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是影响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不同光质对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有着不同影响,不同品种茶树生长和茶类加工工艺对于光的响应也有所不同。综述了近年来人工光源补光对茶树生理特征、理化成分、色素类物质及香气类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人工光源在我国茶树设施栽培、茶叶全天候加工以及茶叶品质的提升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高光和高温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与产量。遮阴作为茶园管理中常用的农艺措施,可以通过改善茶园微环境,尤其是光环境,从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方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应用前景广泛。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遮阴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研究进展,从代谢物水平和基因调控水平阐释遮阴对茶叶色泽、香气和滋味的影响,及遮阴环境下茶树的生理响应与产量变化,并探讨了茶树遮阴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明确了基础研究在推进我国茶叶生产技术进步、产品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最后,从茶园生产与管理、茶叶加工技术、茶叶产品创新、茶叶贸易流通与消费等领域,展望了我国茶叶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近年茶树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茶树生长发育、茶叶加工过程的品质形成、茶叶功能性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品质形成及调控、茶树基因功能注释、茶树良种选育、揭示代谢网络调控机理等研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品质的地域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品质的优次,除受茶树品种、生产季节、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外,茶树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说明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我国大多数名茶都产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名山胜水之间,地形地势对茶叶自然品质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的黄酮醇类物质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杰  段玲靓  吴春燕  须海荣 《茶叶》2010,36(1):14-18
黄酮醇及其苷类是茶多酚中重要的组分,含量仅次于黄烷醇类,对茶叶感官品质、生理功能等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黄酮醇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茶树中的分布、含量及存在形态,并对黄酮醇类在茶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酶促或非酶促反应而转化为茶叶香气及色素的重要组成物质。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不同茶树种质资源、环境条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合成代谢及转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为茶叶品质形成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十五年来茶叶科研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建国卅五年来我国茶叶科研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茶树生长发育的特性与引种试验、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品种选育与组织培养、茶树栽培技术及其与土壤、营养及水分条件的关系,茶树病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茶类与茶叶加工技术,茶树光能利用与物质代谢,茶叶化学成分与红、绿茶品质的关系,茶叶的药用价值,茶籽的工业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建国卅五年来我国茶叶科研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茶树生长发育的特性与引种试验、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品种选育与组织培养、茶树栽培技术及其与土壤、营养及水分条件的关系,茶树病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茶类与茶叶加工技术,茶树光能利用与物质代谢,茶叶化学成分与红、绿茶品质的关系,茶叶的药用价值,茶籽的工业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大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区之一,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份,茶树资源丰富,主要生产乌龙茶、红茶、绿茶、黑茶如六堡茶等。研究华南茶区主要茶叶加工技术不仅育利于提高华南茶区的茶叶品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华南茶区茶叶生产效益,对推动华南地区整体经济效益具育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华南茶区主要茶叶种类及加工技术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华南茶区主要乌龙茶加工技术、红茶加工技术、绿茶加工技术、黑茶加工技术等,为后续研究华南茶区主要茶叶加工技术提供参考,以促进华南茶区茶叶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茶树中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茶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植物激素对茶树茶芽萌发、抗逆等调控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省桃源县通过推进茶园生态种植、植保、加工、包装及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进程,提升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桃源富硒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一、清洁化施硒要点茶树是喜硒植物,给茶树施适量的硒土壤调理剂对茶树生长有促进作用,还能提高茶苗吸收氮、钾能力,促进根系次生物质的合成积累。1.生产原理(1)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在茶叶生长过程中,以土壤  相似文献   

14.
茶树鲜叶通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可以生产不同种类、品质各异的茶叶,其实质是其内含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通过评述近年来茶叶内含物质在特定温度下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阐明茶叶中香气物质、滋味物质及茶色素的形成条件,展望茶叶高温化学在茶叶深加工、优化茶叶生产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红碎茶的审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碎茶的品质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条件、加工工艺有密切关系,因此,正确的审评,不仅对茶叶加工生产起指导作用,而且可以保证茶叶的商品价值。所以,在目前还是以感官审评为主情况下,要求审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市场的各种要求,产区品质的不同特点及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茶园辽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制了众多的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的品质,要求各种茶类要有相应的茶树品种,即不同品种适制不  相似文献   

17.
茶叶生产好比是一座“露天工厂”,大片茶园均在露天山坡上,自然气候条件对茶树的栽培、生长、发育、采摘、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讲究科学种茶,首先要掌握茶树喜温、好湿、耐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影响茶叶生产的气象因子(主要包括:水、热、光三个方面)。光是日照,热指温度,水是降水量,还有空气的湿度。这三个气象因素任一种失调,都会导致茶叶的减产,甚至引起茶树的死亡。而且茶树对光的要求,喜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四川茶叶的起源,食用及栽培历史,茶树品种种类型及解放以后新育成的优良茶树品种,茶叶中的氨基酸及无机成含量,制茶工艺流程和制茶技术,茶叶品质的分析标准,供茶叶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茶树花是茶叶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副产物,含有和茶叶类似的丰富内含物质,以其高多糖、高蛋白等生化特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附加价值高。本文概述了茶树花的生理生化特征、茶树花茶加工技术、茶树花综合利用的现状,并对茶树花产业开发等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茶叶产量及鲜叶品质,许多茶叶科学工作者从水分管理、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益。目前,如何提早明前茶萌发,提高产量,如何进一步提高夏茶、秋茶的产量及鲜叶品质,仍是茶叶科研、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茶叶催芽丰产素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能协调茶树体内生理代谢机能,对茶树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鲜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