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maxima)上海株、扬州株、南通株等不同地区的6株孢子化卵囊100个·只-1,经嗉囊接种7日龄无球虫黄羽公雏肉鸡,以麦克马斯特氏法计数感染后6~14d每天24h排出的卵囊。结果表明:广州株排卵囊量最多,与凤阳株和龙岩株相近;上海株排卵囊量最少,与扬州株、南通株相近;广州株与上海株、扬州株和南通株均差异显著。各虫株的显露期相似,在感染后第7天排卵囊量达峰值,第6~8天排出的卵囊量占总量的80%~90%,第10天接近0。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来自吉林省怀德县、伊通县头道乡和伊通县大虎山等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化卵囊,以每只鸡5000,1×104,1×105个的剂量,口服接种7日龄和14日龄无球虫AA肉鸡,对感染后6~13 d每日24 h内所排出的卵囊计数,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日龄雏鸡接种剂量为5000,1×104个时伊通大虎山株的排卵囊量最多,接种剂量为1×105个时怀德株的排卵囊量最多。14日龄雏鸡接种剂量为5000,1×104个时伊通大虎山株的排卵囊量最多,接种剂量为1×105个时怀德株的排卵囊量最多。结果还显示无论接种剂量相同与否,各虫株均从接种后第6 d开始排卵囊,第7 d达到高峰,第8,9 d开始减少,至第13 d趋于0。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组成1个遗传变异较大的大型艾美尔球虫株作为早熟选育的背景。方法从河北省无极县、河北省张家口市、浙江省舟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四川省乐山市、云南省昆明市6个不同地区的兔场采集兔粪,收集卵囊,培养至孢子化。根据大型艾美尔球虫的形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琼脂板法单卵囊分离技术将混合兔球虫种分离开,单卵囊接种无球虫兔,当有大量卵囊排出时分别收集不同地理株的卵囊,孵化后接种无球虫兔,1×10~4卵囊/只,在接种后6~16 d的排卵期间,每天収粪、计数,并记录每只兔的排卵量。结果单卵囊接种的成功率为88.9%;用1×10~4个卵囊接种无球虫兔后,不同地理株的卵囊产量,张家口株最多,依次为无极株、南京株、乐山株、昆明株,舟山株最少。结论单卵囊分离的成功率较高,不同地理株排卵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河北某兔场单卵囊分离肠艾美耳球虫并接种无球虫兔进行增殖,CTAB法提取肠艾美耳球虫卵囊基因组DNA.利用艾美耳属球虫18S rDNA保守引物,PCR扩增肠艾美耳球虫18S rDNA片段,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得的序列用DNAstar软件分析并与GenBank公布的11种兔球虫(EF694007-EF694017)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扩增出的18S rDNA片段大小为1 521 bp.序列分析显示,肠艾美耳球虫河北株18S rDNA与GenBank公布的11种兔球虫相应序列同源性为92.6%~99.9%,肠艾美耳球虫河北株与国外肠艾美耳球虫(EF694012)18S rDNA相似性达99.9%.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肠艾美耳球虫河北株与肠艾美耳球虫(EF694012)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兔球虫病的诊断方法,对新乡市某兔场以消瘦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病兔进行临床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检查、饱和食盐水漂浮检查,并对粪样中检出的球虫卵囊及其孢子化卵囊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虫种鉴定。在粪便中检出大量的球虫卵囊,经鉴定,分别为盲肠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肠艾美耳球虫、梨形艾美耳球虫、大型艾美耳球虫、中型艾美耳球虫和长型艾美耳球虫,最后确诊该兔场发生的是由多种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引起的兔球虫病。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球虫卵囊粪便检查法对张家口市规模较大的3个兔场共900多个粪样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幼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93.3%、感染强度(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范围为100~333400;青年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77.7%、感染强度范围为66~22000,种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85.7%,感染强度范围为100~28200;共鉴定出10个虫种,分别为斯氏艾美耳球虫、大型艾美耳球虫、肠艾美耳球虫、无残艾美耳球虫、中型艾美耳球虫、微小艾美耳球虫、梨形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盲肠艾美耳球虫、穿孔艾美耳球虫。为有效防治兔球虫病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兔球虫病的诊断方法,为兔球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河南省新乡市某兔场以消瘦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病兔进行临床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检查、饱和食盐水漂浮检查,以及对粪样中检出的球虫卵囊及其孢子化卵囊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虫种鉴定.结果发现,粪便中检出大量球虫卵囊,分别为盲肠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肠艾美耳球虫、梨形艾美耳球虫、大型艾美耳球虫、中型艾美耳球虫和长型艾美耳球虫,因此,确诊该兔场发生的是由多种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引起的兔球虫病.