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在南方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不耐储晚粳谷"热皮"区域储粮粮温偏高且储粮品质下降很快的难题;利用现有仓房及控温设备条件实现准低温储粮,控制粮堆上层平均粮温低于25℃和全仓平均粮温低于18℃,实现全年准低温储粮目标;进一步提高储粮稳定性,减少储粮害虫发生;有效地控制储粮"热皮"层品质的劣变速度,延长整仓粮食储藏周期,为粮食轮换创造更好经济效益.通过空调控温储粮应用对比,试验仓储粮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管理仓,该技术具有自动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夏季高温季节,房式仓粮堆上层粮温达到27.4℃,下层平均粮温8℃左右,极易造成粮堆内部结露。为此,我库积极探索利用粮堆底部"冷源"均衡上层粮温储粮试验。均衡粮温后,全仓最高粮温22.1℃、最低粮温7.4℃、平均粮温14.8℃,缓解了粮堆内部结露的现象,抑制了储粮害虫的危害,储粮顺利安全度夏。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大平房仓夏季储粮过程中上层粮温升高较中下层快,表层粮温难以控制等问题,我库充分利用当地储粮气候条件,增添了膜下环流通风系统。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仓内膜下环流通风,使粮堆内部形成向上运动的气流,从而实现上层粮温可控性和实现全仓粮温的相对均衡。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隔绝仓房空间与粮堆的湿热传递,减少仓温对粮温尤其是粮堆表层温度的影响。结合我库所处区域位置特点,主要是利用冬季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待夏季高温时利用环流风机进行仓内环流,将粮堆中央"冷心"的冷源带到粮堆表层和四周,使粮堆表层和四周的粮温降低,通过环流调节粮堆内温度因子,使储粮处于低温或准低温状态,可以有效抑制高温季节仓内上层粮温上升,实现低温储藏。该技术确保了整仓粮食达到低温或准低温储藏条件,避免储粮夏季生虫和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低温储粮综合技术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低温储粮综合技术是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应用技术,仓内环流调节粮堆温工技术及提高仓房气密性技术集为一体的综合储粮技术,在高大平房仓密必达到一定要求后,用太阳热反射涂料对仓顶进行表面处理,当夏季气温最高时试验仓顶表面温度比对照仓低25℃,大大减少了仓外太阳辐射热对仓房的热能传递,改善了仓内的储粮环境,基本实现了准低温储粮,利用环流熏蒸装置对高大平房仓内的储粮分阶段进行环流,3天内,定时环流36小时,试验仓仓温下降了4.5℃,上层粮温平均下降了0.9℃,仓底部的粮水分基本无变化,此项试验证明,环流是平衡粮堆内部的温度即利用粮堆内部的自然冷源降低高温区粮温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低温储粮可有效延缓粮食品质下降、抑制害虫危害、减少粮食损失损耗。但高大平房仓仓顶隔热性能差,盛夏初秋仓温高,粮堆表层、上层粮温上升快。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湖北中储粮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汉川直属库采取屋面喷水降拱温,粮面覆盖隔仓温等综合控温技术,将表层粮温控制在25℃、平均粮温控制在准低温以下,增强了中央储备粮的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低温储粮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及实用价值的科学储粮方法。将太阳能制冷应用于低温储粮能有效节约常规能源。本文根据太阳能制冷系统的特点及仓内粮温分布规律,提出了采用太阳能制冷系统进行仓内空气隔离层(仓内粮堆上部空间)环流通风的储粮技术,并在中央储备粮扬州直属库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仓内空气隔离层环流通风冷却方式可有效地抑制高温季节仓内上层粮温的升高。在仓内上层平均粮温回升到15~20℃前将太阳能制冷系统适时地投入运行,能够实现准低温储粮。  相似文献   

7.
