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系)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10不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重、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加性效应为主,而株高和千粒重则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均具有明显作用。亲本性状表现与一般配合力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其亲本一般配合力较高,性状表型值也较优。对各亲本配合力表现进行评价发现,川农16与绵阳26和川麦28在配合力表现上存在差异。遗传力分析表明,穗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较大。小穗数和穗粒重早代选择效果不佳,其他考察性状可从早代开始选择。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5×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春小麦11个亲本及其组配的30个组合主要性状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株高、穗长和小穗数则受基因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从早代严格选择,而单株产量、千粒重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效果不佳。巴麦6号在多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最好;甘春20号和高原602可作为产量育种的农艺亲本;武春2号可作为矮秆亲本。宁春4号/甘春20号、P 8907/中作8131-1为选育矮秆大穗的重点组合,93(7)-9-5/武春2号可作为选择大穗材料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倪薇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13-16514,16529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力分析。[结果]F2代群体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小为单株重〉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穗数〉穗长〉株高。正反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别不大,遗传力差别较大,正交后代株高和小穗数的遗传力低于反交后代,单株粒数、穗长、单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力高于反交后代,细胞质对相同性状的遗传力有很大影响。[结论]杂交后代选择中,对单株重、小穗数和单株粒数进行早代选择有利于培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7个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克旱9号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理想亲本,克旱16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高,是高产育种的理想亲本,龙麦26可作为丰产改良的亲本材料。株粒重性状的遗传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株穗数、主穗粒数、株粒数、主穗小穗数正反交间有差异。新克旱9号/龙辐麦9号组合可作为选择大穗材料的重点组合。穗长、主穗小穗数性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且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相差不大,表明其加性效应较大,宜在育种低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5×5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水稻亲本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遗传力及F1的优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所考查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单株粒重以非加性效应为主;2)杂交水稻的配组优势同时受到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自身的表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3)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是:株高、每穗总粒数、穗长、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6.
对10个杂交组合的F_2代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和相对遗传进度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双亲某性状差异大的组合,其F_2代该性状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就性状的平均结果而言,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百粒重>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相对遗传进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株高>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主穗长>百粒重.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也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因此,通过选择某一性状来间接选择单株粒重的效果一般不如直接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杂种F_2代主要性状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杂交组合的F2代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和相对遗传进度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双亲某性状差异大的组合,其F2代该性状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就性状的平均结果而言,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百粒重>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相对遗传进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株高>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主穗长>百粒重。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也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因此,通过选择某一性状来间接选择单株粒重的效果一般不如直接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七个小麦品种作为亲本配成12个杂交组合,对F_2代的株高等11个数量性状估算了遗传变异组成、平均显性度和遗传力等参数。试验表明,F_2代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组合的广义遗传力较高,狭义遗传力只有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偏低。遗传变异系数以株、穗的粒数、粒重等性状较大。从试验结果认为可将11个性状分成三类。对株高等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遗传力高的性状应重视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的选配,F_2代可严选组合和单株,对千粒重等以加性效应为主,但取材不同有时具有一定非加性效应、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既要重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也应注意特殊配合力,F_2代应着重选择组合,单株选择不应过严;而对株粒数、株粒重则只能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9.
云南粳稻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云南粳稻新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对48个粳稻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并采用与单株粒重相关极显著的4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剑叶角度、千粒重等性状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株高、穗长、穗实粒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剑叶角度等性状对单株产量遗传贡献率较大。单株粒重与株高、穗长、穗实粒数3个性状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相对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抗旱性状的遗传力,为合理利用优良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I,研究不同抗旱性组合杂交后代的株高、ASI值、穗粒数、单株粒重等农艺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力,同时分析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穗行数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其余15个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气生根、秃尖、粒宽、穗行数、穗粗、ASI和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其余9个性状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穗行数、穗位高、ASI、穗粗、穂长、秃尖、株高、粒宽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单株粒重、行粒数、单穗重、百粒重、粒长和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结论】秃尖、粒宽、穗粗、ASI和株高等性状可作为抗旱杂种后代早世代抗旱性鉴定指标;穗位高、穂长、单株粒重、穗粒数、单穗重、行粒数、粒长和百粒重等性状可作为抗旱杂种后代晚世代抗旱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11个亲本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F1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穗长、抽穗期、着粒密度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结实率和单株穗数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 ,而单株产量则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千粒重、抽穗期、穗长、株高、着粒密度等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宜在早代选择。C4 18、95 0 76S、2 710 3S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 ,是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选用宁夏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个小麦品种,与近年来通过引种、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等途径引进创造的10个春小麦新种质资源,采用4×10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研究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小麦新资源的株高、主茎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的遗传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两亲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较大。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的遗传以基因非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与两亲各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较小。株高、主茎穗长的广义遗传力(H2B)和狭义遗传力(H2N)较大,宜于早代选择。中亲优势测定结果表明,除主茎穗长、每穗小穗数的中亲优势为负向优势外,其余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均呈正向优势。宁春39号、春节4号、04A810、04A812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都较高,是理想的亲本材料,可在今后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14.
按Griffing方法Ⅱ分别对8个六棱大麦亲本和5个二棱亲本进行了双列杂交分析。比较了各亲本产量、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抽穗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绝大多数性状为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起作用。广义遗传力以株高,抽穗期为最高。狭义遗传力六棱品种从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粒重、穗粒数、抽穗期、穗长、千粒重、分蘗、产量,二棱品种依次为穗长、穗粒数,株高、抽穗期、产量,分蘗。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8个小麦品种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了28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穗数符合加快模型;千粒重,穗粒数,结实小穗数,穗长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颈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个不同收获指数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探讨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宁麦9号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收获指数;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郑9023具有最多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显性基因,收获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株高、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