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洪文  姚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11-11412
[目的]找出萧氏松茎象在玉屏县未造成危害的原因。[方法]以人工采脂松树为对照,从蛀道的横向长度和流脂量研究萧氏松茎象危害松树的情况。[结果]萧氏松茎象割面负荷率远远小于标准0.4的规定,所形成的蛀道不足以危害松树。有萧氏松茎象的松树平均单株年流脂量40.95g,每厘米胸径流脂量2.95g,采脂树平均单株年流脂量1500.00g,每厘米胸径流脂量79.74g,表明萧氏松茎象造成松树流脂仅有人工采脂的数十分之一。有萧氏松茎象的松树与周围松树的生长状况、树高与胸径没有明显差异。从古到今玉屏县从未发现萧氏松茎象致死松树的现象。[结论]流脂量和蛀道的横向长度都不足以对马尾松造成实质损害,是萧氏松茎象在玉屏县危害不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湿地松高效低频采脂技术,包括采脂林条件、采割工具、采割方法、割面配置、预制刮面、设置中沟、安装导脂器和受脂器、开割侧沟、施药、收集、储运等方面内容,供生产单位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3.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66株思茅松高产脂优树的主要性状做相关性分析,其中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位、坡向;树体因子包括树高、胸径、枝下高、郁闭度;产脂量数据包括日单刀产脂量、侧沟长.产脂力以单位产量(每厘米割沟24 h产脂量)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产脂量相关性最强的树体因子为胸径.胸径可以作为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野外选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V”字形下降式采脂法,割脂频率为1 d 1次。设置不同侧沟深度(伤及木质部2~3 mm和仅伤及韧皮部)和不同刺激剂(刺激剂D和刺激剂J)的组合处理。结果表明:不同侧沟深度对产脂量和树脂道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侧沟深度处理下,刺激剂D和刺激剂J处理能显著增加产脂量,尤其是刺激剂J对仅伤及韧皮部的处理增脂效果最佳,增脂率达27%;添加刺激剂均能显著促进新生树脂道数量的增加,增长率在257%~398%;添加刺激剂处理能促进树脂道数量增加,但单个树脂道面积会减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40%、50%、60%割面负荷率和天天割、隔天割的采脂方法,对不同密度的12、17和22年生马尾松林分进行采脂试验,结果表明,采割间隔期越短,割沟越长,越有利于松脂分泌;天天割的单位面积产脂量是隔天割的1.28倍,60%割面负荷率的平均单株单刀产脂量是40%、50%割面负荷率的1.19和1.07倍;中龄林采取40%割面负荷率和隔天割,近成熟林采取50%割面负荷率和隔天割的采脂方法,不但可获得较好经营效益,而且可延长采脂经营年限。  相似文献   

6.
一、开割树龄漆树分大木漆和小木漆两大类。大木漆10年生左右,胸径达20厘米时,或树皮开裂时,即可开割。小木漆在5~8年生,胸径达15厘米时即可开割。过早开割,合适的树型没有形成,会导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采脂强度在40%割面负荷率和25cm以下的下降面,采用食用漂白粉精片液和增产灵2号+碳酸氢铵及乙烯利+松针汁化学采脂技术,分别比常法采脂单株年平均产脂5.326kg提高13.65%,22.27%和31.00%,而且对松脂及其产品松香、松节油质量和林木生长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松脂是松属植物产生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云南松采脂不科学造成松脂产量很低,松脂供不应求.以云南双柏县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状况对产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生产力较低的林地,采脂松树宜选树高10 m以上,胸径在21 cm以上,树皮厚度0.6 cm以上,产脂树龄40 a以下,适当缩短采脂年限,有利于云南松的可持续性采脂.  相似文献   

