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药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赟  李朝晖  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59-12860
[目的]建立栀子药材中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甲醇为空白,在波长238nm处测定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结果]栀子苷在7.82~31.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9.20%,RSD值为4.73%(n=5)。江西产药材中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最高。[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栀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在不同地黄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关系,从地黄叶、地黄组培苗叶、地黄毛状根中提取总RNA,以地黄TIP41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梓醇、毛蕊花糖苷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并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材料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再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地黄材料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及其含量差异较大。经相关性分析,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与GGPPS2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与GGPPS1、G10H基因的表达量也有显著相关性,说明GGPPS2与梓醇的合成有关,GGPPS1、G10H与总环烯醚萜苷的合成有关;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与ADT、ASP5、4CL、C3H、HCT、GOT2基因的表达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为地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小秦艽花中总环烯醚萜和总酚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测定10个药材样品中的含量。[方法]分别以龙胆苦苷和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和总酚酸含量的方法。[结果]10批小秦艽花样品中环烯醚萜含量为67.95~155.16 mg/g;总酚酸含量为9.54~17.04 mg/g。[结论]2种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重现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评价小秦艽花的质量以及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秦艽地上部位中环烯醚萜苷类功效成分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出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的最佳提取工艺,筛选出适合分离环烯醚萜苷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以水为溶剂,以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含量为指标,考察温度、料液比及提取次数对秦艽中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提取率的影响,利用静态吸附法筛选出适合的大孔吸附树脂。[结果]秦艽中环烯萜苷的提取以水作溶剂,温度68℃,料液比1∶12,提取次数5次为最佳提取条件,D-101树脂为最佳提取树脂。[结论]最佳提取条件稳定,适合于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的提取,D-101树脂适合分离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前,西药已成为了防治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西药副作用大,易产生机体耐受性,因而开发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降糖新药迫在眉睫。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具备强大的降糖功效,可开发利用其制备防治糖尿病新药。从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的化学结构、降血糖作用和降血糖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利用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开发防治糖尿病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杜仲叶中活性成分积累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选择适宜采收期、保证所采杜仲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乙醇浸提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杜仲叶生长过程中绿原酸、木脂素、总黄酮、环烯醚萜的含量,找出每种成分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杜仲叶活性成分的合成积累呈较为明显的季节性,4种成分含量在6月份之前均快速增加,而6月份之后绿原酸、木脂素和环烯醚萜含量又逐渐减小,特别是环烯醚萜含量减小速率较快,但总黄酮含量到9月份后才开始减小。[结论]同时考虑活性成分含量和杜仲叶产量,建议以应用黄酮类和绿原酸为主时,叶片的采收宜在5~10月份进行;而以应用环烯醚萜类和木脂素为主时,叶片的采收宜在5~8月份进行。如果综合考虑各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建议采用5~8月份的叶片为宜。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接阴干、自然晒干、发汗干燥、80℃鼓风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秦艽进行加工处理,采用HPLC法对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质量的影响;采用L~*、a~*、b~*颜色特征参数描述"发汗"前后秦艽颜色,并对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变化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法的秦艽药材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发汗"与"未发汗"秦艽色度与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通过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并对"发汗"前后秦艽的颜色变化进行数值描述,探讨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杜仲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总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考察提取条件对有效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正交法优选最佳提取条件,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杜仲叶中总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1:12同液质量比的8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于80℃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45min,提取率为0.507%。桃叶珊瑚苷在0.1016~0.8128m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0731X-0.0474,相关系数r=0.997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18%,RSD为1.94%。[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杜仲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栀子花的营养与药用价值,采用单因素法和均匀设计法分析由超声波法获得的栀子花提取物,通过测定各提取物中环烯醚萜苷、黄酮、三萜的含量及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来优化栀子花的提取工艺,并采用胰岛素抵抗的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评价采用优化工艺获得的提取物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栀子花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0%、液料比25∶1(mL∶g)、时间120 min、温度60℃。此优化工艺对环烯醚萜苷、黄酮和三萜的提取率分别为2.61%、5.37%、2.84%,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可达78.2%,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抵抗细胞HepG2的糖代谢能力,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0.
