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在鸡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规律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程,本研究选用不同毒力的血清1型MDV (MDV-1)病毒株感染4日龄的SPF鸡,在接毒后1 d、3 d、5 d、7 d、10 d、14 d、17 d、21 d、25 d、28 d和35 d动态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并对感染后5 d和21 d的不同病毒株感染鸡的脑部和坐骨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MDV-1强毒株在SPF鸡脑部的复制能力显著高于弱毒株(p<0.05);特超强病毒株BS在脑组织中出现的时间最早,早期复制最快。但不同毒力的MDV-1株在坐骨神经处的复制能力与其毒力无直接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MDV-1强毒株对SPF鸡脑组织的损伤强于弱毒株;在感染后21 d,强毒株和弱毒株造成的脑部损伤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在坐骨神经处,强毒株造成的损伤明显强于弱毒株。本研究揭示了不同MDV病毒株在SPF鸡脑和坐骨神经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MDV-1在宿主神经系统中的感染、增殖及造成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3.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DV1)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DV1在体内的复制状况与其致病性强弱及传播能力直接相关。本实验选择近几年从国内不同地区MD暴发鸡场分离的6株MDV1强毒株、弱毒疫苗“814”株和国内标准MDV1强毒J-1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感染后1d~28d病毒在淋巴细胞和羽髓中的复制状况。结果显示,接种1d后即可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MDV1(10^2.6 copies~10^5.2 copies/10^6 cells);在检测期间,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不规律变化,而且变化并不明显。接种7d后羽髓中病毒载量开始显著增加,14d~21d达到峰值,超强毒株峰值处病毒载量可达到10^7 copies/10^6 cells,峰值期病毒载量是感染前期(1d~7d)的100~10000倍。强毒株在体内的病毒载量高于弱毒株,即复制能力高于弱毒株。研究表明,MDV1国内流行的毒株有增殖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新特点;MDV1致病性的高低与在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及其致弱疫苗毒Gt为对象,研究超强毒与弱毒株在鸡体主要免疫器官内的复制情况,以探讨两类毒株表现不同生物特性的原因。分别利用鸡胚半数致死量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半数感染量对超强毒Gx和疫苗株Gt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再利用荧光定量RT-PCR对两类毒株进行病毒量的校准。以相同量的病毒对2周龄SPF鸡进行攻毒。攻毒试验表明超强毒Gx能造成47.5%的死亡,法氏囊、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均严重损伤;而疫苗毒Gt无致死,且未能造成任何病理可见的损伤。病毒的体内复制情况表明超强毒相对于疫苗毒复制更为迅速,病毒载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禽类传染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了解固有免疫应答在新城疫病毒致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分别以不同剂量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LaSota弱毒株感染SPF鸡胚,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和分析感染早期的病毒增殖和固有免疫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强、弱毒株均可有效地激活鸡胚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导致包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抗病毒蛋白等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同一病毒以高剂量感染,较之低剂量感染后的增殖速度快,固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峰值出现得也较早。强毒株相比弱毒株诱导鸡体产生了更高水平的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与强毒感染导致鸡体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相一致。总之,本研究发现,新城疫病毒感染后鸡胚固有免疫应答的速度和水平因病毒毒力和感染剂量的不同而异。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可诱导强烈的细胞固有免疫炎性反应,可能是它对鸡致病性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将分离的一株DHv—Ⅰ野毒株经鸡胚传代,培育出DHV—Ⅰ的80代鸡胚致弱毒GFS99株。该弱毒株对1日龄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也未出现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鸭免疫100倍稀释的尿囊液弱毒GFS99后7天攻强毒GQY07株,保护率高达100%,且7日龄时即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后抗体效价有所下降,但易感期的3周内抗体保持较高水平;另外该弱毒的外源病原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和特异性实验结果良好。综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GFS99株无外源病毒污染、特异性强、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以作为制备DHV—Ⅰ弱毒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诱导SPF鸡发病的免疫机制。