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云南省出台《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作为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的总纲,提出严守底线约束、夯实工作基础、全面收集资料等工作规则,要求做到统一数据、统一底图、统一机制、统一流程,并制定了生态保护极重区要做到应划尽划,加强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衔接,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等调整规则。统筹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核实调整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三项工作同时推进,质量上做到层层把关,评估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严守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格局,提升生态功能,有效解决了各类矛盾冲突。但仍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重项目轻保护以及统筹协调不足,部分项目调出理由不充分等问题。藉此,提出政治站位要高,转变思想观念,横向对接要到位,处理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新时期国家做出的战略性安排,在自然资源部的安排部署下,在全国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要求对既有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科学评估调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一严格管理,同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文章对3项工作要求进行解读,阐释三者间的承接关系,并详细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原则、内容、路线、思路及管控要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及范围调整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202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文中针对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辖自然保护地存在的边界不清、范围交叉重叠、矛盾冲突较多、保护地空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梳理核实边界、主动协调权属争议、依规调处矛盾冲突、减少破碎化和天窗、新建自然保护地,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为例,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存在的区域性重要生态资源没有纳入、未从构建全省和区域稳定生态安全格局角度考虑、破碎化与岛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划定和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区位划定的思路,为各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出台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新时期国家作出的战略性安排,云南省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及时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布置开展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两项工作.通过对三项工作情况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三者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要闻     
正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3月16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召开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2020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会议指出,各地要全面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既要统筹平衡好实现局部优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国家战略。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确了划定原则和技术路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对划定结果进行了成效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完成,广西生态保护红线已由“划定”阶段转入“严守”阶段,对红线范围内林地实施严格管理。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人工商品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按照《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根据国有经营单位、林农对人工商品林采伐的实际需求,对人工商品林斑块的面积、空间分布和权属特征等进行分析,提出属性调整、逐步转换为公益林、政府赎买、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和保留部分人工商品林的人工商品林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查找保护区内交叉重叠情况和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问题斑块,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现行政策规定,采取调出、调入、归并、转化等方式妥善处理交叉重叠情况、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行衔接,对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以缓解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建设的矛盾冲突和降低周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干扰,构建能对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和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也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原规划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红线存在交叉与重叠,亟需进行优化整合。文章从优化整合空间、确定发展定位、明确保护重点、提升资源价值4个方面论述了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策略,分析了调整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意义和必要性。文章认为,调整后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符合安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同时能够带动新增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规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林长制的安庆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长制是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重大制度创新。安徽省安庆市地处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集中分布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庆市先行先试,2017年开始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构建了林长制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科学规划林长制的目标任务、系统构建林长制的组织架构、创新设计林长制的运行机制、定期开展林长制的考核评价和全程实施林长制的智慧服务,在守住生态红线、拓展生态空间、管控生态风险、创新治理机制、惠益社会林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长制应有系统思维、推动林长制从“有效”向“长效”发展、从“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以及应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潜在边界或关键生境发生迁移或灭失,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甚至威胁国家生态安全。根据实地调研材料,文中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风险管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影响监测、风险预警与管控科学研究,构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性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管控机制,开展试点示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划定生态红线的新形势下加强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空间剧烈增长的态势下,基本生态控制线大量划定,成为规划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安徽省宁国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探讨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干扰分析为依据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耦合机制和实施路径,构建以绿地空间布局为依托和具体承载、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和实施依据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绿色空间,适应高密度用地背景下高效多元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分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对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包含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管理体制存在生态保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严重,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土地权属复杂混乱等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服从大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尊重自然法则,实现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绿地规划"在21世纪初成为中国大地风景园林实践的热门领域。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跃升过50%,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和扩大区域竞争实力无一不借力于区域绿地规划。文中通过回顾区域绿地规划的原本宗旨,归纳当下中国境内发生的区域绿地规划的4种实践途径:生态控制线途径、区域绿道网络途径、区域绿心途径和绿色基础设施途径,对当代中国区域绿地规划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及优先性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了解保护区面临的主要压力与威胁,确定保护区管理的保护优先性,本文利用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RAPPAM)方法,于2006年对北京现有的20个保护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市级及以上保护区在资源本底调查和规划上基本符合保护区建设的要求,但在管理、投入、宣教上存在严重不足;县级保护区基本上处于批而不建的状态。保护区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水源匮乏、筑坝、火灾、旅游等。在管理上,由于资金不足,50%的保护区不能进行较为系统地规划与管理,尤其是拒马河、云峰山、玉渡山、喇叭沟门、云蒙山保护区急需在管理上进行加强。并根据保护区现状,在管理、资金投入、社区共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