建立宝盖草(酒制宝盖草)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梓醇为对照品,经过酸水解,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显色后在463 nm处测定其吸光度。结果表明,在4μg/ml至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梓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测定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忍冬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技术和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6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金吉苷、马钱素、马钱素-7-酮、獐牙菜苷、Demethylsecologanol、裂环氧化马钱素。【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忍冬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山茱萸的降糖作用,本研究对比陕西不同地区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含量,选出最优品种,以茎尖为对象,筛选最优条件下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建立山茱萸分化再生体系,分析降糖药理作用,为今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开发系列保健品、食品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PEG浓度(0%、5%、12.5%和20%)对茴香生长、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EG浓度处理对茴香的生长(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鲜重、干重、根冠比和干物率)有抑制作用,而对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糖、蛋白质、SOD、POD、MDA、精油含量和成分的影响却不同,其中5%浓度有利于提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地下部的精油产量和MAD含量,20%浓度增强了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SOD和POD活性,提高了地上部的MDA含量和精油产量。茴香地上部精油鉴定出16种成分,其中反式-茴香脑含量为46.30%~62.94%,柠檬烯17.28%~33.16%;地下部鉴定出9种成分,其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为35.26%~58.77%,肉豆蔻醚含量为7.55%~36.36%,γ-萜品烯含量为11.0%~26.01%。反式茴香脑、肉豆蔻醚和γ-萜品烯含量随着PEG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柠檬烯和莳萝芹菜脑呈相反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精油产量与全株鲜重、干重、可溶性糖、蛋白质、反式茴香脑、γ-萜品烯和肉豆蔻醚正相关,其中与全株鲜重正相关显著,与SOD、POD、MDA、柠檬烯和莳萝芹菜脑呈负相关,其中与SOD和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宝香  杨义明  姜英  张亚凤 《特产研究》2010,32(2):51-52,61
测定不同时期采收的刺五加根和叶片的折干率和总皂苷(B、E)含量,确定最佳采收期;测定不同树龄刺五加根的总皂苷含量,确定适宜采收树龄。采用超声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叶、根中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根采收时期愈延迟,其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越高。休眠期至翌年的3月下旬采收,根的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最高;7月上旬采收叶片,其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最高。10月下旬土层封冻之前,根和叶片的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较高,为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怀地黄中地黄苷D的提取工艺,并比较不同炮制品中地黄苷D的含量,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优选怀地黄中地黄苷D的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怀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地黄苷D的含量。结果表明:怀地黄中地黄苷D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60%甲醇加热回流提取2 h,该工艺稳定可行,地黄苷D提取率较高;生地黄中地黄苷D的含量为0.250%,比熟地黄(0.208%)高。  相似文献   

17.
醉鱼草属植物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及农用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醉鱼草属植物具有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萜类、酚酸及苷类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不仅作为新型药物在医学上被应用,其还可以杀蝗虫类、螟类、菜青虫、小菜蛾等多种农业害虫,是新型植物源农药。本文对醉鱼草属植物的有效生物活性及农用杀虫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怀地黄品种比较和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黄苷A、梓醇和地黄多糖3种成分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怀庆-4等10个主要怀地黄农家种植品种进行了其含量测定,综合比较各品种间的质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地黄中3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地黄苷A含量较高的怀地黄品种有怀庆-5、9302和北京-1等,梓醇含量较高的怀地黄品种有怀庆-5、北京-1、红薯王等,多糖含量较高的怀地黄品种有金状元、白状元、怀庆-7等。同时,怀地黄各农家种植品种中,地黄苷A、梓醇和多糖的含量高低没有一致性的规律,在进行怀地黄的品种比较和质量研究时,应增加检测指标和测定方法,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番茄体内抗烟粉虱相关物质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番茄抗烟粉虱物质的影响,用不同浓度(10-4、10-5、10-6、10-7 mol·L-1)的茉莉酸甲酯喷施番茄叶片,分析番茄叶片挥发性物质以及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蛋白质、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对番茄叶片α-萜品烯含量无明显影响;α-蒎烯、β-水芹烯、β-石竹烯3种物质含量上升,上升幅度与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呈正相关;月桂烯含量下降,下降幅度与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呈负相关。施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后,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下降,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含量上升,前者含量与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呈负相关,而后者呈正相关。这一结果提示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提高番茄对烟粉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