选用140只1日龄SPF白来航鸡,随机分为4组,3组攻毒组通过滴鼻点眼途径分别接种鸡源IBV强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野鸡源IBV毒株3个毒株,对照组以同种方式接种等量灭菌的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 h、36 h、72 h、7 d和14 d,每组随机选取5只进行剖检,并分别采集法氏囊、肾脏和气管组织,剩余鸡用于观察临床症状、发病及死亡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攻毒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各组织中IBV的病毒载量、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及部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不同来源IBV毒株之后仅鸡源IBV强毒株感染组SPF鸡出现抑郁、翅膀下垂、甩头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在感染后5~10 d共有7只死亡,死亡率为20%。病理剖检发现,感染鸡源IBV强毒株的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和有花斑样病变,而感染野鸡源IBV毒株、鸡源IBV弱毒株和对照组的鸡无明显的眼观病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鸡源IBV强毒株组的法氏囊、肾脏和气管3个组织中均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和野鸡源IBV毒株组中均未检测到病毒,鸡源IBV弱毒株组只在部分组织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72 h,鸡源IBV强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TLR1、TLR2、TLR3、TLR5、TLR7和TLR15基因在法氏囊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6和IFN-β参与更强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在感染后7 d,鸡源IBV弱毒株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肾脏中TLR2、TLR3、TLR15、TLR21、IL-6和IL-18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野鸡源IBV感染后36 h法氏囊组织中IFN-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3个IBV毒株中仅鸡源IBV强毒感染引起SPF鸡典型临床发病症状与可视组织病变,且可提高SPF鸡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量。本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来源的IBV对SPF鸡的不同致病性与其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马立克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有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MDV-Ⅰ),包括致病性的强毒株和非致病性的弱毒株。血清Ⅱ型和血清Ⅲ型(MDV-Ⅱ,MDV-Ⅲ)为非致瘤病毒,临床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多用抗MD的致弱血清Ⅰ株或HVT免疫鸡。1983年开始使用双价和多价疫苗,以保护鸡体抵抗毒力较强的MDV毒株。尽管疫苗免疫是相当有效的,但由于MDV毒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三价苗。  相似文献   

9.
1病原 鸡马立克氏病病原是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此病原共有3个血清型。血清l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相似文献   

10.
将IBV-D971株病毒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了一株毒力明显减弱,并且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株(IBV-D971株).IBV-D971 F105代毒力明显下降,以109.25EID50接种1日龄SPF鸡5/5无不良反应.IBV-D971 F105代毒连续通过1日龄SPF鸡体5代,未见毒力返强.以103EID50免疫1日龄SPF鸡,攻毒后5/5保护,对照5/5发病.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地了解新城疫病毒(NDV)的遗传进化规律,本研究对从鹭科候鸟分离的NDV毒株SD22/13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致病性指数测定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测定分离株SD22/13的毒力及与LaSota疫苗株、基因Ⅶ型NDV毒株的抗原相关性,同时设计引物对F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其在SPF鸡上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D22/13属于ClassⅠ分支基因3型,与LaSota疫苗株的抗原相关性为56.1%,与基因Ⅶ型强毒株的抗原相关性低于50%。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可在鸡体内较好复制,并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血清抗体,鸡的免疫器官和肾虽均有轻微的病理损伤,但无发病死亡,对试验鸡致病性较低;SD22/13感染后30d,再以基因Ⅶ型强毒株攻毒,在10d观察期内SD22/13感染组鸡均健康,无发病死亡,而对照组鸡至第5天时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SD22/13在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和对SPF鸡致病性方面与基因Ⅶ型NDV存在明显差异;虽然SD22/13与基因Ⅶ强毒株抗原相关性较低,不能阻止其排毒,却能完全保护鸡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鸡毒支原体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二对引物XZ1,XZ2和XZ45、XZ46,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鉴别MG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多重PCR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用这两对引物对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侏进行多重PCR,强毒株只扩增出732bp一条带,而弱毒疫苗株则可同时扩增出732bp、524bp二条带,而对其他种类鸡支原体和其它禽病病原的扩增不出现任何条带,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最低能检出1Pg的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DNA模板。  相似文献   

