,推荐边距应大于4d(植筋杆直径);胶层厚度对植筋抗拔强度影响不显著;长径比是影响植筋连接抗拔强度的重要因子,抗拔强度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并存在一个临界植入深度使得抗拔强度等于植筋杆屈服强度。胶合竹与胶黏剂粘接界面名义剪切强度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根据长径比给出植筋抗拔强度预测方程。试验过程中主要产生胶合竹开裂、植筋杆拔出和植筋杆屈服3种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16.
豫南抛栽水稻高产防倒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选用抗倒品种是前提一般情况下 ,粳稻的抗倒性好于籼稻 ,杂交稻好于常规稻 ;另外 ,从株形上看 ,矮秆、茎秆粗壮、叶片直立、剑叶短和根系发达的品种抗倒性较好。如目前推广的D优6 8、岗优 2 2、II优 80 2、II优 838和两优培九等都较抗倒伏。2 多效唑化控是补充秧苗一叶一心时用 15 %多效唑 15 0 g对水 75kg喷施 ,不仅可以提高秧苗素质、降低苗高 (5~ 10cm)、增加分蘖 ,而且还可以降低约 1个分蘖节位 ,茎秆壁增厚。3 抛秧、整地质量是基础由于抛秧一般根深 0~ 2cm (手栽秧 2~ 4cm) ,加之管理不当 ,很容易形成根倒 ;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册亨县坡妹镇玉米的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具有抗病、抗倒、抗折性好、增产、稳定性强的优质品种,结果表明:正大2475、玉丰2031、贵毕302、成单30等4个品种产量高、性状好,抗倒性、抗病性强,建议在册亨县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品种淮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增产抗倒剂劲丰谷德对其株高、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缩短淮稻18倒1节和倒2节长度,可降低植株重心,增加植株各节间的茎粗和茎秆的壁厚,从而使得在破口期劲丰谷德具有显著的抗倒效果。2)通过增加穗实粒数与千粒重,可提高产量,增产达226.5kg·hm-2,增产率为2.37%。由此说明在淮稻18上喷施劲丰谷德不仅能增强抗倒性,还能提高水稻产量,达到增产与抗倒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9个青贮玉米自交系以及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组配的45个杂组合的倒伏率、株高、穗位高、茎粗、入土根数、根冠直径等9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母本组中交51抗倒性较差,478抗倒性好;父本组中MQ11-4抗倒性较差,MQ11-2、MQ11-7抗倒性较好;倒伏率的狭义遗传力h2N较高,表明对亲本抗倒性的选择,是进行抗倒性育种的有效途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根倒伏与穗位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入土根数、根冠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直接正向作用大,根冠直径直接负向作用大,抗倒性育种应注意这些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抗倒性差.为此,我站于2006~ 2007年进行了两年的多效唑调控试验,就多效唑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进行探索,以达到提高直播稻抗倒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