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崇贵 《农技服务》2012,29(5):620-621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危害松科(Pinaceae)植物的主要钻蛀性林业有害生物。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分进行注射法、包扎法、涂干法、诱捕法和人工捕杀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包扎法的效果较好(72.2%),涂干法可以使松树受害率减少40%,1只诱捕器1年可以引诱成虫10头,人工捕杀可以使松树受害率降低87.5%,因此人工捕杀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林间调查表明,萧氏松茎象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大红袍、大王亭、一曲附近以及一线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马尾松的胸径、地被物覆盖率以及40 a生以下的松树之间有很大关系,不同坡位间马尾松林的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坡受害最重,下坡受害程度最轻,胸径在21~60 cm之间的松树和40 a生以下的松树与萧氏松茎象幼虫虫口密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松树一般常规采脂法可分为下降式采脂法和上升式采脂法,马尾松开始采脂的最小胸径在18厘米,湿地松开始采脂的最小胸径在14厘米。 1.下降式采脂法:在松树树干开割的割面上,第一对侧沟在顶部开割后,以后各次依序由上往下开割侧沟,在不同时期的新割面均处于旧割面之下,有些地方也称此法为“Y”形采脂法。割面高度根据采脂年限确定,新采脂的松树,割面位置第一年不得低于2.2米。  相似文献   

4.
谢善高  李梦华  郑小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733-2736,2738
[目的]探讨测树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林龄采脂经营的马尾松林分和高产脂林分标准地进行调查及其产脂量测定。[结果]胸径对产脂量影响明显,产脂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树高对产脂量的影响没有胸径明显,其对产脂量影响体现在冠高比上,同一林龄,产脂量往往随着冠高比的增加而增大,中龄林保持0.6以上,近熟林保持0.5以上,成、过熟林保持0.4以上的冠高比,可获得较高产脂量。[结论]冠高比对产脂量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胸径和冠高比互补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加强虫情调查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分析萧氏松茎象在我市蕉岭县和平远县的发生危害规律,采取4种防治措施7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营林措施和人工捕捉的办法防治效果较好,刮皮喷药防治效果较好,直接树干涂药防治效果较差,虫线清比氧化乐果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华山松木蠹象发生与其寄主树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会泽县者海国营林场华山松木蠹象危害情况及寄主树势进行调查,结果为:2块华山松林地内,在95%的可靠性下,华山松树高、胸径、当年新抽侧梢平均长度及1000束针叶鲜重的均值差异显著,2块林地华山松木蠹象成虫危害留下的蛀食孔、流脂点及产卵痕均值差异显著.表现为华山松林树势越强,华山松木蠹象成虫蛀食孔越多,寄主流脂点越多,而树势越弱其上的产卵痕越多,使华山松木蠹象越易爆发成灾.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产脂力的最优拟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树皮厚、割宽、冠幅、采脂年数、分枝角、树龄、胸径、侧枝粗度等8个因子是影响马尾松产脂力的主导因素,它们与日产脂量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用这8个因子对马尾松日产脂量进行预测.本文拟合出马尾松产脂力最优预测预报方程,其复相关系数为0.703,呈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分布的主要区(县)进行了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采用绝对值法与对比树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单位产量作为主要指标,树体因子、环境因子等相关指标结合,共初选高产脂优树405株。进行了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松单位产脂量与胸径呈一元回归线性关系。且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0.964。思茅松胸径达到21 cm以上时产脂量变化稳定,表型表达完善,在胸径21 cm以上的林分中进行选择更有效。(2)胸径、树高都与产脂量具有相关性,但树高在山地复杂环境中不便测量,且误差较大,因此在野外选择思茅松高产脂优树时应将胸径作为关键因子。(3)环境因子对思茅松产脂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树体因子的影响极显著,可以推断影响思茅松产脂量水平的主要是遗传因素,侧面证明了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思茅松的产脂量。  相似文献   