浅圆仓在冬季进行降温通风后,基础粮温较低(平均粮温5℃左右),入夏后"热皮冷心"现象比较明显,受外界高温影响,仓温、表层粮温升温明显,温度相对较高,仓温最高可达35℃以上,表层平均粮温在29℃左右,在此情况下,若储粮水分偏高,则上层粮面极易孳生虫霉,严重时可能引起表层储粮发热。因此,冬季对储粮仓房开展机械通风作业降低基础粮温进行蓄冷,夏季利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通过地槽通风口抽出,通过仓壁回风管送到仓内空间,气流在粮堆内以下行的方式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实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达到控温储粮的目的。通过采用内环流均温通风的方式,利用粮堆内部冷源降低仓温及表层粮温,从而抑制表层大豆虫霉的孳生,延缓大豆品质劣变速度。试验期间,为确保对照仓储粮安全度夏,采取了夜间轴流风机排积热、单管处理异常粮情。同时期单吨费用对比,试验仓比对照仓节约0.1元/t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QGL-15FA储藏物冷却机,采用负压通风补冷的方式处理大型房式仓房内"冷心热皮"的粮堆。结果表明:经过累计30多小时的冷却,使全仓平均粮温明显下降,特别是上层和粮堆四周靠墙体区域粮温下降显著,最高降幅达12.3℃,将最高粮温控制在25℃左右;降温后粮堆的平均温度梯度为1.25℃/m粮层厚度。冷却过程两仓平均能耗为0.291kW·h/℃·t,低于国家标准中冷却通风降温单位能耗,约为标准能耗的60%,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冷却降温过程对粮堆水分影响较小,冷却后平均含水量仅增加0.1%。  相似文献   

9.
平房仓粮面采用双膜气囊密闭压盖,在冬季运用机械通风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粮温,储存冷源;高温季节,利用空调器制冷循环地给气囊补充冷气,同时适时开启排风扇通风换气,消除仓内积热,既可有效地降低仓温,又能阻止外界热量通过仓内上部空间向粮堆的传递,抑制和延缓粮温上升。试验表明:高温季节可使气囊内温度控制在28℃以下,粮堆表层的最高温度可控制在25℃以内,粮堆年平均温度可控制在10℃左右,且保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仓内膜下环流低温储粮技术是将机械通风技术与隔热密闭技术有机结合,在夏季高温季节将粮堆内蓄存的冷源利用粮堆内的通风管道进行膜下环流均衡通风,使粮堆各部位粮温达到基本平衡,达到降低表层粮温,将仓内粮堆平均粮温控制在15℃以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建国四十多年来粮仓建设概况,对我国粮库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库点多,仓型杂,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2)新建粮库质量把关不严,粮库建设质量较差,新库机械化设备和品质监控手段不匹配;(3)粮仓建筑与储粮性能相关性差.重申了粮仓建筑合理与否与储粮安全休戚相关,对今后我国粮库的设置和建设,从设计原理、仓型选择、建筑要求、储粮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粮仓模式作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从储粮生态系统控制的角度阐述了粮仓保温隔热性能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突出粮仓设计和使用的协调统一;针对新建粮食储备房式仓使用中多数出现仓顶隔热性差、门窗洞口气密性差、仓内粮面温度过高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对房式仓朝南墙面门窗的设计、保温隔热屋面的设计、仓内地坪适当下挖装粮的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用性设计方法和"半地下储粮房式仓"新仓型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温室中不同温度条件下3个草莓品种的光响应曲线,研究温度与光照条件对草莓光合特征的影响。以草莓品种‘晶瑶’、‘红颊’和‘公四莓一号’为材料,比较25、30、35℃条件下其光合特征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温度条件下,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在2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晶瑶’、‘红颊’的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光合速率提高,而光补偿点降低;在25~30℃范围内,‘公四莓一号’的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光合速率在30℃时最高,而光补偿点最低;(3)‘晶瑶’、‘红颊’在温度35℃时,光合有效辐射为1050 μmol/(m2?s)条件下具最高光合速率;公四莓一号在30℃,光合有效辐射为1200 μmol/(m2?s)条件下具最高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4.
