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小麦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贡献大小,本试验选用了20个小麦品种(系),针对1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千粒重、每穗粒数、第1节长的遗传力很高;每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千粒重、第1节、第2节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I2、每穗小穗数、千粒重对单穗粒重的遗传直接通径为正贡献,每穗粒数、第1节、IL、第2节通过I2,穗长通过每穗小穗数对单穗粒重的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粳稻优势表现及亲本配合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代表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组合,测定F1株高,生育期,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等9个性状的相对优势;估算参试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杂交中粳稻F1的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优质较强(2)多数性状的优势形成与其双亲平均值或个别亲本之一相关密切。(3)利用配合力相对效应选拔亲本和预测组合优劣,较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4.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利用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的数据,估算大豆8个农艺性状的a,b,dcv,aa,ad,dd各类基因效应以及相应的平方和与百分率。结构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重主要以加性效应为;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上位性效应占有较高的比重,并以加性互作占主导地位。单株荚数显性效应占优势。上位性效应的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杂种F_2代主要性状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杂交组合的F2代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和相对遗传进度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双亲某性状差异大的组合,其F2代该性状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就性状的平均结果而言,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百粒重>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相对遗传进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株高>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主穗长>百粒重。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也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因此,通过选择某一性状来间接选择单株粒重的效果一般不如直接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籼稻抗旱性状的筛选及其育种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用12个灿型水、陆稻品种进行水、旱处理,在全生育期共测测定其39个性状和单株产量,并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各类性状进行单因变量逐步回与恢复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以旱作栽培时的抗旱性状为指标,综合人选单株有效穗数、穗茎粗、穗茎粗、倒二节间长、每穗实粒数;(2)以各性状旱/水为指标,综合入选性状为谷粒宽比、有效穗数比、剑叶长比、实粒数比、穗茎粗比;(3)采取模糊隶属函数法对(1)(2)入选性状  相似文献   

7.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产量遗传相关密切的性状依次为穗粗、单穗重、株高、百粒重、穗位高、行粒数、穗长、茎粗和蛋白质。与籽粒油分遗传相关密切的性状依次为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穗长和茎粗、穗位高、叶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小麦四个杂交组合,六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遗传参数的估算,分析了六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每穗粒重)的群体均数、基因效应与狭义遗传力。四个杂交组合中,每穗粒数、株高和单株穗数的上位性较显著。而百粒重、每穗粒重和单株粒重的上位性效应并不明显,较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狭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杂交组合不同而不同,以株高的 h_n~2 为最高,单株产量和每穗粒数最低。在本试验中加性效应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起主要作用,显性效应在早代选择中不容忽视。在上位效应中,aa 效应对粒重的作用较大,dd 效应在株高和每穗粒数上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间作大豆产量因素的主要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间作大豆产量因素的遗传力(hB^2)、遗传是系数(GCV)、遗传相关(rg)、遗传进度(GS)及选择指数(Y)等几个主要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广义遗传力小顺序为,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英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2小区产量除与在粒重表现为相关外,与其余5个产量因素均为正相关,其中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单粒数的遗传相关都达极显著水平。3.在相同选择强度下(K=2.06  相似文献   

10.
对杂交粳稻7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较大。并对上述4个性状与单株粒重进行了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高秆稳性籼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应F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料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超过籼籼组合,而每穗料数为负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5个光温敏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或常规品种)分别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50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存在显著的个体杂种优势,在主要农艺性状尤以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的杂种优势明显;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成正相关,且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大豆杂种F2代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亲本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4个优良的大豆进行杂交,配成16个组合,所得F2代进行发要种优势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2代各性状普遍呈负向优势,百粒重呈正向优势,F2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且存在较大的超亲分离,F2代主茎分枝数与高新(HP)、低亲(LP)及中亲值(MP)均呈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HP、LP及MP,百粒重与HP和MP都 呈显著正相关。F2代的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Hayman双列杂交遗传分析和因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用化学诱导产生的14个玉米孤雌性殖系(P1组)作母本与5个我室自育优良自交系(P2组)作父本组配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各系各性状的GCA和SCA表出出明显的差异,单株穗粒重的GCA以孤雌生殖系405最高(25.19%);被测7个性状中,出籽率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穗位高,穗长,单株穗粒有加性,显性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15.
跃进农场小麦早春冻害防御和恢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跃进农场1999年小麦13个品种(系)计33块田的调查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冻害严重度与苗情及栽培因素的关系、产量与栽培因素及产量结构的关系、产量及产量结构与冻害恢复的关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早春严重冻害后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夺得高产、须穗、粒、重协调发展,首先应确保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并努力提高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同时,穗数与冻害严重度密切相关,而产量、每穗实粒数和粒重与冻害严重度无重要相关,冻后恢复良好。(2)冻害严重与品种的春性强弱、播期、总叶片数、冻前P2O5用量和冻前肥料用量(纯氮、P2O5和K2O合计)密切相关,与越冬至冻前P2O5用量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因此,在“暖压,冻前适当控制肥料投入,越冬至返青适当控氮、增磷,以增强小麦对早春低温冻害的防御能力。(3)小麦早春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亚种间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法,研究了在广亲和品种参与下,水稻2个亚种间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6个世代群体9个数量性状的世代均数、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除结实率为负向杂种优势且不含有加性效应(d)外,其余性状均表现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且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h),显性效应值均大于加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对所考察折9个性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千粒重、结实率、抽穗期、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7.
核质互作型大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核质互作型930753雄性不育系与948720、948717、948742、948791等20个恢复系配制成20年杂交组合,调查了F1代6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1)抽穗期明显趋向早熟亲本;(2)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趋高亲值或地同亲值,均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并以单株有有效穗数优势最强;(3)选到了产量构成三要素都具超亲优势的7个组合。  相似文献   

18.
紫苏合理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苏不同密度条件下一些性状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随密度增加,单株根体积、根干重、茎叶干重、单株果数、单株粒重、单株干重呈下降趋势,且达极显著水平;分枝数减少,分枝高度、株高增辊。(2)随密度增加,结实部位上移,且较集中。(3)通径分析中,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大小依次为单株干重、分枝数、千粒重、单株很干重、每果粒数、单株果数。(4)密度与单株根体积、单株根干重、单株分枝数、单株干重的倒  相似文献   

19.
夏谷数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夏谷新品种(系)产量和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不同。低产条件下,几个性状对产量的磷以关联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穗重〉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出谷率〉穗长;中产条件下,关联序为出谷率〉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穗重〉穗长;高产条件下,关联序为千粒重〉同谷率〉每公顷穗数〉穗长〉单株粒重〉单穗重。  相似文献   

20.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