9.
王成刚  钱排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69-1617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皇竹草生物学性状及单株产量的影响。[方法]刈割后,测定不同氮施量的皇竹草生物学指标及单株鲜重。[结果]皇竹草的分蘖数、有效茎直径、叶片数、株高、节数及单株鲜重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但是,当单穴施肥量超过40 g或45 g时,这些生物学性状会明显减少。[结论]45 g单穴施氮量为皇竹草最适生长肥料量,此时单株鲜重达到最大值,为640.73 g。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要蛀干害虫——云斑天牛的生活习性。[方法]从生物学特性、补充营养、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4个方面综述了云斑天牛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结果]云斑天牛主要有成虫、卵、幼虫、蛹4种形态;每2~3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或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成虫食叶和嫩枝皮使新枝枯死,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孵幼虫把皮层蛀成三角形蛀道,木屑和粪便从蛀孔排出,树皮外胀纵裂,是识别云斑天牛为害的重要特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措施(营林措施、人工捕捉成虫和锤击卵粒和初孵幼虫)。[结论]为有效控制云斑天牛的危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危害国外松的钻蛀性害虫。通过对萧氏松茎象在江西6年来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区生态地理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萧氏松茎象是一直生存在马尾松林的本地种;湿地松十分适宜萧氏松茎象的生存和繁殖。湿地松的大面积栽种改变了萧氏松茎象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再加上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天敌.导致该害虫生态调控失衡,种群数量上升.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44个湿地松林区设立调查点,对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16个林分因子进行调查,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y)与林下植被盖度(X10)和枯腐层厚度(X17)呈显著正相关。依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0.071 2 0.496 7X10 0.016 8X17。经检验,该模型正判率达80%。因此,可用该模型对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118块标准地的调查与分析,得出萧氏松茎象平均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15.6e^0.0313x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45块标准地的调查和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林下植被盖度,其次是枯腐层厚度和杂灌高度。  相似文献   

15.
 对华坪县11个乡镇林区萎蔫死亡松树进行采样调查,多数样本分离到线虫,该线虫经纯化培养后鉴定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华坪县全县已有5个乡镇的松林发生不同程度的萎蔫死亡。拟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共同危害(松墨天牛作为拟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是松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华坪县这种共同危害正成为一种危害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气象因子对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效果的影响,于2006—2008年蛀干类昆虫活动期,在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大北地溪林场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对诱捕到的昆虫总数及几种主要昆虫数量与15个气象因子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昆虫总数诱捕效果的气象因子为观察日前12d内的雨日、20:00的平均低云量、平均水汽压、平均气温、平均总云量、平均最低气温;影响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气象因子为观察日前12d内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可见,气温与平均水汽压对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蛀干类昆虫的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天牛属一类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钻蛀树干、枝条及根部,严重危害林木、果树,特别是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引起马尾松等大量枯死。该文对峡江县境内天牛主要分布种类、危害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以为防治天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新平县引进番木瓜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并调查冠幅、冠层厚度、叶量以及开花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以每株施肥100 g和150 g的处理对冠幅和叶量增长效果较好,施肥对冠层厚度的增长影响较小,每株施肥150 g对单株开花结实量的增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百脉根单株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百脉根单株的11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枝长度(X2)、分枝节间数(X3)、分枝茎粗(X4)、侧枝数(X6)、侧枝长度(X7)、侧枝节间数(X8)、侧枝茎粗(X9)对单株产量(Y)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枝数(X1)、自然高度(X11)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而分枝叶柄长度(X5)、侧枝叶柄长度(X10)则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度(1.121 6)>分枝节间数(0.346 3)>侧枝长度(0.114 6)>分枝数(0.106 4)>分枝茎粗(0.084 6)>侧枝节间数(0.034 2)>侧枝茎粗(0.028 9)>侧枝数(0.021 6)>侧枝叶柄长度(-0.043 6)>分枝叶柄长度(-0.065 4)>自然高度(-0.748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