9.
松脂是重要化工原料。随着森林资源锐减和市场需求增加,供需矛盾目益突出。为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科学采脂。文章通过对马尾松采脂不同采割面宽度、不同胸径对产量影响的比较分析,认为采割面宽度在41—81%、胸径在30—32cm松脂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松树采脂高度多在4.0 m以下,由于胸径测定误差所致材积测算误差超过了允许精度而必须修正[1].目前多通过胸径(或材积)与树干上正常部位直径(或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2].如何用胸径测定值直接进行修正,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黄建容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55-156,159
通过分析马尾松未采脂木树干高度0.10m、2.30m处的直径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并计算立木材积。用采脂木树干高度0.10m、2.30m处的直径计算立木材积,并与用实测胸径所计算的立木材积进行比较,得出马尾松采脂后树干不同高度直径与胸径之间不再保持稳定的相关关系。用马尾松采脂木不同树干高度所计算的材积与采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求算的实测材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用树干高度2.30m处的直径所计算的立木材积误差最小,可满足二三类调查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出现采割幼林、纵横割面负荷重、超深、滥割、人为地延长采割时间等不良问题。建议建立采脂示范标准地,严格执行采脂规程,必须推行采脂科学技术、合理采脂、增强资源后盾等措施,加强经营管理、定向培育等措施。实现松脂越采越多,青山常在,脂流不断,确保农户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产脂力的最优拟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树皮厚、割宽、冠幅、采脂年数、分枝角、树龄、胸径、侧枝粗度等8个因子是影响马尾松产脂力的主导因素,它们与日产脂量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用这8个因子对马尾松日产脂量进行预测.本文拟合出马尾松产脂力最优预测预报方程,其复相关系数为0.703,呈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潜山市驼岭林场的采脂松林和未采脂松林的病死树进行监测分析发现,采脂严重削弱了松树树势,加速了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速度和死亡速度,导致采脂松林松树死亡率平均值是未采脂松林松树死亡率平均值的19.6369倍。结合调查结果和多年防治实践,建议松材线虫病防治要引入防治阈值理念,科学引导、监督疫木安全利用,防止木材加工企业因限制疫木使用而转向采伐阔叶树,造成阔叶树资源遭到破坏,反而影响染病松林演替更新。  相似文献   

15.
试验再次表明百草枯是马尾松间伐材立木充脂的良好药剂.用1%~4%的百草枯水溶液对马尾松间伐材立木进行充脂处理,15个月后充脂长度为1~2.8m,单割沟处理的与双割沟处理的2m长木段的苯-醇抽出物平均含量分别为6.5%~8.2%和10.9%~12.1%,比对照树分别增加93%~142%和224%~258%。木段平均苯-醇抽出物含量的净增值,双割沟的比单割沟的净增1倍左右,近似为两个单割沟的加和。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中长期化学采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采脂强度在40%的割面负荷率和25cm以下的下降雨,采用食用漂白粉精片液和增产灵2号+碳酸氢铵及乙烯利+松针汁化学采脂技术,分别比常法采脂单株年平均产脂5.326kg提高13.65%,22.27%和31.00%,而且对松脂及其产品松香,松节油质量和林木生长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播前准备 1.秧盘冬水田亩(1亩=1/15公顷,下同)用60厘米×33厘米(盘孔561个)规格塑料软盘30~35个. 2.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肥沃、排水方便的冬水田作苗床,按1.8米开厢,做成净厢面1.4米,沟宽40厘米、沟深20厘米的地上式苗床,厢沟相通,沟内无渍水.每亩本田需用湿润秧田15平方米.用1挑猪粪水,对碳铵、磷肥各1公斤施在厢面上,拌入泥浆,平整厢面,"紧皮"后放置秧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采脂对湿地松生长和材性的影响,以广西华山林场湿地松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时间长度的采脂试验。设置不同起始采脂年龄,通过不同采脂处理的湿地松,分析了其生长和材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脂对湿地松胸径和年轮宽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采脂强度40%左右时,立木的自身生长势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远远大于采脂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采脂对树高和晚材率没有显著影响。采脂会降低湿地松的密度,采脂时间越长对密度的影响越大,离树皮越近受采脂影响也越大。采脂降低了顺纹抗压、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等几个力学性能指标。虽然是幼龄林的早期采脂,但是采脂强度适中的前提下采脂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湿地松幼龄林采脂导致了密度和力学性能等材性指标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橡胶割胶新技术是以乙烯利刺激为手段,以减刀、浅割、低浓度、短周期刺激割胶为主要内容的新割胶技术体系,其主要要点如下。1、胶园开割前的准备工作开割前要严格掌握开割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割面规划以及充分准备各种割胶用具。2、严格掌握开割标准在相同树龄的橡胶林里,如果是芽接树的话,在离开地面110cm左右的树干,树围达到50cm以上的胶树占总橡胶数的50%的时候,就可以正式开割了。3、合理的割面规划合理的割面规划就是要最经济  相似文献   

20.
IUT技术是从橡胶树的基部开始沿着割面斜线割阴刀,直3m甚至更高,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提高产量,降低死皮。该技术从采胶方法上顺应了橡胶树产排胶生理特性,揭示了死皮发生和阴线高产的原因以及传统割制的弊端,是橡胶树采胶技术的又一重大创新。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分公司自1998年以来全面推行S/2.d/3-4+ET新割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