13.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寄生原虫病,每年给全球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活疫苗是替代抗球虫药防控鸡球虫病的有效手段,而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能更高,免疫原性更好,更加稳定,有效防控鸡球虫病的暴发。通过理化致弱、鸡胚传代和早熟选育方法诱导虫株毒力减弱是常用的鸡球虫毒力致弱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相关方法的系统性综述。鉴于此,为综合了解当前鸡球虫毒力致弱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鸡球虫病弱毒活疫苗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查阅、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文献相关研究内容,对鸡球虫强毒株致弱措施和方法及其在鸡球虫病弱毒苗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新一代鸡球虫病弱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鸡毒霉形体(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分别设计合成2对引物XZ1、XZ2和XZ45、XZ16,建立了可检测MG强、弱毒株的PCR方法。以引物XZ1、XZ2对MG强毒株和弱毒株进行的PCR,均可扩增出732bp的特异性片段;而以另1对引物XZ45、XZ46对MG弱毒株进行PCR,可扩增出524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鸡毒霉形体标准强毒株和野毒株的PCR,则扩增不出任何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对引物对其他种类鸡毒霉形体及其他对照禽病病原核酸模板的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2对引物PCR均能检出100fg的MGDNA。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上述2对引物的2次PCR扩增,在数小时内即可鉴别出MG毒株是强毒株还是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5.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将共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v)S1基因和鸡干扰素-γ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 S1)接种4周龄SPF鸡,免疫3周后用同源(LX4株)及异源强毒株(LTJ95I)攻毒,评价重组疫苗对异源病毒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重组疫苗接种1周后,免疫鸡产生抗IBV的抗体;而且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略高于非免疫对照组;攻毒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呈下降趋势,并且该组低水平CD4^+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而其他组CD4^+T淋巴细胞均迅速上升,峰值达到14.5%;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8^+T淋巴细胞呈高水平的表达,而其他组攻毒后均无明显变化;保护率结果显示,同源强毒株攻毒免疫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21.43%和0%,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另外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病理损伤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试验组相比明显减轻,其排毒时间和排毒量也均有所减少;强毒攻毒后所有试验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可以说明,重组疫苗能对同源强毒株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但不能对遗传关系较远的强毒株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的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用3种基因型(Ⅵg、Ⅶd亚型、Ⅸ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结果各株病毒接种鸡均100%发病、100%死亡,表现出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的新城疫症状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攻毒鸡多种组织器官中能检测到病毒抗原,在能检测到病毒抗原的器官中,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新城疫病毒对肠相关淋巴组织的亲嗜性优先于附近的上皮。本试验结果表明.基因Ⅵg、Ⅶd亚型、Ⅸ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均具有高度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1活疫苗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活疫苗大多为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指病原致病力减弱但仍具有活力的完整病原疫苗,也就是用人工致弱或自然筛选的弱毒株,经培养后制备的疫苗。该苗的优点是病原可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用量小,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成本低,使用方便。缺点是弱毒株的毒力易返强,对一些极易感染动物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免疫效果易受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鸡副粘病毒病病毒特性和基因型的研究及防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鸡群分离到4株病毒,经病毒形态、结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等研究,本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4株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强毒力的毒株;人工感染71周龄SPF鸡均100%发病致死;应用一株鹅副粘病毒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获具有对禽副粘病毒Ⅰ型共同的单抗和公对鹅副粘病毒毒株和鸡副粘病毒毒株呈阳性反应,而对新城疫F16E8  相似文献   

20.
李岩 《养殖技术顾问》2013,(10):106-106
鸡新城疫是鸡的急性、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患病鸡的主要特征是败血症的症状,呼吸困难,有神经症状,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病死鸡时,常见消化道黏膜红肿、出血、坏死变化。1病原本病病原为副粘病毒属的新城疫毒。鸡新城疫病毒各毒株的毒力不等,组织亲嗜性不一,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不同毒力的毒株感染鸡的表现不同,一般将鸡新城疫病毒分为5个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