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种类及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兔球虫早熟系疫苗株,同时也为有效防治兔球虫病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球虫卵囊粪便检查法检查495个粪样,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种类及感染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96.7%(177/183),感染强度100~435 500;青年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75.1%(148/197),感染强度66~112 000;种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55.7%(64/115),感染强度100~27 900。根据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16个虫种,即:斯氏艾美耳球虫、兔艾美耳球虫、大型艾美耳球虫、肠艾美耳球虫、无残艾美耳球虫、中型艾美耳球虫、微小艾美耳球虫、梨形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盲肠艾美耳球虫、穿孔艾美耳球虫、新兔艾美耳球虫、纳格浦尔艾美耳球虫、长形艾美耳球虫、野兔艾美耳球虫,松林艾美耳球虫。说明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感染率仍然是很高的。  相似文献   

9.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明  陈刚  李英  李周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01-8002
[目的]鉴定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方法]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西宁当地鸡粪便中获得1株纯种球虫,经鸡体传代增殖,对该虫体的寄生部位、潜伏期、孢子化时间、形态结构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该虫株寄生于鸡的盲肠,卵形指数为1.22,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h,潜伏期为114h。卵囊为卵圆形,卵囊壁光滑,呈黄绿色,孢子化卵囊未见卵膜孔和卵囊残体;孢子化卵囊平均为20.08μm×16.55μm。孢子囊纺锤形,有一斯氏体,其平均大小为8.65μm×4.90μm。综合鉴定该球虫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并暂命名为柔嫩史美耳球虫西宁株。[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球虫的致病性和药物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穿孔艾美耳球虫、点滴复膜酵母与兔腹泻病的关系,用实验室分离到的穿孔艾美耳球虫和点滴复膜酵母分别进行了动物感染试验。试验兔在接种穿孔艾美耳球虫后第4~6天,明显出现饮水、食料和排粪量减少,其中第3组在接种后第12~14天出现了腹泻和死亡,腹泻率为50%,死亡率为25%;而试验兔在接种点滴复膜酵母后表现正常,无腹泻和死亡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穿孔艾美耳球虫具有致病性,是导致兔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而点滴复膜酵母不具有致病性,非兔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表达M2e-EYFP融合蛋白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稳定性,及其在环境中的传播能力、竞争能力和存活能力方面,分析转基因球虫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方法】稳定性试验包括:转基因球虫感染非靶动物,观察临床症状和卵囊产出情况;转基因球虫继代繁殖,检测荧光率;转基因球虫与毒害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PCR检测卵囊中的外源基因。传播能力试验主要是分析感染鸡和不感染同居鸡的卵囊产量和荧光率。竞争性试验则是用不同混合比例的2种球虫感染鸡,检测卵囊产量和荧光率;存活能力试验是用不同处理方式的卵囊感染鸡,检测卵囊是否产出以分析卵囊存活能力。【结果】转基因球虫不感染小鼠和家鸽,与野生型柔嫩艾美耳球虫宿主特异性相同;连续繁殖传17代后外源基因稳定表达。与毒害艾美耳球虫混合寄生时在异种球虫体内未检测出外源基因。传播能力试验中,46d攻毒时转基因球虫感染与不感染同居组的卵囊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感染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少,且1∶1感染和不感染同居组卵囊荧光率检测结果维持在51.6%67.9%。竟争性试验中,攻毒时各比例感染组卵囊产量均极显著少于不感染攻毒对照组,荧光率检测结果各比例组变化幅动不大,且1∶1组哨兵鸡卵囊荧光率检测结果为41.2%61%。存活能力试验,转基因球虫与野生型球虫在夏季室温条件下均不能存活90d,且与其他不同方式处理的卵囊外界存活时间接近。【结论】说明转基因球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环境中的传播能力、竞争能力和存活能力未呈现显著优于野生球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祝明  曾明华  李培英  韩玲  姚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73-5273,5275
用琼脂滴稀释法,对4株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单卵囊分离,每株各感染5日龄罗曼公雏5只,结果感染成功率分别为60%,40%,20%,20%,总的成功率为35%,能基本满足后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聂凌鸿  樊璐  季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7-21759