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氮磷释放规律及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植物衰亡对系统中氮和磷转化的影响规律,为此类系统运行管理中植物收割与否提供依据。选取在室内水缸中培养的常见沉水植物——蜈蚣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进行浸泡试验,考察植物类型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8h内,总氮(TN)的释放量小于总磷(TP)的释放量;TN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蜈蚣草(0.164mg/g)>金鱼藻(0.081mg/g)>菹草(0.064mg/g);TP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金鱼藻(3.043mg/g)>菹草(2.404mg/g)>蜈蚣草(1.906mg/g)。对于沉水植物蜈蚣草、菹草和金鱼藻而言,单位质量植物的磷释放量较高,需要及时进行收割以避免植物溶解释放引起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水相磷浓度的升高。另外,选取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浸泡试验,设定5℃、15℃、25℃和35℃四个温度,考察温度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环境条件一样,只改变温度时,最快的释放发生在第8h内,狐尾藻的氮、磷和碳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在25℃时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金莲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金莲花种子为材料,就不同GA3浓度和处理时间、沙藏时间、温度和基质等对金莲花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建立金莲花种子萌发的栽培技术体系,为金莲花引种驯化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4℃沙藏或GA3处理可有效打破休眠,其中4℃沙藏40~50天或150 mg/L GA3处理种子3~4 天,250 mg/L GA3处理种子2~4 天和350 mg/L GA3处理2天均可有效解除休眠。(2)温度显著影响金莲花种子的萌动时间、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其中30℃和30℃以上高温严重抑制金莲花种子的萌动和幼苗生长。10℃低温延缓种子萌动,15℃、20℃是金莲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适宜温度,25℃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基质影响金莲花种子的萌发。不同基质中金莲花种子出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沙>混合基质1(沙和园土按2:1混合)和腐叶土>混合基质2(沙和园土按1:2混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吉林省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降低低温冷害风险,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进行孕穗期16℃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低温处理6~14天连续9天的水稻空壳率,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16℃低温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处理天数与空壳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处理10~13天时水稻空壳率达到最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其中耐冷性弱的‘长白19’的空壳率最早达到最大值,并且冷水反应比较敏感。耐冷性最强的‘吉粳81’,冷水反应比较迟钝。其余的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选育耐低温品种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7个储备粮承储企业159个仓廒89.17万吨库存粮食害虫防治经济性调研与分析,分别研究了害虫蛀食性和粉食性、小麦和玉米、熏蒸杀虫温度等情况下储粮害虫防治与其经济阈值的初步关系。主要结果包括:①蛀食性害虫的经济阈值小于粉食性害虫,同等条件下处理蛀食性害虫挽回的经济损失要大于付出的成本;②小麦和玉米品种的经济阈值小于稻谷,在同样的条件下,出现同样的害虫,处理小麦和玉米所付出的代价比挽回的经济损失要小;③熏蒸杀虫时,粮温在20℃以上,经济阈值较小,当粮温在15℃以下及35℃以上时,害虫防治的经济阈值较大。  相似文献   

18.
提高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使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的使用效果,从筛选稀释液配方、选择最佳解冻温度与解冻后保存温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三种冷冻精液保存稀释液对冷冻后精子活力的影响,表明稀释液Ⅲ和稀释液Ⅱ的保存效果均极显著优于稀释液Ⅰ的保存效果(P<0.01),稀释液Ⅲ与稀释液Ⅱ间的保存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2)将牛细管冻精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进行解冻,解冻后精子活率随解冻温度升高(40℃~65℃)而升高,但高温下(80℃)解冻精子活率低于解冻温度为(40℃~65℃)(3)在两个温度范围进行精液解冻后保存试验,结果以(0℃~5℃)范围解冻后保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大平房仓进行仓墙外部保温及仓顶吊顶隔热保温优化改造(18号仓),以普通未进行保温优化高大平房仓为对照(8号仓),研究了天津地区高大平房仓综合改造对不同储藏粮层小麦蛋白相关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储藏1年后,在易受顶层空气影响的上层粮层,试验仓粮堆上层小麦的总蛋白、可溶性蛋白、面筋含量分别较对照仓高出4.44%、9.11%和7.48%,麦谷蛋白/麦醇溶蛋白的比值提高了4.39倍,对照仓的麦醇溶蛋白转变为麦谷蛋白的劣变速度为试验仓的3.12倍。可见,高大平房仓优化改造控温对小麦储藏期间蛋白相关品质的劣变可起到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罩棚仓内的包装粮堆进行五面薄膜密闭充氮杀虫,吨粮能耗为0.53 kW·h.在33℃~24℃粮温范围内,对不同低氧浓度下的膜内害虫成虫进行观测,氧浓度保持在5%以下25d(其中,氧浓度从5%降至3%时间为6d,2%以下维持时间为19 d),害虫成虫全部死亡.继续密闭30 d,不进行补气充氮,氧浓度保持5%以下,揭膜散气后扦样,未发现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