[目的]了解大曲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跟踪单粮型大曲制作流程,测定大曲各指标研究了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的相互消长关系。[结果]发酵开始约5 d后,细菌的数量为最多,是大曲发酵阶段中的高峰值5,~20 d后,细菌的数量急速下降,在20 d左右出现低谷,20~31 d内细菌数量又有所上升,但是未达到前期出现的高峰值。原料中的酵母数量比细菌数量相对较少,但发酵开始后,酵母菌数量有所增加9,d左右出现高峰,9~25 d内酵母菌数量迅速降低,在培养后的25 d左右出现低谷,25~31 d内,酵母菌的数量有所增加。霉菌数在前9 d左右呈上升趋势,在9~13 d内达到高峰,15~25 d内,霉菌的数量持续下降,25~31d内,霉菌的数量有所回升。[结论]该试验为研究微生物区系对酒品质的影响和提高酒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卵囊感染技术,从鸡球虫混合种中分离出1株柔嫩艾美尔球虫(E im eria tenella)。并对该株柔嫩艾美尔球虫的病理学做了进一步研究。利用柔嫩艾美尔球虫的寄生部位、肉眼病变、临床症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做回归动物实验,用此球虫卵囊100,000个感染雏鸡。取8天后明显病理变化的盲肠组织,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在盲肠肠绒毛上皮、肠腺及肌层都有虫体寄生,并且有明显的出血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贡柑常温保持果实品质的技术关键。[方法]研究乙烯利、活性炭在常温条件下对德庆贡柑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对照和乙烯利处理的贡柑在采后第3天同时出现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高峰,且乙烯利处理贡柑的乙烯释放速率高峰、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高峰均比对照大;同期活性炭处理贡柑的乙烯释放速率、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没有出现高峰,后期出现一弱高峰。乙烯利、活性炭处理和对照的生理指标和内含物含量的变化差异主要集中在贮藏前期,即乙烯和二氧化碳等生理指标变化差异在1~5d,TSS、总糖、可滴定酸等内含物含量变化差异在1~10 d,而风味品质变化在5~7 d。[结论]活性炭处理的果实品质较好,好果率、好蒂率显著高于对照和乙烯利处理。  相似文献   

16.
将三对抗不同药物的 Eimeria tenella 虫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盐霉素抗性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氯羟吡啶抗性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拉沙里菌素抗性株)分别等量混合感染不给药的鸡只,获得各自的杂交一代 F_1.再用 F_1感染饲喂双重药物的鸡只,通过双重药物的筛选,分别获得了各自的 E.tenella抗药性重组株 F_2~(ds),F_2~(de),F_2~(dl).这3株抗药性重组株在 F_2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9.9%,36.5%,26.7%,重组株对相关的两种药产生了完全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还显示,重组株的致病力与 E.tenella 敏感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互为正反交的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和对照的胚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在授粉后49 d达到峰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则在授粉后42 d达到峰值。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28 d达最高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均在授粉后21 d出现较小峰值,49 d达到最大峰值。授粉后21~42 d,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都高于对照,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高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3种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期非胚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高于胚。[结论]非胚部位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发情淡季母水牛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及各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了发情淡季广西沼泽母水牛血样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抑制素(INH)、雌二醇(E2)和孕酮(P4)的浓度变化,并结合B超技术检测了母水牛卵泡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广西沼泽型母水牛血样中E2和P4浓度呈波动式变化。其中,E2分别在排卵后第13天d下降到基础水平。FSH在排卵后的第10天出现峰值;LH在排卵前2天出现峰值;INH在排卵后第4天出现峰值。各种激素之间存在相关性。FSH、LH和INH三者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INH与E2、P4存在显著相关性,E2与P4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适时配种、提高广西本地沼泽型母水牛的繁殖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祝白牦牛超排过程中卵泡闭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全面监测天祝母白牦牛超排过程中卵巢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2头健康成年天祝母白牦牛采用CIDR+FSH+PG的超数排卵处理,并运用超声探测技术对超排过程中卵巢的变化情况做了全程监测。[结果]在处理的12头牛中有5头监测到明显的卵泡闭锁现象。在超排处理前期,这5头的卵巢直径逐渐增大,到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平均(3.39±0.65)cm,之后又开始逐渐缩小;卵巢上最大卵泡的直径也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平均13.6±2.6 mm;优势卵泡从第8天开始大量出现,到第10天达到最多,平均每个卵巢有6.5±2.3个;此后这些优势卵泡的直径逐渐缩小,在B超图上未看到黄体影像,说明这类卵泡没有正常排卵,而是最终走向了闭锁。[结论]该研究为评价及优化超排处理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